下梅村:一座飘浮着茶香的古村落

宋老头

<p class="ql-block">  去武夷山旅游,多数是要在景区外的南源岭或三姑镇上的客舍住上几日,因为,武夷山风景区是比较大的,连绵的奇峰秀水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非一日而能尽兴。我两次去武夷山也都是如此的,有所不同的是,我两次歇宿的地方都是在距离景区五公里外的一个寂静的古村里,它就是历史上曾盛极一时的下梅村。</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下梅村是寂落的甚至于是寂寂无闻的,但历史上的下梅却是另一番的景象,历史上的下梅村曾有过一段“鸡鸣十里街,日出千鼎烟”的兴旺时期,当时的下梅村声名远播海内外。</p><p class="ql-block">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距武夷山风景区8公里,由于该村在梅溪下游,故名。清康熙、乾隆年间,山西榆次车辋村商人常万达来此与下梅邹家合作经营茶叶,并开创了一条北上的万里茶路,一条可与古代丝绸之路媲美的重要国际商道。当年的下梅村在此将收集的茶叶通过梅溪,先到江西河口,然后改为水运到达汉口,经由襄樊、唐河,北上至社旗镇。再换马帮驮运,经洛阳、晋城、长治,到祁县。再经过太原、大同、张家口,到达归化。在那里,换驼队经过库伦之后,抵达边界城市恰克图。然后,被分送到俄国境内的各大城市。全程近五千公里。这条路被后人称为“晋商万里茶路”,而下梅村就是这条万里茶路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乾隆年间,由福建、山西商人联手在下梅村开辟了中国另外一条“万里茶路”,一直延伸至中俄边境的贸易城———恰克图,让下梅成为武夷山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p> <p class="ql-block">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为了纪念万里茶路而立的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晋商万里茶路起点”。↓</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下梅村成为闽北地区最大的茶市,每天早上,三百多艘竹筏,浩浩荡荡来到梅溪。成吨的茶叶经过精心包装之后,被搬运到这些竹筏上,开始了它们遥远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梅溪</span>:是武夷山东部有名的溪流。因它发源于梅岭,因此叫梅溪。梅溪全长50多公里,它的上游叫上梅,下梅村位于梅溪下游,故名。明清时期,下梅村是当地重要的商贸中转站,梅溪一度成为闽赣两地最大商道之一, 武夷岩茶由此进入江西境内,然后踏上路途遥远的万里茶道。↓</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景隆号码头:</span>位于梅溪河畔的景隆号码头历史上是下梅村茶叶贸易的重要码头,晋商常氏与下梅邹氏联合贩运武夷茶到恰克图,就是从这里启程的,如今被誉为“晋商万里茶路起点”。↓</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祖师桥:</span>位于下梅村村口,雄踞于梅溪与当溪交汇的水口处,它是下梅村的一座非常别致的廊桥,这座清代的廊桥因1958年修建公路而拆毁,如今看到的是按照原样修复的祖师桥。↓</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当溪</span>:当溪原是一条自然过水坑,从源头算起全长2000多米,发源于芦峰南脉大元岗,自东向西穿过下梅村汇入梅溪,将村庄一分为二,一些勘舆家认为,当溪是下梅村落的“中轴线”。宋代将流过下梅村的溪段,开掘为人工大运河,始称当溪。但由于当溪流浅,竹筏、船舶都停靠梅溪岸上的港口,道路运输也不便捷。↓</p> <p class="ql-block">  清顺治年间,下梅村邹氏出巨资对当溪进行全面改造,把当溪的南北岸改造成了茶坊街市,还在当溪上修筑了诸多商运码头,<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使竹筏可以圆满出入停靠在,大大的地便捷茶叶的装卸搬运运送,</span>把下梅村打造成为武夷山地区一个的重要茶叶集散地。↓</p> <p class="ql-block">  当溪穿村而过,明清风格的古民居分列在当溪两旁,沿河两河建有凉亭阑杆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风淳朴的民情风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p> <p class="ql-block">  清澈见底溪水穿村而过,一座座石拱桥、水泥桥、木板桥、独木桥跨溪而架。↓</p> <p class="ql-block">  当溪两岸沿河修建了弧形靠栏,可坐可倚,这种靠栏在古时被称为“美人靠”。这些保存完好的美人靠至今风韵犹存,成为下梅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当溪为下梅营造出了江南水乡风貌,小桥,流水,人家,风雨廊,美人靠等等,无不展示出下梅宛若水乡般的风情。↓</p> <p class="ql-block">  下梅民居建筑门面多饰砖雕、吊楼,青瓦屋顶起架平缓,墙体采用立砖斗砌,木柱板壁。利用挑梁减柱,扩大屋宇建筑空间,东阁西厢,书屋楼台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  现如今,曾以当溪、梅溪为主要交通运输的下梅水路,成了历史的记录。那种日出百余张竹筏,商贩们拥着河埠码头的繁荣场面,如今成了美好的回忆。过去热闹的河埠如今只是村妇们涤洗衣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下梅村这个今天看来不是十分起眼的小村,她却在中国茶叶历史上涂写过重重的一笔。 ↓</p> <p class="ql-block">  下梅村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武夷岩茶,一到春天,每家每户都忙着采茶、制茶,空气中处处散漫着茶的清香。↓</p> <p class="ql-block">  在下梅村,茶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如今,下梅的村民大多依然从事着和茶叶相关的行业,种茶、销茶、经营茶坊、茶舍。↓</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景隆号:</span>位于下梅的芦下巷,它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宅,是清康熙年间下梅茶商邹茂章与晋商常万达共同合作贸易武夷茶时创办的第一个茶商号。 300多年前,中国茶叶从景隆号运出,穿越江南水乡、中原腹地和戈壁草原,抵达蒙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继而通往欧洲和中亚各国,开创了举世闻名的“万里茶道”。↓</p> <p class="ql-block">  景隆号创始人邹茂章,是武夷山清代最重要茶商之一,生于公元1704年,幼年随父从江西上饶迁居崇安下梅村,从小随父在茶行学习,很快掌握了育茶、制茶和计然术。他非常精通武夷茶的品评,被洋商人称为“品评之父”。↓</p> <p class="ql-block">  当年从恰克图带回的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油灯及邹氏茶庄号“景隆号”、“集春号”及验押茶货的“素兰号”木印模等,这些都是下梅邹氏当年与晋商进行武夷岩茶贸易时使用的实物遗存。↓</p> <p class="ql-block">  景隆号的清代焙坊,武夷岩茶的制作,茶人们都知道需要经过采摘→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干等工序,各个环节对岩茶的品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烘焙技艺更有独到之处,因为该环节极其考验焙火师的手艺。↓</p> <p class="ql-block">  武夷岩茶独特的烘焙工艺从而形成了其高香、浓味、耐泡以及独特的茶汤口感风韵的“岩骨花香”和“醇厚甘滑”的品质特征。↓</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景隆号里还收藏着不少好茶,还能看到不少古代贩茶的行囊和制茶的模具。↓</p> <p class="ql-block">  位于芦下巷内的验货门,小巷里相向而开的两道门,一边是邹家的,一边是常家的,两家都派代表当面验收,严把质量关,这是邹、常两家诚信合作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  景隆号成立后,很快邹家便因茶而富,富起来的邹氏开始了大规模的房屋建筑,先后共建有祠堂及民居72栋,这些古建筑血脉绵延至今,如今下梅村的历史古迹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邹氏家祠:</span>是下梅村标志性建筑,正门上边写着大大的“邹氏家祠”,两边的侧门上方各有两个字“木本”、“水源”,寓意追根溯源,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  邹氏祠堂整体恢宏大气,砖雕图案细致精美,让人叹为观止。下梅村邹氏祠堂不仅是邹氏祠堂的有力代表,也是中国家族祠堂的典型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  家祠前廊的“商”结构。天井顶上屋脊正中用砖头砌成的一顶官帽形状,天井的滴水线及其下面的两道横梁、驮载两根横梁的立柱、中间的大门和横梁上挂着两盏的宫灯,还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大大的“商”字。从此,这些横梁、柱子已经不再是横梁柱子了,它似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诉说着这座两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家祠的核心理念。↓</p> <p class="ql-block">  祠堂是中国宗法社会中认祖归根的地方,也是匡范族人道德行为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乡村自治,有其积极的意义。这座邹氏祠堂虽然久未修缮,但当年的雕梁画栋仍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  照壁为四扇合为一体的木雕刻画门,人物造型、生活场景、乡野风情尽显画中,给人以浓郁的生活情调, 显示出当时木雕刻画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邹氏大夫第:</span>邹氏大夫第是邹氏祖房,是为庆祝邹英章60大寿而建,因邹英章获朝廷诰封“中宪大夫”而得名。大夫第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有300年历史。它是下梅古民居的核心建筑,也是邹氏在下梅 的70多栋老宅中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最精美的建筑。邹氏大夫第在1997年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万里茶路辉煌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宅第大门口地面由青石铺设,两旁的拴马石和旗杆石仍保存完好。大门面壁全部用砖雕装饰,题材丰富,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气息。把整个屋宇烘托得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  大夫第以砖雕、石雕及木雕最为著名,门壁全用砖雕装饰,浮雕和透雕相结合,层次分明。融合了清代徽派建筑特点的同时,也根据武夷山当地特点做了很多的改良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闺秀楼:</span>邹氏闺秀楼位于下梅北街邹家,是第宅内的附属建筑,主要供家族中黄花闺秀、妻妾小女休闲娱乐。邹氏闺秀楼结构精巧,为双层楼面。↓</p> <p class="ql-block">  底层木板饰以花纹,上铺方砖,图案整洁。吊顶装饰精美木刻图案,四壁雕窗,可环眺窗外山水景色。↓</p> <p class="ql-block">  村内现仍留有大量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石砌墙基,柱础以木为主,结合精巧的闺楼、书阁、花园、经堂、厢房,形成了下梅民居的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  砖雕、石雕、木雕和墙头彩绘是下梅古民居的一枝奇葩。民居门楼无一例外地饰以精美的砖雕,体现豪华和富贵。砖雕以浮雕为主,也有镂空雕。内容多取自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民间吉祥风物花卉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黄昏的时候,下梅村褪去白天的人流,夕阳西下,阳光不再刺眼,照映在狭长的街道上,照在青石板上,更显出一份宁静与清幽。↓</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村里灯光亮起,沉浸在这迷人的夜色之中,不论是站立村口的祖师桥上,还是漫步在蜿蜒的街巷里,在这里都可以令人暂时的忘却都市的喧嚣,走进一个闲适、恬静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夜幕的下梅村当溪两岸灯笼亮起,柔和的红光衬得古村如梦似幻,就在这梦幻中,下梅村怀着潺潺的古韵水声,静静地睡去。↓</p> <p class="ql-block">  村里的客栈景观灯点亮,如同一串串闪光的宝石项链镶嵌在大山之间,璀璨绚丽照亮了整个下梅村,别有一番韵味。↓</p> <p class="ql-block">  下梅村的夜晚是静谧的,夜空中能看到闪烁的星,长街短巷,邹家祠堂,一色笼罩在昏黄而温暖的灯光下,古朴与繁华的气氛中处之泰然,怡然自得。↓</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u>  曾经繁华一时的下梅村,在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被迫开放,货运改道,武夷地区的茶市中心也随之转移,下梅村“茶道枢纽”的辉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座因茶而兴的古村落,随着历史的变迁,虽不见了昔日舟来楫往的热闹与喧嚣。但因茶留下的文明遗存与今天的生活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呈现给我们眼前这座经过时光磨洗后,绝世独立而又宁静悠远的下梅。</u></i></p> <p class="ql-block">图片:宋老头</p><p class="ql-block">编辑:宋老头</p><p class="ql-block">文字:宋老头(本篇部分文字摘自网络,谢谢网络作者!)</p> 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