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羊倌是朝战炮兵

文天平微摄影

图片故事:<div> </div><div> 这组片子,在突然间发生,但却在十年前就定下的缘分。近两年,我拍片不多,但却有时会想到,我还有那些题材没拍,那些题材拍了半截,等到2021年夏秋季有计划地抓紧拍。</div><div> 9月1号,范林锁在《摄影界》发了一小段视频,我热血沸腾,原来范家垴的老羊倌还在放羊,他应该90岁了吧!</div><div> 第二天早上,我乘车6点钟就出发了,结果车在路上因登记旅客疫情,耽搁了一个小时,可把我急坏了,等呼哧嗨喝上到山顶,见到老羊倌,一切都不陌生。</div><div> 起初老人并未看出什么,等我讲起10年前,在村东水坑边上的偶遇,老人眼睛忽然亮了。</div><div> 那天拍了几张能看的片子,算是满足吧,可,老人家的那只大红狗太凶太可怕了,我拿了一丈多长的杆子,抵挡它咬,还有危险,我远离它站着,不跟它斗了,他就趴在草丛中偷偷盯着我,我一想即使这样,那就干脆下山吧,等我和他家人商量好了把狗圈起来再说,于是第三天一早,我又去了。</div><div> 来之前,我才进一步知道,老羊倌老人原来参加过抗美援朝,更觉得更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组片子拍好。</div><div> 这一天,家里人都到齐了,老人孙子孙女都要开学,邻居都出来送行,老朝鲜还佩戴了纪念章跟大家照了像合了影,孙子孙女看来都都有些激动,因为这枚纪念章从来都不拿出来示人,家里人也极少有过合影,这就显得那枚纪念章更为神圣!</div><div> 拍摄过程中,我和老人谈了不少,但知道老人有些耳聋,所以话语都很简短,却老人也都能心领神会,会心地笑了。</div><div> 很顺利地拍摄完毕,我向老人道别,老人突然脸色变了,非要让我在家里吃午饭,我说明情况,他还反反复复说“吃了饭再走”,我后退几步,背着器材、拐杖,深深地向老人家做揖告别。老人停住了,我走了二三百步回首挥手时,看见他还在那里拄着羊叉站着,目送我离开。</div><div> 是啊,范好仕!老人的名字是谁起的?是父亲?是爷爷?好仕的意思一定是要有文采要博取功名利禄,可老人家除了在朝鲜打仗,前后待了五六年以外,这一生就在这山梁上渡过了。辉煌时,他的羊队有五六十只,如今体力下降,只剩下八九只了。他已是87岁老人,还拼死拼活地顺应着往日的生活,维系着着以前的步子。</div><div> 老羊倌,你身上有足够的传统老人影子,你必须为后人所铭记!</div><div> 若要 说起和老羊倌偶遇的事,一两张图片无法交代,时间还得从2010年初春那个含苞待放的季节开始。</div> <div><br></div><div> 一</div> 2010年4月2日,杏花含苞待放时,我们徒步队有人提议,说想到范家垴看看,说那座山顶只有几户人家,那个山谷还有杏花是不是也要开了?于是有大胆人提出从天梯山顶跨过,他就是不相信承包人狂,能不让人走。于是这队人马就沿着山脊爬上来了。 接近山顶时,我往川口水库方向拍了一张图片。 还有人夺过相机给我拍了一张,那时我55岁。 从剑峡东山顶可看到范家垴的整体模样。 这坡度够陡吧,够深吧,还没有路,连个羊肠小道也没有,这支队伍愣是下到了沟底,历时一个小时。不过我总是走在最后。 令公岭,从这边看,是一道岭,从范家垴看,是一个耸立的山头。 从沟底爬到范家垴半山腰时,一群羊出现了视线里,它们正挤在一起喝水。 有位老人约有七八十岁,正用一树枝钩从一水坑里汲水给羊喝。他就是这篇故事的主人公,不过我当时并没问他叫什么名字。 老人带领的都是山羊,有黑白之分,有五六十只。 老人有意识地朝我这个方向转身,我才看清了他的模样。他身材适中,有些清癯,喜眉笑眼,留有胡须,且白且美,是个典型的山农。 我和他聊了不少,有半个多钟头,也聊到了他的祖籍。记得他说,他是山西人。我说从山西大槐树迁来后,不会一次性就迁到这里,在邢台的哪个村是哪里,他说是泘沱村。 羊儿喝完水,老羊倌领着队离开水池,很快转弯就不见了,回头张望,山洼里的那方水池还静静地躺在那里,对面就是刚才溜下来的那面陡壁。 走到村北,一群人正在种树,细看多数都是村里的老人,看来这个村也确实没住多少人。再问时,一领头的告我说,尚有20多人。 这个村都姓范,是一个老祖宗。 这位大娘在本集里还会出现,在当时看她还很有体力。 我的队友告诉我,请赶紧走,你已落在后面。我说,请告诉大家,我不想从山北面下去,那里估计太陡,上车也太远,我就在这里拍拍片,从南侧下去吧。我没事。朋友说,知道你是个老驴,我给大家说就是了。于是,我就留在村里拍片。<div><br></div> 我在村里转悠,却是家家大门紧闭,开着门的,也没有人。我有点怵,没敢认真转,就仓促离开村子。 来到村东南角,一棵柿树赫然在立,罩住整个村子,给我留下深刻记忆。不过这次去时,并未看到这棵老树。 再拍这里环境,还没发芽的村庄显得荒凉静谧,没点胆量,还真有点那个,,,,,,。 露裸的山头上,长着一棵富有诗意的消息树,几乎成了这个山村的代言人,这棵树前天还站立在那里,站立在那里! 二 2021年8月31日,摄友范林锁在《邢台摄影界》群发表了一段视频,主人也是这个老羊倌,我大喜,原来老人还健在,还放羊!我便立刻给作者通了电话,才得知老羊倌叫范好仕,还是个抗美援朝老兵。<div>第二天,我马不停蹄赶往范家垴,去看了近几年多次想到的老人。这一天早上雾气不小,到了9点前,还迷迷糊糊。在山洼里,已爬升到能近看双峰山,远看奶奶顶的位置。</div> 熟悉的劍峡东山,看清楚了10年前溜下来位置,自觉现在不如,也有点寒噤。从这里看到山沟里已新开了一条路,应该是景区干的,不过还没有硬化。 令公山岭,从这面看是一个垂直的山头。 川口水库南伸出的山头正在打造景区,不过10年前就有人在那里乱扒乱崩。 范家垴村东多了个道观。 村头几棵古槐肆意生长,将枝丫伸向天空。树后的老房子已没了房顶。 迎面而来的还有这幢村碑,上面记载了范姓来历、村里变化和几任领导的功绩,是三个人合资立的,我猜想是有人已感受到了城市化的冲击,怕找不到村,而严肃慎重考虑而决定的。这么尊重历史,懂得自己来自哪里的人,总算是够爷们够有底气! 背面文字。 从放大的碑文中,看到1942年以前,范家三代先祖才真正搬到这里,一二代都住在泘沱村。范家不是明朝移民,但一定和泘沱村有至深联系,不然不可能从榆次到这里买地。 大街上,一只病殃殃的皮包骨头的小黑狗旺旺直叫,欢迎我这个不速之客。 门前的石桌摆在那里,近期看似没有人坐过,但以前一定有一群人在这里用餐,说事。 墙根下的方石排的整整齐齐,以前似乎是有5个人经常出现在这里。 两位老大姐见我来,想要躲开相机。 范老家过道里的锅灶一应俱全,不知人去了哪里。 再出门时,就见范老已回来,从眼神里看,他觉得我有些生疏,没理我就进了家门。不过我的相机一直没有放过他的动作和表情。 亲家母也跟着闺女女婿住,便经常帮助他照料饭食。看范老早晨出去回来,便赶紧帮他点火热饭,结果范老还是夺过来,要自己亲历。 我趁机说出我两十年前在水坑边见面的事,老人若有所思。 范老果然想了起来,脸上漏出了真实诚恳喜悦的表情,这是我最期待的。 范老扶助梯子和我说道“那次有一个人看我打水喂羊,就是你呀,你是大贾乡人,我年轻时经常到你村赶庙会”。 范老的早餐很简单,是昨天晚饭剩下来的北瓜小米粥,是这一代老人和这一带人最普通饭食,有浓浓的北瓜味和米香,这一辈老人恐怕没有谁能摆脱这碗干稀简易搭配的“美食”! 热饭里再泡块凉馒头,有稀汤,有硬干粮,泡在一起,热汤很快变凉,就会很快下肚,省时省力,填饱了肚子又得下地干活儿,体现了汤泡馍的使用便当。老人别无所求,天天不愁吃不愁穿,就是他们理想中的日子了。<div>你就是真要他们天天大鱼大肉,他们可能已非常不习惯,身体也怕吃不消。解放后一批人升了官,发了财,就经常惦记着吃,结果多数都吃出了富贵病,就是例证。</div><div><br></div> 范老吃饭时,会有简短的喘息,或无意识的看看环境,或无意识的发愣,呈现出略有停顿的状态,但倏忽之间就过去了。<div>抓住这个表情要观察的很准很细。</div> 一碗饭下肚,再来一碗,还是那一套,舀多半碗饭,剩下点空间,再掰一块馒头,泡在一起,软硬都吃了,这就是农人的日子,羊倌的生活。 这种吃法的好处是,馍不用馏不用蒸,泡在碗里将热粥减温,就能吃了,既省时,又能尝到馍香,是山里劳作的农民最省事的吃法,为大多数人所效仿。 范老越吃越有力,临了,竟把碗捂在脸上,像年轻人长身体时的吃相一样,可让我喜出望外,原来范老87岁了还能天天出山放羊,是他的饭量在支撑着,是吃饭的欲望在鼓舞着他!但愿老人能长此以往吧!<div><br></div> 一个身受过农耕文化熏陶的老人节俭成癖,只要有口饭吃,就乐观知命,不懈劳动,积累财富,带出子孙成长,是多么不易,需要付出多大努力才能胜出,是无法用数字计算的。中国农村的老人,怕无一不是这样走过来的,他们的体质早已训练成这个样子,适应成这个样子,才不至于闹血栓病、高血糖和高血压,这不也是穷人的一种福气嘛!<div><br></div> 吃饱了喝足了,身上又有了活力,范老在过道里看到我还在工作,露出了本真的开心的一笑。 老习惯,看他走向羊圈的矫健,就像当年听到了冲锋号一样的自然连贯。 羊出了羊圈,走着走着就没影了,范老在景区修的水泥道上追赶,腿脚已没有了当炮兵时的麻利,眼却紧盯着羊跑掉的方向。<div>而我却再也没有机会接近老人,因为他的狗,就是他的那个红狗,正吐着舌头瞪着眼撇着后退向我示威,我只好先行下山了。</div> 拐过弯,我见有母女二人间菜,便上前打问。他们告诉我,老人原来叫范好仕,单人旁右边是战士的仕。这二人一个是范老大儿媳妇,一个是大孙女。我向她们讨要怎么能避开狗的办法,他们说有,等你再来了再告诉你。 <div><br></div><div> 三</div> 第三天,我又早早来到范老家,先给他拍了全家合影,局部合影,才开始送范老的孙女孙子二学生,姐姐要去外地上大学,弟弟则留在邢地学技工。<div>邻里本社都出来相送,满打满算就这几个老人,老妇人。</div> 车开动了,范老还站在远处,苟着腰,仰着头,看到没了车影,老人这辈子有功,生了三个儿子一个闺女,大儿的孩子都在上学,会改变这个家庭的命运,但可能也会离开了这里,离开这个山村,再过些年,这些镜头就不好找了。 回家路上,范老的有些什么想法说不清,从脸上看那应该有些沉重,两孙辈在家一个暑期,热热闹闹,这一走,又得几个月,老人怎能不忧心。 他的狗则非常理解主人的心情,走一步一回头,看着老人,保持距离,给他引道,似乎比一个人还通人情。是啊,主人对狗好,狗也懂报恩。 转过过道,没进屋,他就想摘下那个70周年纪念章,我看着却没动手去帮忙,任凭老人慢慢抠解,这是摄影人的一点小聪明。 坐在屋里,我的左手和老人一边说,右手则一边拍。问他几岁,当过啥兵,怎么回乡,补充了些许信息,我感觉仅够写个小故事了,就没再追问。<div>等日后静下来了,我再来听听他的家世,听听他怎么跨过鸭绿江,在朝鲜当兵,看来我还得有一两趟范家垴行。</div> 要出门,范老回过头,从碗厨里摸出一个药瓶,已经快空了,似乎是保健品那类东东,看来范老没有病。 又是一个转身的动作,麻利而老练,他看着羊,羊也在看他,彼此心领神会,彼此心照不宣,就等着开门放行。 老人又把放羊铲拉到眼前,认真地看了一下,等我发现时,他已不专注了,这是一个没拍好的镜头。 我两又聊起了我所认识的几个老朝鲜的事情,他很专注,且很动情。 他的头羊先出来,习惯性地向他要好吃的,后面跟着的队伍慢悠悠跟了上来。 在地头,我正在环顾四周时,见他抽烟,便赶紧转过来对着他,结果烟已抽到结尾。 我说老人家把羊往那边赶赶,他说干啥,你是不是急着要走?我点点头。 我想要个大山的影子,好衬托他的羊队和他佝偻的身躯,他没有理解,我也没拍到最好的片子,老人不宜,听力有限,加上那只红狗的尾随,第三次拍摄就算了,别再劳动老人,给老人留下点念想吧! 2021-09-05 文天平 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 《越洋电话》央视春晚金奖 《走进拾荒工》大专题中国摄影刊出 河北文艺振兴奖、邢台市文艺精品奖获得者。邢台市摄影家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