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红色之旅——《长汀古城与瞿秋白》

五月歌行—俞青

长汀,福建西部的一个小县城。南邻广东、西接江西,自古为闽、粤、赣三省边陲要冲,被誉为“福建省西大门”。长汀历称汀州,汉代置县,长汀亦称汀州府,是客家人聚居的第一座府治城市,被誉为“世界客家首府”。长汀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毛泽东主席从1929年3 月起,到1933年,四年的时间,五次到过长汀。还因为养病,曾在长汀住过一段时间。在长汀,毛泽东主席挥笔写下了《清平乐·蒋桂战争》,赞扬闽西的大好形势:“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我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何叔衡在长汀就义。1932年,第一个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中共福建省委、福建军区等机构在长汀成立,长汀成为福建革命运动的政治、军事中心,是红军故乡、红色土地、红旗不倒的地方。 <p class="ql-block">长汀古城墙头</p> <p class="ql-block">长汀老街</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长汀养病时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福建苏维埃政府</p> <p class="ql-block">  向西刚刚驶出长汀古城时,就在大街旁看到了瞿秋白烈士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让我震惊的是,瞿秋白烈士的就义地点就在县城,就在大街旁.......</p> <p class="ql-block">  瞿秋白可以说是一个悲剧性人物。纵观他短暂的一生,让人唏嘘、叹息。</p><p class="ql-block"> 史料载,瞿秋白,1899年出生,江苏常州人。自幼很会读书。曾考入北京大学,因家贫弃学。中文、俄文俱佳。1927年7月至1928年5月主持中共中央工作。在此期间,他主要犯了“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就是命令少数党员和群众去组织毫无胜利希望的城市武装起义。同时,还在党内实行惩办主义,毫无道理地处分了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党组织和干部(会不会因为这个,他得罪了中央领导人,导致他后来被留在红军已经转移了的苏区?)。这种“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在实际工作中给党造成许多损失。</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瞿秋白要求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未得到充许。官方的解释是他患有肺结核,不适宜随部队转移。这个说法是很勉强的。据美国人埃德加·斯诺1938年出版的《西行漫纪》(又名《红星照耀中国》)中记载,当时红军规定,红军团以上干部负伤、生病,可以在担架上随部队行动;团以下的干部 则就地安置。毛主席红军长征出发前在于都养病,也差点不能随红军大部队转移。王稼祥腹部受伤,一直躺在担架上走完了长征。瞿秋白职位远比一个团长高得多高得多,再加上他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怎么能留下来打“游击”?</p><p class="ql-block"> 决定哪些人能随部队转移、哪些人必须留在苏区打游击的“领导”,也是之前领导南昌起义的“领导”,不知道这些“领导”是不是就是被瞿秋白处分过的那些领导?细思恐极!</p> <p class="ql-block">  史料又载,瞿秋白1935年2月24日在福建长汀被捕。在临刑前的最后六天,他写下了近两万字自传性的《多余的话》。其中说他自己并不适合做政治家,做共产党领导人也很不称职。他还在其中剖析了自己的人生观。瞿秋白自认让他当领袖,是"历史的误会"。他仅仅是一个对革命曾有兴趣的旧式文人而己。让他当领袖,既无魄力,也无能力。瞿秋白的这份自传,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但却让他成了备受质疑的人。文革期间,就因为这份《多余的话》,他被说成是叛徒。他和他父母的墓竟也因此被捣毁。不过,现在瞿秋白还是论定为“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瞿秋白《多余的话》,我们普通人在哪儿能查阅到。</p> <p class="ql-block">这是瞿秋白烈士就义前拍的最后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35年6 月18日,国民党军选择在长汀西城门外罗汉岭的一块峭壁下杀害瞿秋白。抵达罗汉岭以后,瞿秋白看到这儿有片草地,就盘着双腿席地而坐,面向行刑者说道:“此地甚好,是赴死的好地方,你开枪吧!”</p><p class="ql-block"> 多么动人的豪言壮语——“此地甚好,是赴死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让人动容,名垂千古!</p><p class="ql-block"> 泪奔……</p>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