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武涝记忆

雪润清韵 梁大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文水《乡村记忆》第105村</span></p> 座谈人员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米国勇 王效舜 王 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齐思孟 李怀富 刘玉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李晓原 李如旺 李建国</span></p> 南武涝记忆 文水城南原来有个朱雀镇,朱雀镇里有一处武涝泊,因发大水,被冲成南北两个村,这就是南武涝和北武涝。据清光绪九年(1883)《文水县志》载,贵信坊河南都含郑家庄和南武涝半村,义武都含北武涝和南武涝、桥头各半村。可见,南武涝原来分别在河南都和义武都。<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div><br> 南武涝村东就是文峪河,村里四周都有护村堰,护村堰上有人行道。村里有东西向街道三条,南头的一条叫前街,中间的一条较窄,村里人称当中街,北头的叫后街,也叫正街。南北向也有三条巷,中间一条从正街通向前街,形成了十字街,因为民国期间十字街西有酒坊,村里人也称十字街为酒坊门街。村西南有个水圪洞,外面住着几户人家,村里人把这里叫作河儿西,有条东西向的短街。<br> 正街东口有座坐北朝南的关帝庙,正殿五间,供奉有关公、周仓、关平、赵累、王甫等神像。东西耳殿各一间,东耳殿是鲁班殿,供有鲁班像;西耳殿是娘娘殿,供有送子娘娘。东西厢房各三间,曾是学堂。院内西耳殿前有棵老槐树,庙门两边是钟鼓楼。庙门对面有座坐南朝北的戏台,戏台上有匾,题有“也是春秋”。戏台西面有棵柏树。<br> 村东南隔文峪河有座河神庙,村里人称为南头庙。正殿两间,供有河神像。十字街通到南街这里是座,观音庙,仅有正殿一间,供有送子观音,人们在这里求子,给孩子们戴枷儿,以求平安。村西南的南北巷路西一间财神庙,供有财神像。<br> 正街西口有座坐西朝东的龙王庙,村里人称西头庙,正殿两间,供有龙王爷神像。两边耳殿存放有锣鼓等祈雨用品, 正房三间,民国期间,村民齐怀璧家在这里居住。天旱时,村里就组织在龙王庙祈雨,杨如福小名喜儿、乔怀深小名三羊则等臂上挂着铡刀,人们敲锣打鼓赤着足求雨。有人开玩笑把三羊则叫作赤足大仙。求雨结束后,村里准备饭菜招待参加祈雨的人们。村正北的南北街北头有座真武庙,有正殿一间,供有真武大帝。后来,西头庙、财神庙相继拆除后,修了两座影壁。<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div><br> 南武涝村有铁家井地、杨家井地、韩家地、刘家地等,说明很早就有这些姓氏在村里居住。现在李姓、王姓较多。李姓最初由兄弟二人迁来,形成了南李、北李。王姓有东王、西王之分,东王原来从梁家堡迁至孝义镇,又从孝义镇迁来,迄今已有22代,祖坟在孝义镇,后来在村北有了东王坟地,村里人叫石狮狮地。<br> 前街观音庙西侧有座李家祠堂,坐西朝东,砖雕垂花门,西房三间,北房三间,南房三间。祠堂外十字街处是每年元宵节期间搭社坛的地方,木构夹扇组成的小庙两侧有对联:“善游此地心无愧,恶进斯门胆自寒。”社坛还供奉着十殿阎君,摆放着王履中家的牌供执事。人们在这里闹红火,宫灯、秋千、塔塔火、旱船、推车、混秧歌。有人还搭起“跌八跤”,用三根木架上面按上滑轮,一根粗绳子一头脚踩枣核状木头,一头自己用力拉,把自己越拉越高,一旦掌握不好平衡,就会摔下来。 <br> “南武涝,没财主,财主出在苏家堡。”这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其实,南武涝也有不少经商者。齐怀德从20世纪初就在河北庐阳经营晋兴源布庄长达四十年,在当地很有名气。据说,当地有不少贫困者向他借过钱,直到去世都没有还,他不仅免了借款,还给人家签写不用再还的字据。<br> 村里有王珠珠开办的天义永杂货铺,李姓掌柜开办的和盛裕杂货铺。王之淦、李凤翔有文化,婚丧嫁娶都离不开他们帮忙。王之淦的父亲还是一位秀才,在自家院里办私塾。王之诚是有名的中医,李培恒、李凤德开有银饰作坊。<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div><br> 村里有在皇宫当差的人,在正街偏东路北修了一处豪宅,被村里人成为财主。宅院坐北朝南三进院,大门朝南,倒座南房连大门五间,一进院是场院,砖雕二街门两侧有石狮,在场院西朝东开,院内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砖雕三街门在二进院北朝南开,三进院内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五间,单坡硬山顶,前有檐廊,柱头斗拱一斗二升,龙头耍头。门窗为砖券圆拱形。<br> 后来,财主在宫中被贬,豪宅卖给了王树芝。王树芝在县城南街开有志积成账庄,据1994年《文水县志》载,志积成账庄设立于光绪四年(1878),系合资经营,有资本4400元。账庄为发放贷款也吸收存款。志积成民国二十年(1931)存款32769元,放款36190元;民国二十一年(1932)存款达到47918元,放款52047元。信用放款以农民最多,商业次之。王树芝有三个儿子,长子王受中是文水县城当铺掌柜,二子王致中在村务农,三子王履中是黄埔军校二期学员。<br> 王履中受到黄埔军校影响,接受了新事物,回家要求妻子不要裹脚,妻子武桂英坚持不放脚,王履中要休了妻子,武桂英死活不走,王履中一气之下摔了家里供的神像,砸了土地爷,留了一封信出去再没有消息,武桂英独居村里生活了一辈子。<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div><br> 正街偏西路北是李献庭的二进院,大门朝南,倒座南房连大门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砖雕垂花二街门进去,里院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五间。李献庭曾在北京做木材生意,有个结拜兄弟不幸早亡,他便把其女儿当成亲闺女一样培养,后来这个女儿成了大器,看见年龄渐长的义父不忍心再让他操劳,便给了他一大笔钱让他告老返乡。于是李献庭回村修建了这处宅院。<br> 李献庭是个很讲究的人,他有一个大木浴桶,一年四季天天洗澡后才能入睡。有人进他房间总要先把鞋脱下来磕一下,把衣服抖一抖才能进去。其子李生光也在北京字号里做生意。<br> 抗日战争时期,这座院子里成了村公所的办公地,不论八路军还是日伪军都来村公所办事。一天傍晚,区干部史杰带领八路军孟卓如、刘秉权等正在村公所办事,突然来了一群日军,一个八路军战士跑到房顶,从后墙跳了下去,钻进了庄稼地,因为宅院紧靠村堰,堰外便是庄稼地。另一位隐藏到外院南房杨占孩家,剩下史杰和一名小八路,院里的住户武喜英、李秋芬、李玉宁、王支媛、李爱香等很快商量出对策,把史杰当成女婿,小八路孟卓如当成外甥。王支媛把史杰的枪藏在偏襟衣服内,不料枪套掉到地下,便一脚踢到柜子底下。这时,日军已经进院了。日军本来也不知道这里有八路军,但对史杰的身份还是怀疑,便把他绑了起来,还审问着小八路。武喜英连忙对院里的人喊道,怎么把女婿也绑起来了?人们也巧妙地附和着。日军搜查了半天没有什么收获,便放松了警惕,要院里人给他们做饭,趁日军休息时候,史杰他们佯装干活撤出了村庄。直到吃完饭的日军走后,人们都都软塌塌的有点后怕。<br> 十字街南北巷路东有座李家宅院,大门朝西,进去是场院。砖雕木构二街门朝南,门匾题“耕读第”。里院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五间。李锦民于民国前期在村里当村长,办事果敢,被号称“城南一只虎”。<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div><br> 李毓秀字育明,绰号“飞毛腿”,是20世纪30年代颇有声望的长拳名师,其祖父从南武涝迁到孝子渠定居。李毓秀天资聪颖,自幼喜爱武术、13岁拜本县拳师左二把长孙左秉信为师、系统学习左家长拳,练就一身好武功,是左氏门徒中的佼佼者。民国十八年(1929),被选为山西省出席南京全国武术比赛的代表之一,后因各省代表未能到齐,改由各省自行比赛。同年秋,在太原市举行了全省武术会试,赴试者有200多人。每人各练徒手及长短兵器3项套路后,又搭擂台比武,毓秀登台,一连胜13人之多。比武后又进行书面测试,他虽比武夺魁。但因文化低,书面考试差,被名列全省第二名。这次比武中,他多次以腿功取胜,“飞毛腿”的绰号,即由此而得名。从此,他应聘担任了省国术馆教练员。<br>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毓秀在村务农,曾任抗日民主政府村长,一面授徒传艺,一面为群众服务。做过不少有益于革命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与其门徒合作,排练出虎头钩连枪、对劈刀等多种新武术套路,每逢庙会,向群众表演,对发展本县武术事业起了推动作用。<br> 1950年,毓秀与其弟子多人,参加了省、县举办的运动会,会上进行了精彩表演,省人民政府赠他“生龙活虎”锦旗一面。此后,又多次参加省、地、县武术竞赛。1958年,赴太谷县参加了全省武术摔跤大会;1960年,出席晋中地区武术表演赛,均获得奖励。<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九年(1940)5月,中共文水县委就在南武涝村建立了中共文水一区委。一区委的所属范围,包括城关及城关附近村庄:东街、南街、西街、北街、私评、堡子、韩村、桑村、章多、土堂、北关、冀周、桥头、上河头、南张、北张、南武度、北武度、南武涝、北武涝、苏家堡、郑家庄、东宜亭、西宜亭、南明阳、西明阳、北明阳、南武、里洪、武家寨、杨家寨、麻家寨共 32个村。 区委书记先后由张英、张锡福(又名杨明德)担任。</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年(1941)年1月,中共文水一区委属区全部沦为敌占区。为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中共文水县委为一区委配备了两套班子,一套为公开的,由二区委书记苏华兼任一区委书记,另一套为隐蔽的。公开和隐蔽的区委书记互不发生横的联系,各自同县委单线联系,同年7月,兼职的书记调回县委工作。同年10月,隐蔽的书记被敌人抓捕。此后,因斗争环境恶化,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6月,中共文水县委再未给一区委配备正、副书记。民国三十四年(1945)春、夏,全县“挤敌人”斗争逼近城区,中共文水县委为发动和组织群众收复县城,恢复一区委属区内党的工作,于同年7月为中共一区委任命了书记史杰。区委机关驻地就在南武涝村一带。</p><p class="ql-block"> 一天晚上,七名八路军住在了村南李增富家,日军突然包围了院子。此时八路军在正房,没有点灯,而李增富的东房里还亮着灯,日军的注意力全在东房。八路军出其不意向门外扔了一颗手榴弹,趁着烟雾跑出了院子,消失在田野里,而那颗手榴弹还炸死一个日军。第二天天刚亮,日军把全村人驱赶到关帝庙,架起机枪开始训话,扬言要把全村人杀死。人们发现跟着日军的翻译官正是本村阎祥太的亲戚温培成,便通过关系和温培成打点疏通。温培成给日军出了个主意,说把全村的铁锅都集中没收,让他们吃不上饭饿死。日军便听从了温的建议,开始挨门逐户收缴铁锅。人们也陆续回家,把铁锅藏起来。</p><p class="ql-block"> 日军在村里搜查,敲开王干才的街门,王干才怀孕的妻子因躲闪不及,被日军的刺刀直接刺进肚子身亡;教师李达廷因拒绝给日军当村长被杀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温建国民国九年(1920)出生,小名酉生,曾用名温双壁、李永福、吕景林,1938年秋参加工卫旅特务连任战士,后逃跑回家。不久又参加汾阳县游击基干队及八分区游击支队,任战士、班长,并混入中国共产党,曾独闯日军占领的汾阳城,日军发现追捕时,跑到一户人家躲避,女主人机智地说,厕所的粪缸刚掏完,你就进去躲一下吧。温建国马上跳进去躲避,日军进了院子搜查半天没有结果撤走了。温建国爬了出来喘着粗气给了女主人个耳光,说差点把老子熏死。</p><div> 温建国担任汾阳县抗日政府七区助理员期间,作风粗暴,欺压群众,违反纪律,胡作非为,人称“瘟神”。一次,他与汾阳县金井村一民妇通奸,被该村村警郝大保、郝兴富捉住,送到区公所,后又转到八专署,受到上级严厉批评教育,决定让他接受培训学习,温怀恨在心,趁推磨的机会再次逃跑了。不久叛变投敌,充当了汾阳仁岩、文水城日军便衣特务。经常穿着日军服装,带领日伪军四处出动,搜捕共产党员、民兵及工作人员。所到之处奸淫妇女,烧杀掠夺,无恶不作,成了一名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据说人们见了他都不敢笑,谁要笑就有可能遭来杀身之祸。<br> 民国三十三年(1944)1月17日(农历腊月二十二日),他带领日军到汾阳县金井村将村警郝兴富、郝大保、民兵解五儿、解六儿抓捕,温当场用刺刀将郝兴富刺死,其余3人被抓回仁岩日军据点后惨遭杀害。同年,温又带领日军将与共产党有联系的汾阳县贾家庄村长吕维纪、工作人员辛正福、安上村村长魏德昌(共产党员)、村副李明元(共产党员)、情报员赵狗斯、小相村自卫队长杨青聚、群众焦喜堂、和志荣、下堡村长任书经、村警张敦林、大相村村长樊茂桐、村警武永银等10人抓回仁岩日军据点,除樊茂桐、和志荣、任书经释放外,其余7人全被杀害。1945年春,温引敌出发,将与共产党有联系的郑家庄村村警田朋元、宜儿村村警孟连高抓捕,交日军杀害。同年4月11日,温带领日伪军窜至文水西城村,将与共产党有联系的村民石泰仁夫妇、石万林夫妇、李四牛的妻子及母亲共6人抓捕,5人被当场杀害,石万林的妻子被刺成重伤,第二年死亡。次日,温带日军窜到北辛店村,将群众孙宝成、贺永智、杨财旺、贺国华、贺致祥、贺金山、贺毓秀、路二女(身有孕)、贺永智的母亲共9人抓到该村大庙前,全部杀害。同年5月,温又带日军窜到保贤村、保贤庄、东城、南胡、上段、水寨等村,将群众刘连如、王治国、张绍曾、苏玉魁、韩润兰、郝月贵、胡瑞芳等25人抓捕,严刑拷打。在带往文水途中,除放回9人外,温亲手将郝月贵、胡瑞芳2人杀害,其余14人被带回文水后,又将张绍曾、胡玉魁等3人杀害。同年6月,温又将马村王六儿(因王六儿与六区干部追捕过温)抓回文水亲自刺死。<br> 民国三十四年(1945)8月,温先后逃窜到太原、大同等地,继续与人民为敌。曾充当平鲁国民兵团准尉乡队副,朔县爱乡团2营6连事务长,大同第八大队少尉运输员,天镇县国民兵团准尉乡队副,天镇县张西河乡乡长等反动角色。1949年绥远解放前夕,温建国以自己曾太原坝陵桥杀死的一人的身份到内蒙古隐藏下来,隐姓埋名潜逃到包头大发煤矿当了矿工。后因攻击共产党,大肆扬言台湾老蒋反攻大陆的言论,被判刑8年,刑满后在内蒙东胜县柴登公社金星大队监督改造。20世纪70年代初,温建国给村里亲戚写回一封信,亲戚们分析是他写的,便交给村里,村里又送到公安部门。1973年3月22日将这个罪大恶极的杀人刽子手抓捕归案。执行死刑时在村里和汾阳街头游街,人们向他扔石块,以表达愤怒之情。1976年10月15日在文水县城外镇压枪决。<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祥瑞曾在文水支队任排长,家人保存着民国三十七年(1948)晋绥边区发放的边字第5401号《返乡人员纪念证》,上面写有职别:排长,年龄:39岁,军龄:10年,部别:文水支队。证书落款写有:行署主任续范亭,副主任武新宇,军区司令员吕正操,代政治委员李井泉,副司令员续范亭、周士梯。</p><p class="ql-block"> 王仲英民国三十七年(1948)8月年任一区区长,1949年1月任中共文水县委委员,县委办主任。解放后,曾任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局长、党委书记,文峪河水库建设时任总指挥。</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期间,村里李增高、李生扬、王如恒、刘永华、王俊富等积极参加民兵活动。一次,民兵李增高遇上阎军,被怀疑是民兵,村长李生瑞出面担保,阎军才释放了李增高。村农会主任王国宝被阎军杀害。武康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参军,文交6支队战士,民国三十五年(1946)在内蒙卓资山战斗中牺牲。</p><p class="ql-block"> 李根亮、李生芳、李世荣、李凤育、王学章、王建仁、翟联晋等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p><p class="ql-block"> 1963年,南武涝成为山西省的典型村,在公社任职的王森才回村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他组织全村上马六七十辆小平车,开展铺沙压碱改良土壤,使村里农业大丰收。接着,村里大上副业,创办了养猪场、养鸡场、马场、豆腐坊、醋坊、粉坊、油坊、木业社、缝纫社等,村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任省委书记陶鲁茄都来村考察,并拍摄了《好干部王森才》纪录片电影。当然,很快也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典型。不过,谈起这段历史,村里人总有那么一种自豪感。</p></div> 乡村采风 高家门楼 李家门楼 李家宅院 李家正房 王家前檐-1 王家前檐-2 <p class="ql-block">刘祥瑞返乡纪念证-1</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刘祥瑞返乡纪念证-2</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