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经了历史风雨的沧桑,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增添了古往今来的不朽文明。南京邓府巷,这是一条历史名巷,随着岁月的流失,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邓府巷因明朝开国功臣、宁河王邓愈曾经居此地而得名。只是今天原来的小巷已被拓宽为马路,路两侧的写字楼、酒店公寓、停泊的各式汽车,都显示这里是一处"摩登地界"。当年的邓府巷早已荡然无存,以前留存下来的老房子现在也不见一丝痕迹,取而代之的是以"长江路9号"为标志的写字楼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中山东路口邓府巷标志牌</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于邓府巷,在这里生活了44年,对那里的一房一户,一草一木均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邓府巷位于南京市洪武北路(原叫田吉营))东侧,南起中山东路,北通长江路,全长约400米左右的小巷子,它也是东从大行宫、西到新街口,全长一公里多的从中山东路到长江路的主要通道,因此这里从早到晚经常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邓府巷不是一条笔直的巷子,它从中山东路进入邓府巷约130米的地方中间有一条约50米左右的一横,再继续往北走约220米左右到长江路.南边穿过马路是白下区的抄纸巷,北边穿过马路是网巾市,可继续往珠江路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邓府巷示意图</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邓府巷的东边是双号,西边是单号,在靠近邓府巷东边的中间夹到戴家菜园,走到底是南京第九中学后门,靠近西边的邓府巷中间夹到U型的邓府巷后,走到底是南京邓府巷小学。</p><p class="ql-block"> 中山东路这边的南京邓府巷路口左边是一个理发店,右边是一个酱菜馆,我曾经站在理发店门口面对一直旋转的黑白灯光理发店的标志发呆,心想这里面的彩条怎么永远也绕不完啊?西边的酱菜店我曾经过来买酱油时不小心与人相撞打破了酱油瓶,酱油没打着而把酱油瓶打破了回家挨了一通骂。</p> <p class="ql-block"> 进了邓府巷口东边是当年南京军区后勤司令部雨花巷的的军人宿舍围墙,西边是一露天小便池,男人们站在那里小便,身后即是来来往往的行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大串联时,北京来的红卫兵因其小便池靠近马路边不文明而要求砸毁,但因实在没有地方最后也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 小便池过来就是邓府巷1号,这是一间大房子,因靠其中山东路上的”南京五四印刷厂”后门,故在1958年全民吃大锅饭时曾经是街道的“五四食堂”,包括邓府巷27号由于靠近长江路就叫“长江食堂”我均在那里吃过大跃进食堂的大锅饭,三年自然灾害时“五四食堂”大锅饭吃不成了,就改成了“煤基店”,我与哥哥每月去那里用煤基店的“担子”买煤,“担子”是由两个空心的木板,上面拴铁丝加一个扁担组成,大煤基每月供应100只,小煤基每月120只,我们分别各在板子上放约25-30个煤基,分两次挑回家。邓府巷1号过来是3号,这是我一个儿时的朋友的家,我只知道他家只有两人,他和爸爸,当时我们知道他爸爸是所谓的坏分子,所以没有人与他说话,包括他儿子也很少与他说话,夏天时经常看到他爸爸拿一把笆蕉扇一把椅子和一本书坐在自家门口看书,孤零零的一人,没有任何人理会他,后来我才知道他曾经是国民党军队的空军飞行员,所以解放后被认定为坏分子,他手上拿的书是自己在继续学习英语。今天回想起来真佩服这些人的学习精神,也感叹他们当时真不容易度过那人妖颠倒的时代。朋友初中毕业1968年底去了镇江丹阳插队,1970年春节回来时我们几个小兄弟凑了点钱小聚了一下,在聚会的时候他唱了一首歌,也是我第一次听到的“知青之歌”,我当时不知道这首歌,感觉很好听,就问他这是什么歌啊?他含泪说,这是我们知青的歌曲,也是我们今天真实的生活写照啊?这次分别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我这位儿时的朋友,不知道他今天如何,至今心里还很想念他,祝他健康、快乐、幸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从中山东路往北方向拍两排树中间为原邓府巷</span></p> <p class="ql-block"> 再过来是邓府巷5号,这是一个大杂院,里面有不少户人家,文化大革命中大杂院里有一个老头死了,我们这些毛头小伙从没见过死人,大家商量我们一同进去看看死人,6、7个小家伙就一个跟到一个排队雄纠纠气昂昂的突然从停放死尸的堂屋前门进去,当时房间里的人一楞,不知道我们这些小家伙干什么,可等他们反应过来时我们已经穿过敞开的后门跑了。5号过来就是7号,他家前面有一个可以椿米的地坑,利用杠杆原理一个长些的木头穿过一个横杆,人踩在后面使前面的木棍抬起又落下去椿米,过年的时候我们经常来这里几分钱一斤冲米粉回家做元宵,他家还在9号旁边的一个水井边上放了一个破缸,里面放水用于大家来淘米形成泔水卖给农村人养猪。当时邓府巷的这个水井可是周围附近几十户人家用于生活的唯一水井,井深大约4米左右,再加直径约90公分的六角井栏共计高约5米左右,井水冬暖夏凉,水质很好,我们每天都在这里淘米洗菜洗衣服,我家的水桶由于绳子会磨断,就换了一根长长的铁链子,所以每次我们上井时铁桶碰到铁链子就叮叮当当的直响,父亲夏天曾经用一个网兜放入西瓜泡在井中,拿出来吃时真是一种最高的享受。有一年过年,姐姐家要请我们吃饭,(与我家住楼上下)父母不想麻烦她们就要我们赶快去井边淘米洗菜,而我们就想去吃饭就有意把铁桶与铁链弄的叮咚乱响,惊动姐姐家人,阻拦我们去洗菜烧饭,使我们成功地去姐姐家吃饭了。由于沿到井口打水,水桶绳子会被磨断或者不小心水桶掉到井底,只好回家再拿一根长长的竹杆,在前面拴一个铁丝做成的钩子伸到井底去捞水桶,有时由于捞水桶把水也搅混了而影响大家使用造成了邻居的一些矛盾,由于天长日久,井栏也逐渐磨出了深深的凹槽,大约在文化大革命中1973年的一天夜间,有一个自杀者跳进井里淹死了,大家没有井水用了,由新街口派出所找了当时居住在青石街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官宗礼少将,请他派人把井重新淘了一遍后大家重新开始使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30年南京市地图中间为邓府巷</span></p> <p class="ql-block"> 邓府巷7号过来是9号,这是一个互相沾亲的大院子,里面以谭姓为主,住了近10户人家。邓府巷9号的对面是邓府巷2号,因为前面一段都是南京军区后勤部宿舍--雨花巷的围墙,大约有50米左右,邓府巷2号也是一个院子,我一个同学居住在里面,1963年左右,电影院放映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飞刀华”电影,尤其影片中艺人华少杰一手飞刀绝技使我们这些调皮的小学生非常崇拜和欣赏,同班一同学就经常拿家中筷子上面绑一根缝衣服针在家中的门后面练习“飞刀”,一天他爸爸正好推门进来,一把“飞刀”直插他老子的耳朵,后来被狠狠的揍了一顿。邓府巷2号的旁边是4号,也是一个院子,里面有两个二层小楼,当年院子有两扇2米多高的欧式大铁门,我们就喜欢站在其中的一个门框上随着铁门转来转去,可惜在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的热潮中,被丢进了所谓的炼钢小高炉中。邓府巷9号的旁边是11号,在三年自然灾害时间这里是一个南京孤儿院,里面有40-50个孤儿,我们有时候就趴在窗户外面看看他们活动或者睡觉,我们同院子里有一个姓杨的阿姨是孤儿院的老师,有时也带小朋友来我们院子她家中玩。后来这里改为青石街小学附属幼儿园了,1984年我女儿在那里上了三年的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 邓府巷4号过来应该是6号,可在1957年邓府巷6号到18号进行拆迁,当时听说那块地要盖电影院,所以这里的大部分人搬到戴家菜园和邓府巷后去了,我对6-18号的范家小店、徐家裁缝店、哑巴皮匠家,李家、周家理发店、殷家小店及酱油店等住户记忆犹新,周家理发店因替人理发,夏天天热,房梁上吊了一块大帆布,客人剪头时就拉动帆布带来一阵阵凉风。徐家裁缝店搬走后又在这邓府巷附近找了一个棚子一直到我1994年离开邓府巷时还在这里帮人做衣服,李家有一个女儿1963年因高中没有考取在家,在我印象中长的很漂亮,当时政府号召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以及电影宣传美丽的新疆“边疆处处塞江南”,号召有志青年去新疆支边,她也报名去了新疆,当时去新疆的青年,每个人都批准为共青团员,去了那里,她知道什么是艰苦了,文化大革命中自己跑了回来,再也不愿意去了,可当时的形势也不容她自己,只能在1968年找了一个安徽农村的农民把自己嫁了出去,听说在男人家中也过的非常不好。周家理发店有一次去世了一人,请了和尚道士三天,和尚道士们整夜装神弄鬼,乌烟瘴气,只见道士们手拿宝剑,砍杀点燃的黄纸吓的我们小朋友即想看又害怕,连门也不敢出。周家的一个老婆婆对我很关心,1978年我父母搬走邓府巷后,我一人在居住在这里,一天早上,这80余岁的老婆婆颤颤惊惊的到我这里,瞒着她儿子媳妇从胸前的衣襟中拿出10个鸡蛋送我,这一幕使我终生难忘。邓府巷6-18号的这批人搬走以后,电影院也没有盖成,后来改成了菜场,再后来分为两块地方,一块成了专门做木尺、拆迭的米尺一个小工厂,我们经常会捡一些不合格的木尺回来玩,另一块盖成了三楼,一楼成了厕所,二、三楼成了街道办事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邓府巷13号的三户人家,右边当年是开茶水炉的。</span></p> <p class="ql-block"> 邓府巷11号过来是13号,13号有三户人家,第一家姓徐,有一男孩也是我儿时的朋友,他喜欢画画,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最时髦的是毛主席年轻时去安源的画像,他就自己画了一幅,1968年下农村后失去了联系。第二家姓李,开了一个小杂货店,他就是原来居住在邓府巷18号开酱油店的,当年开酱油店时有一天不知怎么把油弄到鼻子上了,大家就一直叫他“老油鼻子”,他夫人当时喜欢烫头,人们就叫他“二道毛”,他家5个儿子,尤其是老三特别调皮,因为头比较大,我们就叫他“大头老三”,父母开店也很辛苦,基本要到晚上十一点后才关门,“二道毛”心疼老公辛苦,每天晚上等小孩睡觉后,就用锅煎一个荷包蛋给老头,这天一个小孩一觉醒来需要小便,就对刚煎好鸡蛋的锅里进行小便了,等“老油鼻子”过来想吃鸡蛋的时候,就见鸡蛋已飘在“汤”里了。“老油鼻子”是一个慢性子的人,有一次“大头老三”奔跑时一跤跌到一块石头上,门牙跌掉三颗,满嘴是血,其他人急的要命直叫赶快去医院,他还不急不忙的说先给他洗洗脸再去,“大头老三”后来分到南京尧花门的尧辰果场,我1979年结婚时买不到红酒还是他帮我搞了几瓶,后来听说在单位被一个刹车失灵的卡车给挤死了。11号还有一家是开茶水炉的,即卖开水也卖自来水,女人是一张瓜子脸,年轻时应该比较俊娇,她老公一看就是一个年轻时练过功夫的人,粗粗的双臂上分别刺青的是一个女武士手持双刀,他当时拖板车,每天晚上一个人拿一方橙坐在路边喝酒,经常与我们吹在南京1948年进行总统选举时,他经常看到蒋介石、李宗仁、孙科等人的事情。一天晚上他正在路边喝酒,忽然传来一阵嘈杂声,有人高喊“抓小偷”,只见前面一个年轻人飞奔而来,这时只见他快速起身,伸出一条飞腿,把那年轻人拌了一跤,后面的人上来,把这个小偷抓住了。这个茶水炉开了很多年,我们家庭生活使用的是井水,而家中吃的水就是依靠她家卖自来水给我们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从我家15-1号的阳台上拍邓府巷前段(左边原邓府巷4号门前的树还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