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里短

袁明亮(淮~海)

<p class="ql-block">我的出生地在安徽省萧县杜楼镇袁楼村的一座老屋前,那是一处典型的农家院落,砖瓦房前绿树成荫,院中时常有家人忙碌的身影。小时候,我总爱坐在门槛上,看着远处的田野和村口那条南北向的老路。那条路曾见证过战火的硝烟,也承载着我们一家几代人的生活变迁。</p> <p class="ql-block">1964年夏天,我十岁,在淮北矿务局机关小学读三年级。那时的我穿着一件深色的外套,脖子上系着一条白色的蝴蝶结,站在学校的一角,眼神专注地望着镜头。那时的我还不知道,未来的生活会经历那么多的风雨与变迁。</p> <p class="ql-block">袁楼村是我的根。它坐落在萧县西南方向,离县城大约二十里地。村庄东边是岱山和岱河,西边是沙河,土地多为沙质,还夹杂着盐碱地。小时候听长辈讲,抗战时期,老百姓买不到海盐,就用盐碱土淋水熬盐。那时的日子苦,粮食产量低,生活不易,但乡亲们却始终坚韧地生活着。</p> <p class="ql-block">据说我们袁姓是从铁路北边的袁庄村迁来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我大爷袁大政曾回忆,袁楼村过去是个规整的村庄,四周有圩墙、水沟和炮楼,寨门高大,夜里还有人打更放哨。1938年,日本鬼子就是从村东那条南北老路经过,向萧县城进发。那年,我大爷和家人躲在麦田里,看着一队队日军扛枪北去。</p> <p class="ql-block">这张老照片里,我坐在第三排中间,身边是家人和亲戚。前排有我的外甥、儿子、女儿,还有几位长辈。那时我们还住在淮北,生活虽不富裕,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日子过得踏实。这张照片记录了我们家族的一段珍贵时光。</p> <p class="ql-block">我们家的根可以追溯到曾祖父袁永言,他是家紧桥人,兄弟六个,他排行老四。他有五个儿子,我们这一代是第十六世。我爷爷袁德升是个能工巧匠,会铁匠、木匠,还做点小买卖,可惜早早去世。奶奶袁陈氏温柔贤惠,却在战乱中精神受创,最终不幸离世。我父亲袁大清自幼失去双亲,由五奶奶袁郭氏抚养长大。五奶奶18岁守寡,却将我们兄弟姐妹都拉扯成人,直到96岁才安详离世,是我们全家最敬重的人。</p> <p class="ql-block">我的童年并不像别人那样无忧无虑。父母早逝,我由五奶奶抚养长大。记得有一次我高烧不退,五奶奶下地干活不在家,我竟自己跳进门口的大坑里降温,幸亏被人发现救起,但肚皮上留下了一个大疤痕。那时我们住在一个四合院里,堂屋三间,东屋两间,门前还有一条深沟,沟边种着黄花菜。</p> <p class="ql-block">三姑袁淑华嫁到梅村后,和丈夫许敬堂一起务农,还开了个豆腐坊。他们夫妻恩爱,生活虽不富裕,但过得有滋有味。1986年,为了让女儿体验农村生活,我将她送到梅村小学读书,三姑和表妹一直细心照顾她。那段时光,成了我记忆中最温暖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大姑袁淑玲今年92岁,父母去世后被送到郭庄姨妈家抚养,后来嫁到大演武村。她是个能干的农村妇女,里里外外一把手,纺织、织布、下地干活样样精通。她还特别关爱我父亲,是我们家最能干、最值得尊敬的长辈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姑虽然不识字,但在村里却是个“大能人”。她上知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谁家有事都愿意找她帮忙。她嫁到王家后,把整个家都撑了起来,六个孩子全靠她一手带大,是我们家真正的“女强人”。</p> <p class="ql-block">由于父母早逝,我们兄妹四人分别被送到不同的亲戚家抚养,彼此之间的感情也逐渐疏远。大姑和我父亲关系最亲,双胞胎姑姑之间走得很近,而我成了她们唯一的亲侄子,也成了连接整个家族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二姑袁淑月是我们姐妹中最有文化的一位。她毕业于萧县师范学校,身高近一米七,是校排球和篮球运动员。后来她调到包头,在二机厂子弟学校任教,一路做到校长。文革期间她曾受到冲击,但始终坚强地挺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我原名叫“袁明亮”,是淑月姑给我取的。后来户口迁到相山后,父亲把“明”字给了弟弟,我就只用了“亮”字。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叫“袁亮”,这个名字也成了我人生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姑父杜文明是位退休干部,曾在包头二机厂任基建处处长。他和二姑感情很好,生活有条有理,做的一手好菜。他们老夫妻俩相濡以沫,是我心中最温馨的一对老人。</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里,二姑和姑父坐在沙发上,背景墙上挂着几幅画,他们脸上带着微笑,气氛温馨。我看着他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在包头度过的冬天,那时我刚从淮北过来,他们热情地接待我,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从北京一起来的三位老人,是我二姑、姑父和表妹。他们坐在沙发上,中间的姑父穿着黑色西装,神情温和。他们一家一直是我最亲近的亲戚,每次相聚,总能聊上一整天。</p> <p class="ql-block">大表妹穿着红色外套坐在窗边,窗外是绿意盎然的植物。她是个细心的人,小时候就特别照顾我女儿。那时我女儿在梅村读书,她和三姑一家常常带她去玩,让她在乡下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里,她坐在窗边,穿着深红色丝绒外套,上面还有刺绣图案。她似乎在和人聊天,表情专注,窗外阳光正好,照在她的脸上,显得格外温柔。</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位表妹,她穿着深蓝色上衣和红色围裙,正在做手工。她是个手巧的人,家里很多东西都是她亲手做的。她坐在桌边,面前是一束装饰花,她神情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小表妹王丽丽穿着黑色上衣和红色围裙,头发扎成马尾,笑得特别灿烂。她是个乐观开朗的人,每次见面都让我感到轻松愉快。她站在背景前,手里似乎拿着什么东西,整个人都散发着温暖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张她侧身微笑的照片,穿着深色上衣和红色肩带,背景是挂着的衣服。她似乎在回应什么,笑容里带着几分调皮,让人忍不住也跟着笑起来。</p> <p class="ql-block">她也曾站在墙边,双手交叉在胸前,神情略显凝重。那时我们正在回忆过去,她听着听着,眼神变得深沉,仿佛也陷入了那段遥远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张她坐在桌边的照片,穿着深色上衣和粉色围裙,面前是一束粉色和白色的花。她手放在桌上,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窗外阳光洒进来,整个画面安静而美好。</p> <p class="ql-block">表妹夫穿着灰色格子西装,站在窗边,窗外是绿意盎然的植物。他身后是一架钢琴,上面铺着白色蕾丝布,房间里弥漫着淡淡的音乐气息。</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位老奶奶,戴着深红色针织帽,穿着深色外套,袖口是红色的。她用手轻轻捂住嘴,似乎在微笑,又似乎在回忆什么。背景是花纹窗帘,整个画面显得宁静而温暖。</p> <p class="ql-block">她也戴着红色帽子,穿着黑色外套,上面还有红色刺绣。她坐在沙发上,面带微笑,眼神温和,仿佛在讲述一段温馨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里,她坐在窗边,微闭着眼睛,脸上是满足的笑容。窗外是绿色植物,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她的脸上,让人感受到一种岁月静好的美。</p> <p class="ql-block">谈起过去,大姑总是泪流满面。她回忆起小时候的点点滴滴,回忆起父母的早逝,回忆起我们兄妹四人如何被分开抚养。她说,那时候的日子虽然苦,但大家心里都有一份牵挂。</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张老照片,是一位老人戴着黑框眼镜,穿着格子衬衫和深色西装外套。他神情严肃,似乎在认真听别人讲述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