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邓府巷的回忆(下篇)

凡夫

<p class="ql-block"><b>  邓府巷的前段说完了,就到了邓府巷的一横了,邓府巷的13号过来就是一条横马路,往西是青石街、同庆里,往东一横的住家是青石街2号和邓府巷子15-1号,其实这里的青石街2号与邓府巷17号原来是一个院子的,邓府巷15-1号与15号是一个院子,我就居住在邓府巷15-1号的小院里,青石街2号和邓府巷15-1号也就是在邓府巷的这一横约50米的距离上,邓府巷15-1与转弯处的15号原来是一个大院子,解放前是国民党交通部总长叶恭倬(1881-1968)的亲属叶声倬开办的二层楼式的“交通旅馆”,当年我父亲在那里当帐房先生。1949年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时候,叶声倬与叶恭倬跑到台湾去了,交通旅馆被政府征收了,解放军部队使用了邓府巷15号的房子,而当时交通旅馆的职员们就集中到旅社的一幢小楼居住,中间用砖头隔开,所以我们成了邓府巷15-1,那边是15号,邓府巷15号大约在60年代是南京东方无线电厂,也经常有外国人前来参观,当然更多的是非洲黑人兄弟,我们小孩就经常围到汽车附近看外国黑人并指指点点这些漆黑的黑人和洁白的牙齿。大约在1962年左右,东方无线电厂每到周六就在楼上举办交际舞会,我与院中的小孩就趴在我们这边的二楼窗户上叽叽喳喳的议论和看他们跳舞,无线电厂楼下的门口处也有很多想跳舞但没机会的人在看热闹。后来东方无线电厂搬到南京三汉河附近去了,这里就又成了南京压缩机厂的宿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邓府巷中的一横为15-1号,右边为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  邓府巷15号旁边是邓府巷17号,这是一个很大的院子,与我居住的15-1号一墙之隔的青石街2号是一个整体,原来两个院子中间有一过道相通,文化大革命后期把过道走廊也改成了房子供人居住,从此靠近青石街这边的17号改为了青石街2号,那边是邓府巷17号,这个大院里面有一些花草树木,一进去就是一个门卫的值班房间,后来曾经做过邓府巷居委会的卫生所,17号大院和青石街2号大院里面有几幛西洋式楼房、包括我居住的邓府巷15-1号的大门,有些象古希腊的立柱形式,解放后邓府巷17号是南京市总工会宿舍。曾经相连的青石街2号是南京市总工会幼儿园。2003年邓府巷拆迁时我才知道这里曾经是西北军阀杨虎城将军的别墅。回忆起17号当时靠近路边有一车库,可以放两辆车,我见到时里面经常停有一辆黑色吉普车,开车的老头戴一眼镜也姓杨。大人们叫他“老杨头”,偶尔还与我们小朋友逗几句玩笑话,今天想想,也可能“老杨头”就是杨虎城将军家中的亲属替他开车的司机吧?</p><p class="ql-block"> 当年邓府巷转弯的15号对面是邓府巷20号,17号的对面是邓府巷24号,20号是南京市体育馆的后门、24号是南京市体委宿舍,邓府巷20号在文化大革命前就是南京市丹凤中学,大约在70年代末地方划给了南京市体育馆,学生合并到南京第九中学了。由于邓府巷是一条从长江路到中山东路南北方向的主要干道,当年中午学校放学时,很多急于回家吃饭的学生,挤满了邓府巷,当时穿过这里的学生有碑亭巷中的南京九中、二十六中、长江路上的二十五中、长江路小学学生、邓府巷里有南京丹凤中学、邓府巷小学的学生、附近的有杨将军巷的南京第六女子中学,(1964年改为南京新宁中学)青石街小学的学生。当年的南京中山东路体育馆经常举行篮球比赛,如南京各大型企业的球队,如:南京钢铁厂、南京金陵船厂等篮球队,还有南京市篮球队、江苏省篮球队比赛,企业与市一级队的比赛为1角钱一张票、省级球队的比赛为2角钱一张票,父亲当时每周回来休息一天,他喜欢带我去看篮球比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南京邓府巷24号为南京市体委宿舍</span></p> <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时,南京城掀起了锻炼身体的热潮,很多人都进行各种锻炼,如举重、俯卧撑、掰哑铃等,邓府巷前后年轻的,年龄大了,都进行锻炼,在邓府巷19号的对面是40号,那里有一个很大的空场,每天早晚均有很多人锻炼,领头的听说是当年三轮车公司进行的摔跤比赛第三名的获得者,很多人在那里举重、玩石锁、练哑铃、俯卧撑、三节棍等。40号里面我有一个同学,也曾经学那个老头拿约40公分长,7-8公分宽的铁条,自己所谓的轻轻往脑门上敲,顿时眼前金星直冒,差点把自己打昏过去。当年的我们无学可上,又不做事,就自己组织了7、8个人进行锻炼,所谓举重的杠铃就是找了两块南京的古城砖,中间敲两个洞,晚上几个人去南京新街口广场,互相掩护在广场转弯的防护栏锯了一段铁管回来做举重的杆子。</p><p class="ql-block"> 由于当年全民锻炼身体,南京一个很有名气“壮膀子”,清凉山的王怡坚,后来成为了南京市摔跤队的教练,他当了教练后就居住在邓府巷24号体委宿舍,大约在1983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王教练请北京来的一个周教练在附近中山东路北京羊肉馆吃饭,饭后八时多两人准备返回邓府巷的宿舍,快到宿舍门口时,昏暗的灯光下,迎面碰上一伙从长江路进来的“小纰漏”大约有10多人,这伙人的本意是找邓府巷后的一个人“算帐”的,可当时这人不在家,没有碰上,这一伙人就往邓府巷前走过来了,正好碰上了王、周二教练,这伙小纰漏今天没有找到人出气,心里有气,看到这两个壮膀子过来不顺眼,就无事逗事,王教练当时也年轻,当着周教练的面,就对这一伙人说了一句,你们知道我是谁吗?谁知道,这伙人一边掏出匕首,一边说我们知道你是王怡坚,就直接用匕首连连对王、周教练身上乱捅,好汉难敌双拳、何况这些人都带到匕首棍棒、一顿乱打,王、周教练躺在了地上,这些人连忙互相招呼“我们快跑、快跑”。我当时在家中陪女儿在床上玩,听到外面匆匆的跑步声和众人的呐喊声,连忙跑出去,只见一群人往邓府巷口中山东路奔去,这时在24号的大门前已经围了一圈人,有人说,不好了打死人了,有的说赶快找电话喊救护车,我也走进围内看,只见地上躺到两个人,全是血,由于是新街口地区,一会功夫救护车也来了,救护人员对大家说,请帮帮忙,抬一下他们,我也连忙过去帮忙,只见王怡坚穿一件白T雪,周教练是一件红T雪,浑身是血,身上有的地方还在往外冒血,也看不清楚有多少刀口,他们俩人膀子比我的小腿都要粗,闭到眼睛,我们七手八脚的把他们抬了上去,搞的我手上也是血。后来正好是遇到1983年的严打活动,这一伙小纰漏听说枪毙了两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今天的邓府巷18号(位置完全不对)</span></p> <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中,邓府巷由于是长江路与中山东路的进出要道,经常有一些小纰漏一手牵到一条大狗在邓府巷走来走去,扯高气扬、耀武扬威。一天我哥哥问我,你说人应该是人仗狗势,还是狗仗人势?我说当然应该是狗仗人势了?他说那为什么这些人牵到一条大狼狗后好象自己的膀子就粗多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今天的邓府巷19号,接近原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  17号过来就是邓府巷后与通往邓府巷小学一个U字型道路,那是在1959年底左右,靠近学校附近的一老太在家中洗澡时煤炉取暖引发了一场大火,我当时是二年级,下午上第二节课时,忽然外面人声鼎沸,有人高叫,失火了、失火了,当时正在上课的班主任听到,连忙说你们一个也不要动,我出去看看,我们小同学吓的在座位上也不敢动,只听见外面人来人往、人声吵杂,也不见老师回来,有的同学吓的哭了起来,一会功夫小学校长跑了过来,看到我们都还在教室里,连忙说,你们快跑快跑啊?大家一听连忙就冲出教室往校门口跑去,我跑出教室没几步,看到有的同学拿到书包,我又连忙跑回去拿书包,冲出教室后,看到学校的外面已经黑烟冲天,火光闪烁,操场上人们来回奔跑,有的高声吼叫、有的叽哩哇啦,胆子小的哭哭嘀嘀,只见老师们一边指挥五、六年级的学生拼命的用手压到学校中平时打扫卫生使用的洋井打水,一边组织拿抹课桌椅的脸盆接水,递给一部分人爬上课桌往学校外面的地方泼水,我刚冲出校门,这时就听见救火车的警报声不断的传来,刚冲到邓府巷后街路口,就见到南京第九中学的学校后门冲出一群高中的学生,应该是接到老师的指令,怕失火给满街乱跑的小学生们造成伤害和影响即将到来的救火车灭火,把我们这些满街乱跑的小学生们抓到他们学校关起来,我们这些小学生们肯定不愿意被他们捉去,更加满街到处乱窜,顿时邓府巷中如同开展了一场“老鹰捉小鸡”的实战演习,他们几个人抓一个,我们拼命的挣扎哭闹喊叫,但还是大部分被他们抓进学校后门里了,我们拼命的撕打,哭喊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半个小时后,火逐渐的扑灭了,九中学校把我们放出来了,我拼命的往家跑,跑到家门口,只见母亲搬了一张椅子在对面被拆迁的邓府巷6-18号的空场边,上面放了一床晚上睡觉的棉被,怕万一火烧到我们这里,这将是我们保存的全部家当。</p> <p class="ql-block">  邓府巷19号,那是一个旧式的房子,中间有一个大堂屋,两边是厢房,其中有一户人家出租小人书连环画的,那是我们小时候的喜爱,平时一个两面扁扁的书架放在门外,我们在那里看小人书,雨天就在那个堂屋中,在那里看小人书,一分钱两本,带回家看是一分钱一本,我与大我两岁的哥哥经常在那里看书,如全套60本的三国演义,杨家将、水浒等。后来五年级开始我就去参加了南京玄武区少年宫的服务,每周三下午三时后负责少年宫图书馆的借书工作,每次结束后服务员可以借10本小人书回来看,下周服务员再还。我利用这些小人书与同学要香烟纸和糖纸进行交换。19号过来是21号,一个窄窄的深巷子,里面约3-4户人家,再过来就是邓府巷23号,这里是一个十字路口,往西是邓府巷后通往邓府巷小学,往东是通往戴家菜园,通往南京九中后门。23号也是一个杂货小店,过年时我拿到几分钱的压岁钱最喜欢来这里买炒米团,真甜啊。</p> <p class="ql-block">  邓府巷马路东边的40号过来42 号,有一个专门卖自来水的,44号也是一个院子,也属于南京市总工会的宿舍。44号过来就是通往戴家菜园的南京第九中学的宿舍,当年里面住的更多是响应国家号召归国在南京第九中学进行读书学习的华侨子弟。我的姐姐在九中读高中时有一个最要好的同学是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她经常来我家中玩,我妈妈也很喜欢并照顾她,1958年高中毕业后她们各自考上大学就分开并逐渐交失去了联系,1995年61岁的她一人专程从广东佛山的居住地前来探望当年读书的九中和居住过的邓府巷,她找到我的家中见到了我和姐姐,并留给了500元感谢我已去世12年的妈妈当年对她的照顾,我陪同了她对邓府巷和南京九中的旧地重游,看我看到她一花甲的老人几十年后专程从4000多里的广东佛山来当年求学的南京第九中学和居住的邓府巷宿舍区以及来我家中感谢我的母亲那份割舍之情真令人深受感动。</p> <p class="ql-block">  邓府巷经过这个小十字路口后东边是南京第二十五中学的校舍围墙,其实25中这里原来是邓府巷小学,邓府巷小学那里是第25中,1958年两校之间进行了地方调换,调换后二十五中进行了扩大,学校大门开到了长江路上。1968年南京第九中学搬到南京八卦洲办学后,南京第二十五中搬到了第九中学的原址并改用了第九中学的名称。邓府巷继续往北的东面最终到了邓府巷76号为止,那也是一个大院,里面居住了不少户人家。再往前就是长江路了,边上有一个小饭店就是由邓府巷31号大跃进我曾经吃过大锅饭的“长江食堂”搬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邓府巷经过中间的十字路口西边邓府巷25号,这也是一个大杂院,由于里面有同学我们也经常进去玩。27号又是一个茶水炉子,1958年时这里由于靠近长江路故建立了吃大锅饭时的“长江食堂”,我的母亲在这里食堂卖过饭菜票。老板娘有一个儿子也是当年练习摔跤小有名气的人,听说后来去日本当中国式摔跤的教练了。29号一直到55号为止邓府巷路口是长江路,长江路中是一个卖酱菜的小店,民国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周琪就居住在小店的楼上,当年“南京市工人文化宫”的题字就是他写的。我见过周琪,一个瘦瘦小小的个子,载一副深度的黑框眼镜,镜片厚的像玻璃杯的底部,我有时后悔当时为什么不叫他替我写几幅字,这样我现在就可以发财了。楼下的小店中有唯一的传呼电话,当时打电话3分钱,传呼接电话5分钱,我在邓府巷时就曾经被传呼过电话一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今天邓府巷后部分巷子</span></p> <p class="ql-block">  时光似箭,清泪两行,回忆旧居,心绪涌动,人类的历史在长河中更替,人们的容颜在岁月中沧桑。邓府巷,我在那里出生并居住了44年,搬出来后也27年了,可那里的一幕幕陈年旧事还记忆犹新。那每天清晨4-5点钟扫街的沙沙声、5-6点钟替人倒马桶人的刷刷声,7-8点钟的人们拎到马桶追赶拖粪车和捧到簸箕倾倒垃圾的叫喊声,那牵马人一手牵马一手不停的摇到铃铛,马儿不断的喷出热气,赶车人“一会驾、驾”,“一会吁、吁”,行走的马蹄踩在光滑的石头路上踏踏直响,路上来来去去的行人、学生,上班自行车的铃声和人们讲话的嘈杂声响成一片。夏天的傍晚,为了抢占晚上有利的地形进行纳凉,人们纷纷搬出小竹床、小桌子、小板凳准备吃饭、纳凉,晚上时髦的小青年手上拎到时髦的半导体在邓府巷中穿行,高分贝的音乐声引来人们注视的目光,下棋、打牌、拉二胡,聊天、打闹、吹牛皮,树上的知了不停的“吱、吱”一声连一声,此起彼伏,墙边的蝈蝈、蟋蟀““唧、唧”“啾、啾”你吵我叫,互相竞争,纸扇,芭蕉扇不停的拍打着飞来飞去的虫子、蛾子,双腿不时的抖动怕蚊子的叮咬,不时的翻看凉床、椅缝中、枕头里躲藏的臭虫、街上不时的见到肩挑担子,沿街叫卖的“茴卤干、老卤干”。。。。。。。真是好一辐城市市井文化的交响曲。</p><p class="ql-block">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邓府巷没有了,可现在我每次乘车路过洪武北路青石街路口时,总要往东边眺望!眺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