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千台山

观海听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抚顺矿业集团公司将工业遗产与时尚、怀旧要素相结合,于2011年12月15日在千台山脚下的西露天矿参观台原址建成了抚顺煤矿博物馆。初秋时节,我怀着既熟悉又陌生的好奇心,和干事小刘驱车前往那里一探究竟。</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从小生在抚顺,长在矿区,我的家就住在千台山脚下的东侧。儿时,我曾多少次跑到千台山上观看宏伟壮观的十里煤海,有时和伙伴儿们一起沿着“十二道盘”下到坑底逮蛐蛐儿,享受着大自然赐给的无限欢乐。这里到处可见的是乌黑发亮的煤,还有煤都的特产煤精和琥珀。露天矿的夜景更是迷人,当你站在参观台上,仿佛已登上了天空,在你脚下铺展开的,是宛如满天星斗的灯光,有红的、绿的、橙色的,竞相争辉,璀璨夺目,就像银河洒落在人间。那一列列飞奔的电车,像无数颗流星划过夜空,还有那机车的长鸣,电镐的转动,同凿岩机发出的轰隆隆的响声交织在一起,犹如一首优美和谐的乐曲动人心弦……</p> <p class="ql-block">  千台山位于今西露天矿大坑的西南部,据《抚顺县志略》记载:“千台山位于县城西南八里,南有大悲寺,北接千金寨,产煤甚富。”句中的“县城”系高尔山下的清代抚顺城。海拔两百多米的千台山属长白山余脉的末端,巍峨连绵的长白山自此驻足。该山岩石峻峭松柏长青,西瞰一望无际的辽阔平原,东望群山起伏气势壮观。它雄踞群山与平原交界,犹如俯卧的巨龙,时有拔地而起之势。</p> <p class="ql-block">  传说在很早以前,该山上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林下生长着各种不知名的奇花异草;在潺潺的小溪旁,常有飞禽走兽出没。山的南面有一处高三十丈、宽十五丈的悬崖峭壁,叫镜面崖。这里人烟稀少,景色秀丽。山下绿草如茵的地方,住着一位百岁挂零的老石匠梅山爷爷。他有四个兄弟,分别是木匠、铁匠、猎手和农夫。兄弟五家凭借各自的手艺过着安逸的生活。老石匠梅山爷爷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挖掘,从镜面崖下开拓出了一条通往山顶一千个石阶的通道,以便人们领略到镜面崖顶上的美丽风光。从此,人们就管这山叫千台山了。</p>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从外地来了一个矮墩墩的胖和尚,他是从远处看到了美丽的镜面崖而来的。他对五兄弟说:“抚顺新宾有条龙脉,那里出皇帝的地方;你们这里是个聚宝盆,是出黑金子的风水宝地,我想在这里建造一座庙宇,祈祷天下所有的人都过上富裕的生活。 太阳渐渐落山了,他却被这里的景致迷住了,迟迟不肯离去,于是五兄弟就留他在自己家里住了下来。每天这个矮墩墩的胖和尚都要沿着梅山爷爷开掘一千个石阶,到千台山上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四处寻觅藏宝的地方,并暗暗在心里记录下来。</p> <p class="ql-block">  一天夜里,这个胖和尚偷偷地来到了镜面崖下,突然镜面崖裂出了一道山门,只见山门里面有一头金牛拉着一盘金碾子,碾子上有珍珠、玛瑙、煤精、琥珀,熠熠生辉、璀璨夺目,可把胖和尚乐坏了。他哪里是来建造什么庙宇,分明是来偷珍宝的。于是胖和尚从身上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个大布袋子,走进去装起珍宝来。 这时山门又关上了,胖和尚再也没能出来。此时,五兄弟正座在家中对月饮酒,开怀大笑呢。如今山脚下的“五老屯”村名,就是以这五兄弟命名的。当地人常说:抚顺有座千台山,乌金墨玉藏里边,山下就是聚宝盆,闻名于世西露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正当我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汽车已经开到了千台山脚下的煤矿博物馆门前。下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气势宏伟,造型别致,俨然像是一座历史丰碑的大型现代化建筑一一抚顺煤矿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博物馆的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三米高铜铸的毛泽东主席塑像,只见毛主席神采奕奕,精神专注地坐在沙发上,看着手中的页岩化石,并以诗人豪迈的情怀抒发了“大鹏扶摇上青天,只看煤海半个边”的感叹,他那洪亮的声音仿佛又在我们耳畔响起,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陪同我们参观的导游介绍说:该馆主体建筑面积6630平方米,突出百年、煤都、领袖、独有、珍贵、领先六大特色。当你漫步在煤矿博物馆里,如同走进矿山的历史画廊,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了从前。作为一座现代化煤炭工业文明展陈场馆,抚顺煤矿博物馆运用了实景立体再现、悬浮幻影成像等高科技声光电技术,布展的物华天宝、亲切关怀、乌金墨玉、矿山脊梁、煤海之珠、百年回眸、再铸辉煌、美好未来等图文并茂的八大板块,犹如八段精彩华章,将百年历史浓缩于方寸之间,通过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珍贵文物等向我们展示了矿山近百年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记载着西露天矿百年开采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  在煤矿博物馆南边的大型设备陈列广场上,这里集中展示了西露天矿采矿、剥离和运输三个关键环节中不同生产时期使用过的德国、捷克、原苏联等国生产及国产的不同型号的蒸汽机车、电机车、自翻车、挖掘机、推土机和108吨大型采矿汽车及苏式、日式电铲等17台大型矿山设备,仿佛向游人诉说着当年鏖战煤海的勃发雄姿。</p> <p class="ql-block">  西露天矿从1901年开采,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虽然这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上的一瞬,但在采矿历史上却经历了清王朝、日伪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个社会性质不同的历史时代,西露天矿也从小到大,实现了从土法开采到机械化采煤。还有那几代煤矿工人拓荒的足迹、跃进的旗帜、奋斗的汗水,凝聚成光荣的牌匾、鲜红的锦旗,铸就了共和国能源工业发展的里程碑,见证了中国百年工业发展史,是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特别是1958年2月13日,是露天人难忘的日子。当天毛泽东主席在相关党政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了西露天矿。毛主席在西露天矿参观台会议室里,指着煤精雕刻的弥勒佛风趣儿说:“你们都来看啊,他光吃饭不劳动,肚子那么大,我们可不要学他呀!”毛主席在听取了矿领导的工作汇报后,健步登上楼顶的参观平台观看了西露天矿全貌,并远眺市区全景。毛主席指示:在搞好煤炭生产的前提下,要加强煤炭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我们乘坐垂直电梯从室内直达十多米高的空中观景台时,十里煤海尽收眼底。鸟瞰巨大的矿坑,犹如一座伸向地心的巍然负山体,沿等高线般的“梯田”逐层环环下沉、收拢,直至地面下矿坑底部。矿坑好像一个巨型大锅的锅底,它的总空间为21亿立方米,相当于抚顺大伙房水库的库容。放眼望去,只见那裸露于阳光下的一层层呈淡黄、浅褐、石绿,以及深赭和靛青的地层色彩,如同七色彩虹,向游人展示着古老的地层深处之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再往下看,坑底排队的运输车此时已成玩具汽车大小,运输剥离负矿的电机车宛如一条条长蛇。在明媚的阳光下,淡若轻烟般的薄雾,从露天矿坑内袅袅升起,云山雾绕,一派苍莽景象。眼前这种博大恢宏的气势,雄伟壮阔的景观如纳斯卡地画的大地艺术,给人以巨大的心灵震撼。站在观景台上,视线所及之处使你感受到一种可直接触摸、直接感受的强烈视觉冲击,举世闻名的十里煤海,真是壮美极了!</span></p> <p class="ql-block">  抚顺煤矿博物馆生动地再现了西露天矿作为新中国第一大型露天煤矿的光辉历史。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对矿山的发展十分关怀和重视,毛泽东、朱德、董必武、邓小平、江泽民、乔石、朱镕基、温家宝、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莅临这里视察,给予了抚顺煤矿巨大的关怀和鼓舞。光阴荏苒,一晃60多年过去了,建国以来抚顺煤矿共为国家输送煤炭十亿吨,如果用60吨车皮将这些煤炭装上车排列起来,可以绕地球八周半。中国的老工业基地“煤都抚顺”为共和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责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西露天矿不仅仅具有令人震撼的外表,更具有深刻的工业文化内涵。它曾经带动了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和壮大,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沧桑历史。几代煤矿工人艰苦创业历程的真诚和壮美,在这里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记忆。这一段既不遥远又即将逝去的历史,将激起无数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心中的共鸣......</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崔涛,笔名,江南、观海听涛,男,1960年生人,中共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理事、辽宁省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公安摄影家协会会员,抚顺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手机摄影分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己有二百多篇诗歌、散文、小说、歌词等文学作品发表在《辽宁散文》、《辽宁传记文学》、《辽宁通俗文艺》等报刊上。有30多篇文学作品被收入各种文集中。著有诗集《草根下的轻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