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北山村

山清水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朋友,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饱含着眷恋之情,但因地域、年龄、经历等不同,对描写家乡文章的感受也会不同。对于此文,喜之,请指正;不喜,请移目。</p><p class="ql-block"> 炊烟升起家乡处,明月照回北山村。北山村,全国各地有许多处。我说的这个北山村,位于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万良镇北侧,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人杰地灵。这里是我的家乡,我父母现仍居住于此,从未离开。每每回村,乡亲们都微笑着和我打招呼,“回来了”,乡音入耳,倍感亲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山村的前身是北山参场,属于万良镇政府的镇办企业,以种植人参和加工人参为主要产业。听父辈们讲,北山参场所在地原是一片原始森林,没有人烟。1958年,按照万良公社党委部署,北山参场创始人李家有等十六人在此支锅开灶,刨土种参,创建参场。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北山参场的雏形,随着人参产业发展逐步扩大,北山参场最多时达到360余户1000多口人。</p><p class="ql-block"> 从北山参场创办伊始,这片土地就以博大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许多当时无处可去的人们(俗称盲流),让大家有了容身之所,吃饭之地。我的父亲就是在那时来到北山参场的,之后在北山参场组建家庭,安家落户,我和我小弟都在这里出生,长大,学习,外出工作。我父亲现在仍对当时的生产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现在一说起当时的情形,他和他的老友们都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历经数代,北山村的子弟们仍保留着父辈们艰苦奋斗,踏实忠厚的品质,仍在各个行业领域为北山村的发展努力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对北山参场的记忆开始于7、8岁时,也就是大约1986年左右,那时,北山参场有办公楼,有人参加工厂,有大面积的参地,有运输汽车,有育红班,有中小学校,有大供销社等等。北山参场的清晨,特别繁忙,各家各户的广播喇叭里都陆续传出各个工作组组长安排当天工作的声音,“一组的劳力到河东沿打草皮子”“五组的妇女到三号桥薅草”等等,此起彼伏。我记着当时整个参场分成十个工作组,每组设组长、记工员各一人,各组自行安排日常生产工作,出工记工分,年底时参场根据各组的人参产量核定各组的工分价值。开工资时,各组再把工分换算成现金发放给个人,各组工分价值虽略有差异,但大部分人都能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而收入颇丰。我记得邻居李西友大爷家,年底五个劳力开工资4万多,轰动整个参场。当时,出门在外一提自己家是北山参场的,别人都投来羡慕的眼神,自己更觉得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北山参场的日常劳动生产很累,每逢周末中午,父母都让我去换豆腐,晚间调剂饮食。当时北山参场只有一户豆腐坊,每天只做一锅豆腐,大家用盆端着豆子去,过完称,如是三斤,就在盆里放三个整粒黄豆,如是三斤半,就在盆里放三个整粒黄豆和一个半粒黄豆,给豆腐时就看黄豆粒计数。那时的豆腐真好吃,什么佐料都不放我就能吃一块。豆腐养人啊,当时做豆腐的大娘现在仍身强体健,在他儿子王学全家颐养天年呢!有时赶上参地生产特忙,或是刨参土等重体力劳动负荷量过大时,各工作组也会组织集体送饭,补充体能。集体送饭无非就是在自己组内选一干净人家做锅豆腐,再用猪肉炖豆腐,然后用水桶挑着送到参地集体食用。现在看来,不算什么好菜,但在当时,可是上等的佳肴,最关键的是体现了大家庭的温暖,凝聚了集体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每到逢年过节出行,参场的汽车就尤显重要,记得当时应该是一辆东风牌141,实在记不清了,因为我们都叫“场子车”,就是参场的汽车之意。乘车时大人坐车斗,天气冷啊,所有家长都把孩子往驾驶室里塞,一塞就十多个孩子,当时的驾驶员陈贵发只好把孩子摆一摆,空出驾驶员位置,自己再挤进去开车。参场领导呢,不论职务高低全都到车斗上乘车,都毫无怨言。所有人都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这样的场景,年幼的我在驾驶室里感受过。现在真的很怀念那时……</p> <p class="ql-block">  在北山参场,我们的父辈都是参农,为了让我们从小就对人参产业有认知,学校也会按照参场的安排搞社会实践活动。一种方式是把我们带到参地,跟在起人参的劳动队伍后面,进行拦人参工作,也就是把起过人参的土再翻一遍,看有没有落下的人参,如有就捡起来;另一种方式是把我们带到人参加工厂进行人参清洗,一人一个装满人参的大筐,一棵一棵的仔细清洗人参,我们清洗完的人参再进行下一个程序的加工。这两种方式,既让我们有了社会实践,而且参场还会给学校支付一部分经费,当做学校勤工俭学的收入,补充用于学校的各项支出,作为参场支持学校发展的一种方式,全力保障学校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的北山学校比较健全,小学和中学九年一贯制,虽说各年部只有一个班,但在当时的农村已经万分难得,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许多农村孩子上完小学就流失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北山参场的孩子可以在家门口的学校里从小学一直上到初中毕业,然后直接参加中考,考上中专,参加工作;或是考上高中,拼搏大学。无论哪种求学方式,北山学校的建立和发展都是我们北山子弟求学登高的摇篮,都是我们北山子弟迈向成功的阶梯,都是我们北山子弟回报社会的源泉!我一直对建立北山学校和支持北山学校发展的李华增、丁元春等北山参场的领导钦佩尊敬,每每有机会碰到一起,我都会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北山参场对北山子弟教育事业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当时学校的师资力量极度薄弱,严重缺少学科老师,怎么办?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北山子弟的学业,为了北山父老乡亲的期盼,北山学校的老师们每人身兼数职,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创下了中考连续三年升学率百分之百的传奇,学生邓春生中考分数位居全县第三名,涌现出柏富久、高嗣新、沈洪祥等一批可以载入北山教育史册的辛勤园丁!在老师的教育下,北山子弟现在遍布全国,为官为吏,为商为民,在各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以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着北山子弟的智慧和力量。学校老师,功不可没!北山子弟,仍需努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1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北山参场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资产清算,宣告破产。之后,正式设立北山村。</p> <p class="ql-block">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时代的北山村,高举乡村振兴的红旗,实施美丽北山建设,做大做强人参产业,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和其他960万平方公里红色土地上的所有农村一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翻开了北山村历史新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的家乡北山村,我永远热爱她!(栗祥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