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一)

刘晓平

<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点点滴滴感师恩</p><p class="ql-block"> 刘晓平</p><p class="ql-block">每个人一生该接受过多少老师的教诲、指导、引领、启迪,难记其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我常常想,对于曾给予我教育的老师我该有怎样的感恩之心啊!教师节又到了,且将我记忆之海的珍贝穿起几枚……</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小学四年级时,我们上沙坡小学,教我们语文的是漂亮的李静波老师,记得那是学习小英雄戴碧蓉的故事,课堂上老师讲的绘声绘色,孩子们都沉浸在感动之中。当老师叫起我回答问题时,我按老师提问要求回答,复述,概括,体会,受到李老师充分的表扬,说“意思完整流畅,语言准确干净”,小小的心里,甜蜜快乐、温暖明亮了好久。中午放学回家照例忙着帮父亲做饭,妈妈回来第一句话就是笑眯眯地对全家人说:“我下班路上碰到李静波老师了,可劲地夸奖我女儿,多么认真,理解的好,表达的好等等,感觉光彩的了不得呢。”老师表扬学生这是学校生活中平常不过的事,但李老师对我的肯定和表扬,却成为我教育人生中早早植根于心的“鼓励是根点石成金的魔棒,”“夸出好孩子”的种子,一直茁壮于我的“爱的教育”园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学制缩短了,小学只上五年,记得我们上五年级时县里决定将县城八个村小学集中于一处,是为灵丘完小。当时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朴实和善的李再实老师,一天语文课,下课铃响了,老师收拾课本,说了“下课”就要转身离开,一眼瞥见我的一个小动作,我将课上写完草稿的一个纸头团团揉揉,一俯身顺势扔到旁边过道的火炉子旁边,因为觉得炉子周围已有了各种小杂物,也就不以为然。回到办公室后,老师让另一同学传话叫我去办公室见他,我问什么事?那小男生说:“肯定又是表扬你呗。”我摸不着头脑地站在李老师面前,他依旧一副和蔼的样子,问我:“你感觉到有做的不应该的行为吗?”我茫然。老师说:“你是星期几的值日生?”我脱口而出:“星期三。”“打扫好以后,干净整洁,希望大家都保持干净吧?”“当然。”“如果每个同学都这样尊重你的劳动该多好。”“是的。”“否则呢?”李老师把目光看向我,我猛然想到我的小动作,顿感羞愧,忙对老师说:“李老师,我错了。如果每个同学都随手丢扔小纸团,那该多可怕呀!”“所以嘛,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师知道,你是个各方面都挺好的学生,越这样越要严格要求啊,明白吗?”“明白,李老师,我明白了。”“好啦,回去吧,快上课了。”我飞奔回教室,拿起扫帚和簸箕把火炉旁扫的干干净净。上课铃响了。说来,这是一件微小的事情,但我难以忘怀。我们的教育传统一直强调先成人,后成才。李老师教书育人,注意细微末节,那朴实和蔼的神情话语,一直如春雨般渗透我心田,滋润着我的教育心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臧月明老师是我初中的语文老师,圆脸庞的她长得很像宋庆龄,五官精致明朗,秀丽动人,性格温婉和蔼,可近可亲,孩子们都喜欢她。她教我们语文,每天晚上的作业布置要写一篇毛笔字。每天都期待第一节课前课代表把头天交的老师判过的练字发下来,数得到的红圈圈,写得较好的字加红点,很好的画红圈,极好的是双圈,如果获得的圈儿多,就会被贴在教室的墙上供同学们参观。我的字经常被贴在墙上,心里感到很荣耀。当然,我最喜欢还是作文课,这周写了作文儿,下周是讲评作文儿时间,而几乎每次我都是被老师讲评的目标,每每听着老师这样那样的表扬和夸赞,心里蜜甜蜜甜的。有次我在作文里套了一句刚刚从《红旗》杂志上读来的话,“老百姓喜在心头笑在面,幸福的暖流泡着心。我们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班里那些调皮捣蛋,又没兴趣写作文的男生,就给我起了个外号,叫“芝麻开花节节高”。他们下课后偷偷叫我,嘿,我还觉这个名字挺好的,也就不予理睬他们,他们叫了一段时间,觉得太长了,还不如叫名字呢,于是也就自然而然“改邪归正”了。</p><p class="ql-block">臧老师在我心里种下的是美的种子,她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她对孩子们和蔼可亲,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的态度,这些都是让学生对学校和老师产生依恋感的魅力所在。1982年大学毕业,走上教书育人的讲台,那时老师落在我心田的那颗美丽种子一直在生根发芽,直至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段世新老师教初中物理,他是临时代课、也是当时学校最年轻的老师。至今还记得他物理课上的神采飞扬。比如讲力学中的摩擦力。乒乓球运动员出身、身姿矫健的他喜欢在课堂上做各种的手势,“你们发现了吗,公路上的大汽车小汽车,我们骑的自行车,轮胎外面都有深深的花纹,包括我们的鞋底儿,车把手,车脚蹬等等都有花纹,为什么?”伴着他各种潇洒的手势,我们明白了摩擦力的作用,什么时候需要增加摩擦力,什么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怎样用公式计算摩擦力。从那时豁然明白了:原来神秘的以为高深莫测的数理化理论与生活结合的是那么紧密,对生活的科学指导是那么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我们初中化学的是个头高高身体胖胖的张洪意老师。一天老师提问:“你们有没有见过衣服弄上油污了,用汽油去除一下的情景?”“见过。”“那是为啥?”大家面面相觑,老师就从第一排纵向叫起,靠走道左边一行全部站起,都不知道;右边一行全部站起,都不知道;第三行已站起两人了,依然不知道。第三个是我,“刘晓平,你说。”我站起回答:“因为‘汽油能够溶解油脂。’”“你怎么知道?”“书上写着呢。”“好,请坐!”张老师激动地用手指在空中点划着,提高声音说:“你们看看,你们看看,你们怎念书哩,都不看书。人家刘晓平给你们当老师都绰绰有余。”我受了表扬心里美美,但脸上不敢显摆,毕竟站着十几个同学受批评,便敛了得意默不作声。张老师又说:“让我咋说你们!说你笨吧你不服,说你聪明你不会,你们就是懒的!聪明是啥?聪明就是勤奋认真,一勤天下无难事!明白了吗?”大家都回答:“明白啦。”老师又对还站着的同学说:“以后可得勤奋点,认真点呀。都坐下吧!”然后开讲新课。化学课,因为可以经常做做实验,观察变化,甚是喜欢,但让我一辈子受益,永远深铭于心,乃至形成性格的,还是认真负责、淳朴率直的张老师那充满哲理的话:“勤奋认真就是聪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中要毕业了,同学都找老师往自己的小本本上留言签字,王天善老师在我的本上写了:“我要看着你在毛主席指引的革命道路上大步前进!”这句话或许王老师当时是随意写下的,因为当时不是我一个人找老师留言,而是五六个孩子围着他,又不能完全写成一样。于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敢教日月换新天”“发奋图强”等等,这些那个年代勉励学生的豪言壮语分别写在每个孩子的本上并签上老师的名字。总之给我写的这句话,我一直以为是王老师刻意写给我的。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在他的目光中行进。从上高中到插队到上大学到走上讲台成为教师到当了近三十五年教师,不论学习还是工作,每每在自己遇到困难时,想要怠堕时,需要努力却想妥协时,总不由自主耳边飘过这句话,进而感觉到背后有两道目光盯着。于是振奋精神,咬着牙以完美主义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论巨细,皆一丝不苟,认真做好自己做的工作。长年累月,养成让自己做什么事皆有仪式感的习惯,这习惯也成就了我慎独品质的修养。</p><p class="ql-block">“我要看着你在毛主席指引的革命道路上大步前进!”这话很有时代色彩,没经历过文革年代的人可能难以理解,但从那个岁月走过的人都清楚这很正常。于我而言,就是激励我努力成为一个正直的高尚的美好的优秀的人。其实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鼓励激发鞭策告诫很多,为何这句话一直萦绕心头,时时刺激到自己神经以致印象如此之深呢?原来是“我要看着你”这几个最朴素直白的字产生的真诚、个性、关注、带入的效应。这是在身为教师的工作实践中悟出的。面对每个独特个体,最有效的教育是什么?就是直击心灵的沟通,扣动心弦的交流,让他们感觉到你是真诚的在与他对话,以至真正触及到他们的心灵感应。于是就有了自己在批阅学生日记和习作时用文字与学生心灵对话的习惯做法。真诚的勉励与激发对学生的成长该有怎样的作用啊。</p><p class="ql-block">要永远感谢尊敬的王天善老师那句让我永远铭记,并永远激励我的留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中时李寅生老师讲课的情景。那是公历5月初的一天,地处雁门关外的小县城感觉还是挺凉的,那天恰好又刮着嗖嗖的黄风。老师站在讲台上,应该是讲幅原辽阔的祖国吧,他看了看窗外,脸上现出无比的祥和,用了温情的声音说道:“在这里还是冷风嗖嗖、绿色不多的时候,我家乡的麦子呀——都这么高了,已经遍地金黄了……”他用那只拿着粉笔的手在自己的胸前比划着,眼神里充溢着柔和的光。李老师当时只是临时给我班代课,我居然记不清楚他上的是语文政治还是地理课,但他讲的那个片断镜头竟定格在我记忆深处,那份美好一直滋润着我心灵广原上一个又一个对美好生活图景的向往!李老师说的家乡就是山西晋南的临汾。1978年我在插了两年队后参加恢复高考后的突围高考,获得全县文科第三的成绩,报志愿时鬼使神差地报了山西师院,而这个选择不能不说是潜意识中“那片金黄的麦子”在诱召着那个年轻而充满好奇的梦想。</p><p class="ql-block">上大学了,九月初入学。到第二年的五月份,正是冬小麦麦收大忙的时候,果然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参加帮助收麦的义务劳动,按系按班轮流着到周边的农村去帮助收割第一茬麦子,坐着敞顶大卡车巅波十几里,一到地头,班干部便组织大家拿上农民们准备好的镰刀跟着领引者走到田边,向着金黄的麦子开战。一上午的艰苦奋战,技术不熟,体力不足,炎阳当头,感觉使尽浑身解数,拼却全力,也还遥遥落后。终于到中午了,同学们五六人一伙地被分派到农民家里,我们六个疲惫不堪的女生坐在人家宽宽的街门洞里,围着一张小木桌先乘个凉,再“骨嘟”半缸凉开水,发一通“粒粒皆辛苦”的感慨,然后主人家大嫂端上来一笸箩像小枕头般大的馒头,我们三人分一个大馒头,就着一盆拌萝卜条,第一次吃传说中的晋南不搁碱酸味馍。</p><p class="ql-block">在美称花果城的小城临汾苦读四年,开启了我一辈子的教育生涯。这很大成分应该源于李老师那动情的家乡描述而产生的心灵感染吧!老师用真诚的情愫营造课堂,用美好唤醒美好,可不就是春风化雨,雨润心田吗? (待续)</p>

老师

李老师

同学

表扬

摩擦力

语文

我们

学生

教育

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