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骄傲 我的同学

文笔丹青

——记对高铁有重大贡献的谢学文同学 <h1>  凡“老三届”者谁也摆脱不了被命运的折腾,风云突变大浪淘沙,日后求学深造、事业大成特别突出者凤毛麟角,而我同学谢学文是大通湖本届唯一的凤毛麟角,他以坚强的毅力自学,获得了人生的特大成就。</h1><h1> 1966年春,子弟中学初一重新分班,我由10班到11班,场直学生进10班,全日制,分场、生产队学生进11班,半农半读。</h1><h1> 坐我后面是来自一分场四队的谢学文同学。他文静内向,不爱活动,学习特别刻苦认真,成绩很好。一次他用炭笔画了一张焦裕禄给我看,那时小学、中学,几乎没有开过美术课,他画得很像完全是天赋的体现。</h1><h1> 那年夏天,全国性的学校没了书声朗朗,只有人斗人的口号声震破云天。“平面几何”没上几堂课,谢学文悄悄地离开了子弟中学,父亲安排他去学木匠,从此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木匠生涯。期间虽然有幸受领导看重并进了“五七干校”准备做接班人培养,搞了3年工作组,后遭陷害被排挤出来。</h1><h1> 怎么办?那个年代人的命运往往是不能由自己选择的。然而他却富有远见地选择了一条自学之路——因为他深信一个国家是不可能永远不需要文化和技术的,他决心靠自己拼搏改变命运。</h1><h1> 可想而知他的自学之路是极其艰辛和需要顽强毅力的。他先是用三年时间学完了从朋友那里借来的初、高中数学、物理、化学教材,然后又开始自学弟弟读过的大学专业教材。并且于1989年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了大专文凭。</h1><h1> 同时他又系统的学完了数学专业和机械制造专业本科教材。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头脑里根本没有“休息”的概念,他针对实践需要而学习,针对技术难题而学习,因此他进步极其地快。由于他一心钻研农机,终于有机会进了农机研究所,后来转到机械厂任技术员、工程师(技术厂长),他在这些岗位上干得心应手。</h1><h1> 1978年6月研制成功水稻播种机,而在湖南省农业农机系统出名。从此以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完全沉迷于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老产品技术革新及产品质量提高的研究。为农场机械厂的腾飞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只局限于农业机械,同时大胆向兵器、铁路交通领域进军。</h1><h1> 1984年至1988年,先后开发40多种用于农机、兵器、交通等行业的配件,为农场取得了很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h1><h1> 1989年他研制成功的整体压塑工艺技术,解决了我国铁路机车第一次提速时遇到变流设备大型绝缘构件制造的技术难题,受到铁道部、湖南省及各级政府的表彰,并为企业获取了丰厚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一技术至今被广泛应用。</h1><h1> 除了这些重大贡献之外,其他一些具有经济开发价值获得国家专利证书的小发明上十项,他啊,可算是湖南农垦爱迪生。</h1><h1> 只可惜,由于说不清的原因,农场走向了没落。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才不得不被迫离开了大通湖,从此到处漂泊。先后辗转于武汉、深圳、广州。</h1><h1> 1999年3月,他被株洲南方电力机车厂伯乐相中,用高薪把他从深圳聘请来到株洲南车集团公司,专门从事电力机车高压绝缘电器的研制开发技术工作。其间他的工作成绩得到行业最高层的认可,并先后晋升为高级工程师、高级顾问、资深(终身)顾问。</h1><h1> 电力高速列车车顶绝缘子要使其能经久耐用是个世界难题。</h1><h1> 他的主要业绩是研制发明电力机车车顶绝缘子,并获得发明专利多项,解决了电力机车、尤其是高速机车长期以来因为污染和高速造成车顶被击破的国际性难题,很快在全国铁路机车推广应用。</h1><h1> 他先后在中国期刊2000年第3期《机车电传动》发表《机车用新型阻燃型绝缘材料TMC的研制》和2009年第6期(211期)发表《一种车顶绝缘子的新型结构设计》。</h1><h1> 2005年,他参与了铁道部标准“TB/T 3077-2006”的编写;</h1><h1> 2010年谢学文参与编写了国际标准“IEC 62621-2010”。这是我国首次编写的电力机车行业国际标准。</h1><h1> 2006年,他又飞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再次解决了进口高速机车在中国遇到的新的车顶绝缘难题,受到欧洲那些机车领先企业很高的评价,一个完全靠自学,以如此顽强拼搏之毅力打入到国际社会的人,真是不简单啊。</h1><h1> 谢学文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国家和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湖南省给予了他很高的荣誉和待遇。如2006年的一次欧洲20国游的奖励更激励年近花甲的谢学文,使他开阔了眼界,焕发了青春。如今他虽然已经退休了,南车集团公司那把交椅依然给他留着,这就是人生价值所在。</h1><h1> 谢学文仅只有自考大学专科文凭,为什么会获得 资深专家 高级工程师 如此高贵头衔?没进大学门槛,非硕士、博士,为什么能破格进清华大学 中国高端装备研究院 高压电气绝缘研究室 担任研究员?</h1><h1> 2009年11月初,我们夫妇俩首次从长沙坐高铁到广州,原先坐火车要十余个小时,如今清早从河坝出发竟然能赶到广州吃午餐,简直就是神话一般。没有想到,这么了不起的高科技、世界领先的高铁技术产品中,居然凝聚了大通湖“老三届”同学一份血泪与智慧的结晶。</h1><h1> 为此,我深感自豪,我坐在高铁车厢里多么想高呼呐喊:</h1><h1> <b>为你骄傲,我的谢学文同学。</b></h1><h1><b> 你是大通湖人民的骄傲,你是“老三届”的骄傲。</b></h1><h1> <b> 你是大通湖区敢于挑战命运,自学成才的典型,是大通湖区人民子弟永远学习的榜样。</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