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叉袋角朱家,只有老一辈上海人才熟识,曾經是中国民族工业的支柱裕源紗廠,及裕通面粉厂,是朱鸿度和朱幼鸿兩代人的努力成果。</p><p class="ql-block">第三代朱如山曾經是新乐路167號及167A和167B的拥有人(以前被稱作享利路),在拙作"新乐路隨笔"曾經阐述过。</p><p class="ql-block">"東湖宾馆"乃杜公館与朱如山私宅合併而成,以前曾被称為"東湖招待所",屬市委領導。</p><p class="ql-block">坊間至今仍有人認為"東湖宾馆"是"杜公馆",簡而言之是杜月笙的房子,誤导之下,誤区被無限放大。</p><p class="ql-block">必須能拿出有說服力的證據來,以正視听,今次集中再写一次"东湖宾馆",也是對"新樂路隨筆"的补充。</p> <p class="ql-block">朱如山本尊</p> <p class="ql-block">還好蒼天不負有心人,經多番查证及機緣巧合之下,終于查到了署名朱如山的土地所有權狀復印件,答案輕易而出,盡管年月已久,字體不甚清楚,但終可還庐山真面目。</p> <p class="ql-block">一張正本,二張副件,清楚地交代了"东湖宾馆"是由杜月笙和朱如山私宅合併而成立。</p> <p class="ql-block">若嫌证据還不夠,還有一張1957年"市委招待所"与朱如山代理人尤XX签定的一年有效期的租賃條約,但隨着社會主乂改造运动的开展,朱宅也属於改造範圍,這一部份也就不展开了。</p> <p class="ql-block">"東湖宾馆"漂亮的外观。</p> <p class="ql-block">根据"东湖宾馆"平面圖示,其二號楼、四號楼、五號楼過去是朱氏旧宅。</p> <p class="ql-block">出于好奇,筆者也想知道朱如山和杜月笙倒底是怎樣的關係?連家居都靠得這么近?朱如山是生意人為何与帮派人士結緣?带着這一系列問題去探索,謎團也一步步解開。</p><p class="ql-block">据記载:朱如山年青時開車經十六舖,被几个小流氓碰瓷欺負,敲榨勒索,因所帶現金不足,答应䃼齐后再來,後來他果然來了,杜月笙見他踐約,十分欣賞他的为人,明明是碰瓷,自己還要賠錢。杜月笙相邀一齊喝茶,緣由從此開始。</p><p class="ql-block">朱家是正經生意人,見他与杜月笙深交,還辦起了中汇銀行,欲与他断絕往來,恰好朱家此時捲入一起銀行官司,后經朱如山斡旋摆平,從此改變了家族對他的看法。</p><p class="ql-block">当杜月笙在香港最後的歲月,財政上有困难時,也会找朱如山來疏通,好朋友之間惺惺相惜,杜月笙是1951年8月16日在港去世,朱如山是1952年5月29日在港去世。生前倆人是邻居,死时都在同一地方,日期又隔得那麼近?冥冥中上天似有安排。</p><p class="ql-block">你說奇怪不奇怪?</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一組"东湖宾馆"內部裝飾陈列品及客房照片。</p> <p class="ql-block">這些陳列品中,多数是老物件、有幾件是能引起你興趣的?</p> <p class="ql-block">朱如山的下代,大部份都在香港、加拿大、美國生活,對於曾經的老房子,除了還留有記忆外,對於逝去的歲月,也只有 隨它而去。</p> <p class="ql-block">(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