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陕西(二):千年一遇,碧水壶口

田园牧歌

千里黄河,九曲十八弯,一路奔腾咆哮,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遇到吕梁山脉阻挡,猛一拐弯,沿黄土高原秦晋大峡谷一路南下数百里,来到了龙王辿,400余米宽的河水骤然收敛,然后,雄狮般呼啸着一头跃入宽不过50米、深约40米的谷中深槽里,形成了白浪滔天、巨大壮观的瀑布。因其酷似茶壶注水,故名壶口瀑布。<div>  壶口瀑布,闻名天下。因为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又是世界第一大黄色瀑布。壶口观瀑,是来陕者必选。</div><div> 我已是第二次来到这里,到时已是傍晚,就住在了离壶口瀑布以南约5公里、孟门山附近的一家河边酒店。 </div> <div>  第二天一大早,慢步在黄河岸边,忽然发现黄河水与以往大为不同,河水清澈了。这可是千百年来黄河水少有的变化,也许是近些年上游生态保护的功绩吧。我就想,如果长此以往,黄河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div><div> 往北走几分钟后,就到了被古人称为"九河之蹬 "的孟门山。孟门山,其实是黄河中像船一样的小岛,长约300米,宽约50米,高出水面约10米。岛上有一巨型雕塑神龟,龟背上立着大禹雕像。相传大禹治水时,先在这里凿开了第一个阻挡洪水的"龙门"暗洞,因此又叫它孟门。</div><div> “孟门夜月”是这里的一景。传说古代有位州官奉调入京,乘船到孟门山时,天已黄昏,就靠岸停泊。晚上他登上孟门山,观景赏月,情趣盎然,便吟出"山随波影动,月照浪花浮"的诗句。回船入睡后,又梦见了明月入舟。次日幕僚为他圆梦,说是鲤鱼跃龙门之吉兆。后来,这位州官果然应验升迁。“孟门夜月”由此得名。</div> <p class="ql-block">  据《尚书·禹贡》记载,约在公元前770年,壶口瀑布紧连着孟门,到了公元813年唐代成书的《元和郡县志》记载,壶口距孟门1660米,而现在的壶口却在孟门上游的3000米处。2700多年,壶口瀑布日夜不息,用柔和的水硬是将坚硬的河石一寸寸地剁去,以每年大约1米多的速度向上游移动。</p><p class="ql-block">  瀑布在下切移动的过程中,壶口至孟门这段400多米宽的箱形峡谷的底部,就形成了一条30~50米宽、10~20米的深槽,当地人称之为"十里龙槽"或"十里龙壕"。</p><p class="ql-block"> 壶口之名,得来已久。《尚书·禹贡》曰:“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壶口因此而得名。又因壶口瀑布之名气,紧邻壶口瀑布的陕西宜川县、山西吉县的两个乡镇也都取名壶口镇,真是一瀑惠两省啊。</p> 我们来到壶口瀑布时,景区已经有了许多人。站在千年难得一见的清澈激流岸边,隆隆的涛声如炮轰雷鸣,团团水雾,翻滚升腾,蔚为壮观。<div>  此时,用什么语言来赞美它,都越不过古人的诗句。</div><div> 听听唐代诗人李白的豪情:“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div><div> “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 双腾虬浅直冲斗,三鼓鲸鳞敢负舟。”这是明代一诗人的赞叹。</div><div> 看看清初诗人施闰章的描述:“玉帝把壶谁不尊,山呼雷动谢天恩。九州飞溅瑶池液,一醉炎黄万古春。”这气势无与伦比啊! </div> 把壶口瀑布无与伦比的气势推向新境界的是现代诗人光未然和曲作家冼星海。<div>  1938年9月,正当抗日战争极其艰苦的时候,光未然率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壶口瀑布,黄河的气势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这种气势、这种精神不就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吗?在这里他写下了不朽诗篇《黄河颂》。<br>  回到延安,冼星海为此诗谱了曲,高亢雄壮、振奋人心的《黄河大合唱》就此诞生。不久,这首表现了强烈民族精神的组歌,响彻全国,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的信心以及为解放全中国而战的斗志。</div> 伫立壶口岸边,震撼之余,思绪万千。今天,我们从黄河精神里领悟到了什么人生的真谛?<div>  要学会转弯。走在世间,遇到艰难险阻是常事,只要理想在心,转弯绕一下也是破解的方法,就如黄河九曲十八弯,虽然多走了些路程,但也会领略路途中不一样的美景。</div><div> 要有忍耐心。平凡可能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出人头地、锦衣玉食才可能是偶然。要实在干事、不事张扬,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委屈和磨砺,终有一天,会像壶口瀑布般雷鸣磅礴。</div><div> 要学会释然。人之一生,岁月无情,再灿烂的光环也会消退,就如壶口瀑布,不管曾有多大的惊涛骇浪,终要归于平静无奇的河面,所以要学会平淡、享受平淡。</div> 文字摄影:田园牧歌<br> 时间地点:2021年6月宜川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