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序</p><p class="ql-block">1、依山临水 韩阳祁家</p><p class="ql-block">2、水旱码头 物流繁华</p><p class="ql-block">3、喜得贵子 望子成龙</p><p class="ql-block">4、弃学从戏 灵慧始发</p><p class="ql-block">5、矢志不移 父子反目</p><p class="ql-block">6、乔装伙夫 博采众家</p><p class="ql-block">7、正义凛然 拳打路霸</p><p class="ql-block">8、彦子演艺 推崇备至</p><p class="ql-block">9、多方奔走 胸有宏图</p><p class="ql-block">10、进京献艺 领旨还乡</p><p class="ql-block">11、梨园建馆 七载心血</p><p class="ql-block">12、经营有方 大爱无涯</p><p class="ql-block">13、潼关救危 雄风天下</p><p class="ql-block">14、烟鬼显魂 高台教化</p><p class="ql-block">15、男旦登场 绽放靓丽</p><p class="ql-block">16、恢弘蒲剧 收徒传艺</p><p class="ql-block">17、青山穆穆 安息英魂</p><p class="ql-block">18、遗响后世 音容宛在</p><p class="ql-block">跋文</p><p class="ql-block">后记</p> <p class="ql-block">古时才子佳人唱歌跳舞赋诗,浪漫!</p> <p class="ql-block">十六、恢弘蒲剧 收徒传艺</p><p class="ql-block"> 为了使蒲州梆子发扬广大,除登台献艺外,彦子红广收门生,曾在科班执教,先后培养出在蒲州梆子界享有盛名的高徒有:坐领蒲州的名角“竹匠红”李和顺班主、先拜彦子红为师后成为晋剧名角的“十二红”杜福盛、名蜚京师的丑角刘茂奎,红遍晋南的“十三红”任金祥(1879--1932)、知名须生“堂儿红”李彦堂(1869--1932)、芮城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杨登云(1882--1959)、1894年创建风陵渡赵村娃娃班的杜银银(培养出蒲剧二净著名演员杨虎山的父亲杨固荣)、阎逢春的父亲阎金环(1879--1953)等。今日阎(逢春)派艺术,即是在彦子红的基础上革新发展而来。</p><p class="ql-block"> 光绪年间,“六成班”和“冬元班”较突出。当时,晋南遭灾,这两个班社外出演戏度荒。“六成班”远至太原、河北;“冬元班”远至河南、溯北老河。这次远征,向外剧种吸收了许多宝贵艺术营养。“六成班”从皮黄戏(京剧)班里学习了十多出武功戏,如《东皇庄》、《溪皇庄》、《四杰村》、《八蜡庙》、《塔子沟》、《九江口》《铁公鸡》等,既丰富了上演剧目,提高了武功技艺,又吸收了京剧的打击乐器(京锣、京钹、京鼓〕和部分打击乐点(如四股头、急急风等),促进了蒲剧艺术的成长,“六成班”的演员阵容较强,出了一批有名望的艺人,最驰名的有:祁彦子的徒弟杨登云,又称杨老六,二花脸,嗓音宏亮,武功扎实,长于演“白脸戏”,代表剧目有《白门楼》、《捉放曹》、《下河东》、《通天犀》等。</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祁彦子和徒弟杨登云曾在“六成班”同台演艺,群众后来送出一戏联:杨老六捉放曹奸相活显,彦子红出棠邑雄心暗藏。</p> <p class="ql-block">阎逢春</p> <p class="ql-block">杨登云(1882~1959)工二净。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蒲剧社会活动家、改革家。清光绪八年(1882)农历7月23日生于芮城县西陌乡杨家桥村。父杨为栋,一生务农,生四子,登云为四,初名树升,后改登云,因堂兄弟等排行为六,故人称杨老六,后从艺数十年即以此名驰誉北方剧坛。又因他一生成班领戏,故艺人皆称其为“六成班”。</p><p class="ql-block"> 登云幼时随父辈务农,曾帮舅父赶脚驮货,以谋生计,13岁入芮城县陌南镇景金堂娃娃班学戏,15岁时,出台演娃娃生戏,长进缓慢。后拜祁彦子为师,学小生。</p><p class="ql-block"> 出科后入临晋翟八班,曾与师父彦子红及名旦白菜心等同台演出,所受熏陶教益甚多。17岁时,进安邑县(今属运城市盐湖区)三家庄仝武德戏班。因倒苍(即男子变声期)嗓音骤坏,遂改学二净。他发愤苦学,遂入当时活动于豫西、晋南一带的安徽五福二簧班(今称京戏),仅两个月即学得簧戏整套基本武功。此虽属短暂历程,然对他全部从艺生涯影响甚大。18岁时嗓子恢复后,先后在河南灵宝王耀存班、同氏戏班、绛州任子安戏班等处献艺。此时嗓音已出,宏亮异常,加之吐字清晰,每登台露演即得观众喝采。所演《取洛阳》、《炎火棍》、《朝金顶》和《红桃山》等戏,吸收有二簧班的武打技巧,并用二簧脸谱开脸,使剧艺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自此声誉鹊起,遂成当时剧坛“新秀”。</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七年(1901)20岁时,因声名日重。即与他人组班成戏。次年开创云升班,又与郧三吉(白菜心)创吉盛班,均由他出名领班。吉盛班名角集中,行当齐全,艺术水平甚高,位居晚清蒲剧班社之首。当时很多名角都集聚在云升班和吉盛班,王秀兰师傅原筱亭、武俊英和贾菊兰师傅筱兰香、以及筱月来、阎逢春等都可追溯到云升班和吉盛班。</p> <p class="ql-block">彦子红授徒极严。一次演《出堂邑》,任金祥(祥娃),一时疏忽,上马时未打袍襟即行勒马。下场后,彦子红一个耳光打得金祥满眼淌泪。事后彦子红懊悔不已,而金祥则刻骨铭心,养成了一丝不苟的良好台风,金祥终生奉行,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 在蒲地,一入民国,任金祥,除歌喉宽雅宜人与师略异外,身势蹬打,活似彦子。其群众“口风”为“两眼传神大面子,浑身是戏活彦子”,以冠绝于当时。任金祥(1879——1932),艺名“十三红”。工须生。永济人。11岁瞒着家人进入戏班,拜“彦子红”为师。因扮相魁梧,双目有神,演戏富有灵气,13岁登台唱红,被观众称为“十三红”。</p><p class="ql-block"> 他长期在著名的云升班供职,1930年一度应邀到黑厮班,与名伶柳苏全、舒明贵、王存才等同台演出。1932年重回云升班,入夏瘟疫流行,身染瘟疫的任金祥为不使观众失望,让人搀扶出场,一字未吐即倒地而逝,台上台下顿时哭成一片。</p><p class="ql-block"> 金祥在师傅的严格教育和自身的刻苦历练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嗓音不高,略带鼻音,唱腔注重以声传情,听来耐人寻味。他功底深,戏路宽,文武兼擅,唱做俱佳,凡须生应工戏皆可胜任。袍带戏如《八件衣》之杨知县、《洪羊洞》之杨六郎等;做工戏如《杀驿》之吴承恩、《走雪山》之曹福、《采桑》之秋胡等;靠甲戏如《出棠邑》之伍员、《会孟津》之文焕、《金沙滩》之杨继业等;红生戏如《高平关》之赵匡胤等,均在观众中留下深刻印象。民国十九年(1930)在黑厮班与柳苏全、舒明贵、王存才等名伶合演《回荆州》,传为佳话。“祥娃红,真正红,各州府县都有名”的民谣,说明了金祥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金祥以功架优美享名,《出棠邑》饰伍员上马时,在乃师彦子红表演的基础上,又创造了“缠头鞭”,更表现了伍员的焦急、愤懑之情,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蒲剧舞台上流传不衰。至今他的曾孙任继业,须生,58岁了,还在永济市蒲剧团默默地传承着先辈们的蒲剧艺术。</p><p class="ql-block"> 著名蒲剧泰斗阎逢春初学艺时候曾和任金祥一起同班社,得到任金祥指点,从中受益匪浅。阎逢春(1917~1975),男,蒲剧须生,名代蓉,山西省运城市西姚村人。出身蒲剧世家,父亲阎金环是位优秀的须生演员。阎逢春是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一生呕心沥血,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悲喜交融,激情感人的徐策;慷慨悲壮,怒撼山河的伍员;舍生取义,催人泪下的程婴、吴承恩;友情如山,忍辱负重的周仁……他还为蒲剧表演艺术创造了一些特技如“帽翅功”、“三子功”(胡子、鞭子、靴子)在唱、做、念、打等方面积累了刻画人物的宝贵经验和方法。曾任晋南蒲剧院蒲剧团团长、运城地区蒲剧团团长、中国戏曲家协会理事。</p> <p class="ql-block">阎金环和儿子阎逢春</p> <p class="ql-block">郧三吉,白菜心。饰演秦香莲</p> <p class="ql-block">贾根稳,女班主</p> <p class="ql-block">张庆魁</p> <p class="ql-block">筱兰香</p> <p class="ql-block">王秀兰,蒲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32年,初名秀贞,学艺后取名秀兰,祖籍山西临漪县。抗战爆发后,流亡到西安。1939年入西安晋风剧社,受业于蒲剧花旦月月仙(原筱亭)。1950年回山西,先后在山西省大众蒲剧团、晋南蒲剧院、运城地区蒲剧团任主要演员。</p><p class="ql-block"> 王秀兰在青年时代就被誉为“蒲剧之花”,在秦晋两省的群众中,流传着许多赞美她的顺口溜:“千花万花。不如王秀兰的《卖水表花》”;“左扭右扭,不如王秀兰的台上一走。”这些赞语充分表达了广大群众对她的艺术的喜爱。王秀兰在四十多年的舞台生活中,不仅塑造了焦氏、胡凤莲、尹碧莲、卢凤英、梅英、红娘、白素贞、燕燕、窦娥、周兰英、穆桂英等许多环境不同、性格迥异的古代少女、少妇,而且还塑造了李香香、小芹、李双双等现代人物。她戏路宽,功底深,她的许多拿手戏脍炙人口。她虽不是蒲剧的第一个女演员,但在蒲剧舞台上女演员坚持演出几十年则由她始。从1930年开始男身做女态的演出,渐次退出舞台。王秀兰为代表的女演员登台,开启蒲剧女旦角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她对蒲剧旦角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称得上是晋南的骄傲。誉为“蒲旦宗师”。</p><p class="ql-block"> 王秀兰擅演花旦戏,除深得老师原筱亭的教益外,著名花旦孙广盛、王存才和青衣筱艳秋(孙安荣)都对她有较深的影响,并曾受到梅兰芳、程砚秋的指点。她的功底深厚,戏路较宽,唱做皆优,尤以做工见长。她的表演细致,表情自然逼真,舞蹈动作优美洗练。她的嗓音清脆,咬字清晰真切,演唱委婉大方,韵味醇厚,声情并茂。群众遂送出对联:秀雅之体,清亮之音;兰蕙其质,柳絮其才。王秀兰在《窦娥冤》中饰演窦娥,该剧于1957年摄制成彩色戏曲影片。 </p> <p class="ql-block">原筱亭,乳名根娃,艺名“月月鲜”。光绪二十八年(1902)生于临猗县牛杜镇杨斜村,是名驰清末民初的蒲剧乾旦、蒲剧表演艺术的革新派、培育蒲苑新秀的育花人,是蒲剧界德艺双馨的优秀表演艺术家和教育家。</p><p class="ql-block"> 原筱亭家境较富裕,高小毕业后,父亲托人让他在闻喜县邮政局当邮递员。由于对戏剧钟爱,他不顾父亲极力反对,一个人偷跑到到虞乡县石桥村杨春兴戏班学戏。后父亲屡次来找,杨春兴又把他送到河津蔡施荣眉户班,拜名角焦锁为师学旦,启蒙戏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师傅口传心授,他用笔抄录背记。他勤于用脑,善于思考,对剧情和人物了解较深,塑造角色十分成功,一鸣惊人,引起轰动。后来原筱亭进入杨春兴娃娃班学蒲剧,又到曲沃姚老三戏班、新绎曹德胜戏班献艺,曾赴晋中、晋东南一带演出。在蒲剧班,他又拜蒲剧四大名旦孙广胜为师学艺,颇得孙广胜真传。其拿手戏有《百花亭》中百花公主、《少华山》中尹碧莲、《送女》中周兰英、《藏舟》中胡凤莲等。因有文化、善创新,他能在平凡处见深度,于质朴中显异彩。他嗓音甜美,善于运腔、拖腔,落音别有韵味。他演的角色是边演边改、常演常新,观众便为他起了个“月月鲜”的艺名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 原筱亭在蒲剧史上最卓著的功绩是培养了高足王秀兰。他在西安晋风社为王秀兰排了启蒙戏《柜中缘》和《少华山》等戏。他毫无门户之见,还请在艺术上高于自己的王存才为王秀兰教习《杀狗》《富贵图》;请教孙广盛指导《藏舟》中的撑船表演;请筱艳秋教授《四进士》《算粮登殿》等戏,并把亲手抄录的几大本剧本传给王秀兰。</p><p class="ql-block"> 祁彦子在舞台上除了须生,其他角色都会,要不怎么会有二净徒弟杨登云、名丑徒弟刘茂奎呢,往往在搭班唱戏时,有时有些角色,很重要,又无合适人演,祁彦子都会临时披挂上阵,艺德得到同行极高赞誉,至今,懂戏的老人都还说:“当年彦子红还唱丑角哩!”。唐明皇就喜演丑角,因为被尊为祖师爷,所以旧日里戏班演丑角的演员地位最高。丑角演员可以坐道具箱子,里面都是代表皇家身份的黄蟒、王帽、凤冠、九龙冠等砌末,而其他行当均不能坐。张庆奎小时候就拜师刘茂奎。</p><p class="ql-block"> 张庆奎,1924年生,乳名全心,艺名十三红。原籍是安徽卢州府(今安庆合瑞县)。先祖元末随红巾军刘福通来山西,遂落户临汾屯里。其父张三海,兼唱蒲剧和道情,演须生。庆奎六岁入道情班,唱开场小戏,九岁被父亲送至襄汾三公村娃娃班学蒲剧,从师名丑刘茂奎演丑角,欲改须生而不能。在曲沃县的一次演《斩子》,主演因故未到,庆奎自荐演六郎,班主无奈之下答应,遂改须生,一唱而红。最有影响力的嫡传弟子为郭泽民。</p> <p class="ql-block">筱兰香(1919-1994),男,原名田郁文,小名小六,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主工小旦、花旦,师承孙广胜,上世纪40年代在西安、兰州、新疆等地组班演出。1950年返回后,在新绛蒲剧团工作,与朱全盛(小生)合作,演出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在晋南蒲剧观众中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代表剧目有《表花》《三拉堂》《走南阳》《白玉楼》《桃花媒》《杀狗》《送女》《烤火》《藏舟》等。他乐于传艺育人,培养了程根虎、田迎春、李琴娥、武俊英、贾菊兰等一批优秀演员。</p><p class="ql-block"> 彦子红因材施教,有次随他到晋中地区演出时,得意门生杜福盛“十二红”,突然提出想改唱中路梆子。这在一般名角名师眼中,不啻于一种欺师辱门的背叛行为,但彦子红却出人意料地慨然应允。知徒莫若师,他看出爱徒杜福盛年轻有为,论表演、气质等,众学生中无人比肩,但是嗓音较弱,如果降调改唱中路梆子,正好可以扬长避短,将会有一个发展的新天地,前途不可限量。事实果然如此,杜福盛换改戏路后,因文武兼备,昆乱不挡,靠架戏、袍带戏都演得出色,唱戏时真假音巧妙配合,别具韵味,很快走红晋剧艺坛。彦子红为晋剧培养人才成为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受彦子红艺术指导和影响,先后还有一些旦角名角,有的未必拜师,但因为彦子红在各戏班活动范围很广,又乐于教授技艺,直接或间接艺术上受益的不少,清末民初蒲州梆子班社里并无女演员,旦角均是男演员,被列为当时 “蒲剧四大名旦”的有王存才、孙广胜、“毕业生”赵七娃、“土匪旦”冯三狗。王存才(1893~1957),蒲剧演员,工花旦。在民国年代姹紫嫣红的蒲剧旦角行列中,王存才更是一枝独秀,领袖群星,原籍河南洛宁。幼年因家乡遭灾,随父逃荒晋南,落户于永济风陵渡匼河村(今属芮城县)。10岁时投师蒲剧老生彭世德,初学娃娃生,后改习花旦。因勤学苦练,几年中已能扮演《梅绛亵》、《香山寺》等6出大型剧。后在张重孝班以演《杀狗》崭露头角。蒲剧花旦,素有跷功传统技术,因难学而不传。王存才朝夕苦练,赶台时常踩跷行走30里,终于掌握了这项技艺。他以做功见长,刻画人物,感情细腻,表演逼真。因久在农村演出,注重观察各种妇女的神态和动作特点,经过提炼,吸收到表演艺术中来,故所演人物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刁钻泼辣的焦氏,敦厚诚直的窦娥,均富有乡土气,深得农民赞赏。即使扮演一些大家闺秀、巾帼英杰、丫环待儿等,也不失刚健泼辣的风格。时人有“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之谚。代表剧目有《六月雪》、《挂画》、《杀狗》、《虹霓关》等。民国年间,王存才曾长期在芮城县杨老六(杨登云)云升班,西安唐风社、晋风社, 甘肃平凉晋声社,兰州晋风社等剧班献艺,名噪西北数省。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加盟永济县虹光蒲剧团、芮城县蒲剧团、临汾县蒲剧团,曾任临汾县蒲剧团团长、山西省政协委员等职。孙广盛(1906--1942),解州罗叉村人,应工花旦。他的拿手戏有: 《拾玉镯》之孙玉姣、 《藏舟》之胡凤莲、 《换花》之村姑、 《卖豆腐》之张点婆、 《赠珠》之采频、 《双头驴》之二姐、 《阴阳河》之李桂莲、《花田错》之丫环等。广盛步功的百年内再没听说有人和他比美,也对蒲剧旦角化妆有创造、有改革。如旦角喜鹊尾发式改为麻花发式和贴鬓、服装时新款等等。最有影响力的嫡传弟子是筱兰香。“毕业生”赵七娃(1894-1927),临猗县夹马口人。 “毕业生”是其艺名。其来历如下:旧社会艺人,多因家贫,幼年生计无着而从艺。而赵七娃学艺时,已高小毕业,此为当时戏行少见。他从艺后,师承小旦海儿(蒲州城人),专攻小旦,待其艺术在群众中引起很大反响后,群从即以“毕业生”誉之,而赵七娃之名则为人们所不道。 毕业生扮相俊美,鹅蛋脸型,双目炯炯有神。面部虽有几颗浅白麻子,反见其俏丽。他身材匀称,两手白嫩,指尖如笋(留有长指甲)。嗓音与众不同,发音时较粗而尾音尖细,别具风味。 他的风格特点是:善于发挥戏曲艺术的综合性特点,融唱、做、念、打于一体,并特别注重演唱与音乐伴奏的紧密配合,以形成剧情所需要的欢快、悲壮、凄凉、紧张等舞台气氛,达到艺术效果的完美统一。当时为其伴奏的板胡师傅三娃和打板师傅恩儿,在演奏技巧上,被誉为南路文武场面中的头牌,演出时与毕业生合作甚为默契。如毕业生在《蝴蝶杯.洞房》中饰卢凤英,当面对田玉川诉其衷肠:“多亏你单枪匹马救奴父,凤英我忠心痴情许配你、你、你……”这时三娃的板胡咿唔如语,从琴音中可闻凤英的一片痴情,真有缠绵悱恻之感,观者无不击节叫好。 毕业生生前对艺术精心、刻苦,忠实于戏剧事业,不幸于33岁时,即去世于夏县禹郭村。他短暂的艺术生涯,是在“白水班”(班主白老八)度过的,初期驰名于安邑、夏县一带,后声誉遍及晋南。冯安荣(1912-1951),乳名安娃,艺名筱艳秋,蒲剧正旦演员,“冯派”创始人。工青衣唱腔宏亮舒展,咬字清晰,嗤口有力,善于掌握板眼尺寸,曾总结出演唱六字诀:“按、点、顿、拉、闪、放”,并创造了“空梆子”撩板唱法。代表剧目有《贺后骂殿》《三击掌》《祭江》《白玉楼》《三上轿》《明公断》《玉娥训子》《金水桥》等。群众在盛赞蒲剧旦角诸伶艺术特色时,有如下谚语:“广盛的走,毕业生的手,存才的扭,冯三狗的唱腔再没有。” </p> <p class="ql-block">韩阳首阳龙头山黄河崖边。</p> <p class="ql-block"> 话说1911年秋季,陕西潼关的河坝逢古庙会,隔河请了两个蒲剧班唱对台戏。面北并列着两个舞台,一班请蒲州辛盛班的“彦子红”(即祁彦子),一班请的“一千红”(本名王喜云,小名六六,永济长旺人),台下观众人山人海,有说话的,有卖小吃的。那凭啥让观众都注意到台上的戏曲表演,先说这个声音,那时候唱戏的没扩音器,全凭舞台设计中空,或靠对面墙的回音反射来增加音量,演唱者的声音穿透力要非常强,没有声音天赋的人是很难练出来名堂。另外依靠鲜艳亮丽的戏曲服装和脸谱化妆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还有就是表演者的各种台上功夫。当时彦子红年岁已大,嗓子远不如前。六六的戏班人年轻又是新戏箱。头一天领班对彦子说:“这次人家戏箱好,咱恐怕对不过人家吧。”彦子说:“别熬煎!”赶开戏时,彦子红拿出他的拿手戏《芦花》,唱腔虽然大不如前,然梢子功、鞭子功、髯口功、扇子功、帽翅功等绝技还在,运用绝技和武功吸引观众,现场还用手掌打坏了一把椅子,精彩场面一点不输对方;那边,六六唱的《南北合》,也很赢人,都说比彦子唱得洪亮醇厚。两班虽未分出胜负,但六六明显地略占上风。</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彦子发愁了。他听说韩阳镇牛家有个后生叫石八牛,嗓子很好,便同领班赶上轿车去请。石八牛见了彦子自然是毕恭毕敬。彦子把他上下打量了一番,问道:“你都唱些啥戏?”八牛说:“庄稼户没见过教,胡唱哩。”彦子笑道:“别慌随便唱一句让我听听。”八牛便唱了一句“间板”:“有为王酒醉在桃花宫院”声音宽厚洪亮,学的是彦子腔调。彦子大喜,急忙让石八牛上车,一路走,一路教,赶到河坝,八牛便把这段戏练成了标准的彦子腔。当晚彦子便点出《斩黄袍》,由石八牛在幕后唱那句“间板”,声遏云天,一鸣惊人。台下人惊叹道:“彦子红的嗓子又嘹啦!”一下都涌到这边,看彦子扮演的赵匡胤,把六六气得肚子疼。后来人们才知道是石八牛替彦子唱的,便编了个顺口溜:“屎巴牛(石八牛的谐音)滚蛋子,气死六六盖彦子”。</p><p class="ql-block"> 事后,石八牛成了“彦子红”的关门弟子,不久成为一名出色的蒲州梆子演员,直到1947年解放初还活跃在永济虹光蒲剧团。</p><p class="ql-block"> 彦子红广收门徒,一直以来,受到同行和广大人民群众极力夸赞。他弘扬蒲州梆子戏曲艺术的精神境界和师弟郭宝臣相比,要超前思维多了。郭宝臣为人诚恳忠厚,对技艺精益求精,但和很多名艺人一样,很保守,而且认为唱戏还是对自己祖上不好,并痛感伶人社会地位低下,生活之艰难,结局之凄惨,因此一生恪守不授徒、不摄影、不灌制唱片的戒律,使他精湛的演唱技艺没有能完整地传承下来。当然,“元元红”郭宝臣对蒲州梆子的振兴和影响力不容低估。</p> <p class="ql-block">彦子坟茔处</p> <p class="ql-block">作者:</p><p class="ql-block">张中亮,53岁,山西永济人,祁彦子旁系第四代后人。本人爱好文学、戏曲和历史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