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景山公园(上)

小月

<p class="ql-block">  在古老的北京城里,一直存在着名气不太大的公园的叫景山,它占地32.公顷,原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p><p class="ql-block"> 景山高42.6米,海拔88.35米,为明清时期北京城内的最高点。</p> <p class="ql-block">  景山,元代,这里有座小土丘,名叫青山,属于元大内后苑的范围。明代在北京修建皇宫时,曾在这里堆过煤,所以又称煤山。</p><p class="ql-block"> 由于它的位置正好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又是皇宫北边的一道屏障,所以,风水术士称它为 "镇山"。明清时园内种了许多果树,养过鹿、鹤等动物,因而山下曾叫百果园,山上曾叫万岁山。</p><p class="ql-block"> 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改名为景山。</p><p class="ql-block"> 景山名称含意有三:首先是高大的意思。《诗·殷武》中有"陟彼景山,松柏丸丸"之句,说的是3000年前商朝的都城内有一座景山。</p> <p class="ql-block">  景山随着北京中轴线在申遗的不断进展,渐渐显现他的真容所在和价值所在。</p> <p class="ql-block">  景山南邻故宫,是离故宫最近的皇家苑囿。明清两朝的皇帝常从紫禁城午门出宫,直对着就是景山南门,也就是正门—— </p> <p class="ql-block"><b> 正门称为万岁门</b></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帝命人拆除明代的大殿,在原址基础上兴建了<b>绮望楼</b>。</p> <p class="ql-block"><b>  绮望楼</b>坐落于南门内,依山而建筑, 坐北朝南,分为上下两层,楼阁三楹建造华美。距今约为265年,原址明代时称“<b>山前殿</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清朝康熙年间,皇帝经常在山前殿宴请各地来京朝贺的文武官员、各部落首领、公使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此处原是清 代乾隆年间办官学时,楼内曾供奉孔子牌位,为清代官学堂学生祭拜先师孔子之处。</span></p><p class="ql-block"> 在该楼东南侧,清代时曾建有八旗子弟学校,今已无存。</p> <p class="ql-block">  在山后重修寿皇殿建筑群。并设景山东坡崇祯皇帝自缢处,立下马碑。乾隆年间景山的建筑达到最辉煌、繁盛的阶段。</p><p class="ql-block"><b> 由于景山园林自元代起划为皇宫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所有建筑都按照皇宫规制建造,等级之高,形态之异,原貌保持之完整,非常少见</b>。</p> <p class="ql-block">  景山高耸峻拔,树木蓊郁,风光壮丽,为北京城内登高远眺,观览全城景致的最佳之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明清两朝的皇帝常站在山的顶峰俯瞰他们的王朝是如何雄壮与富饶。</span></p><p class="ql-block"> 站在万春亭—古老的北京中轴线的最高点:</p><p class="ql-block"> <b>紫禁之巅,一览天下。</b></p><p class="ql-block"><b> 登高俯瞰,心旷神怡。</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  ( 上图)根据景山万春亭东/西侧《紫禁之巅风光导览》的南、东、西、北四个方位用手机对着四个图走拍完成的以下四个视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往南看——</b></p> <p class="ql-block"><b>  往东瞅——</b></p> <p class="ql-block"><b>  向西瞧——</b></p> <p class="ql-block"><b>  向北望——</b></p> <p class="ql-block">  皇宫对面(北边)的景山是一道屏障,所以,风水术士称它依山就势在山上建筑五方佛亭。</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山顶五亭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造型优美,秀丽壮观</span></p><p class="ql-block"> 山脊五亭景山由五座山峰组成,高</p><p class="ql-block">43米,为旧时北京城内的制高点,东、西、北三面砌有爬山磴道。</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亭由东向西排列(万春亭位置最高)</span></p> <p class="ql-block"><b> 周赏亭 观妙亭 辑芳亭 富春亭</b></p><p class="ql-block"><b> 左右各两亭排列于万春亭东西两侧</b></p><p class="ql-block"><b> </b>那时每座厅内均设有铜铸佛像一尊,统叫"五位神",又有代表甘、辛、苦、酸、咸的"五味神"之称。</p> <p class="ql-block">  <b>回顾历史</b>: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时,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景山受到严重破坏。</p> <p class="ql-block"><b> 1900年的景山</b></p> <p class="ql-block">  1900年8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大肆掠夺皇家珠宝。 </p><p class="ql-block"> 这是侵略者在景山寿皇殿丑恶面目</p> <p class="ql-block">  法军进城后先上景山,十多人把守园门,不让日军进入,先放俄军进入后才让日军进入。在景山五亭内的佛像中,四尊被掠走,砸毁一尊(万春亭中的毗卢遮那佛)</p><p class="ql-block"> 各殿陈设宝物也被洗劫一空。待帝后回銮,景山已风华不再。</p> <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10月29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处致函中共中央,请求将北京市景山后边一一部分改建为北京市少年儿童文化公园,并在其中设立少年宫。</p> <p class="ql-block">  并在其中设立少年宫、儿童体育场等场所,由北京市教育局和团市委共同管理,或由教育部和团中央共同管理。</p> <p class="ql-block">  公园其余部分 仍继续开放,现有古树、松柏一千余株,种植牡丹、芍药等花卉几万株,三季花团锦簇,四季松柏常青。加上经常举办花卉、盆景展览和各种文化活动,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充满了新时代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景山还有两个开放门——</b></p> <p class="ql-block">  景山西门:过去人们常常是逛完北海公园出了东门,走不远就来到<b>景山西门</b>——</p> <p class="ql-block">  古代历史的人们把西门称作<b>山右里门</b>,一个听上去很拗口的名字,其实就是景山西门。</p><p class="ql-block"> 景山西门和东门的形制完全一样,都是黄琉璃瓦歇山顶的三开间大门。唯一的区别是:</p> <p class="ql-block">  在西门这张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门前有一小段汉白玉石栏。景山西墙外有西板桥明渠自北向南流过,因此在景山西门外建有一座跨过明渠的小桥。照片里的石栏就是小桥的桥栏。</p> <p class="ql-block">  如今西板桥明渠已经改为暗沟,石栏也不知在什么时候踪迹全无了,桥也没了,现在只能是胡同和汽车站的名称还在…</p> <p class="ql-block">  我以前也去过几次景山公园去玩,现在也有二、三十多年没去了!</p><p class="ql-block"> 几个月前我在鼓楼乘124电车坐了三站(北京城里站每站距离很近)就到了<b>景山东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多少年都叫景山东门,现在</span>大门上边写着:<b>山左里门</b>,绕嘴!能进就行了!</p> <p class="ql-block"> 走到大门口 ,收票人员看完我的老年卡说“请进!”(这卡是国家和当地政府给予老年人的待遇)</p><p class="ql-block"> 我没直接进去,向(旁边)左走,走几步我回头看见她疑惑的看着我:不知我去干嘛?</p><p class="ql-block"> 我转过头继续向前走去……</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来到导游图跟前,</span>我很熟悉景山,也不用导游图,拍下这张图片,从导游图的景山轮廓使我有了认识,也许大家看后也会感悟……</p> <p class="ql-block"> 进了大门,迎面看到松柏、草坪,望见了高处的景山。</p> <p class="ql-block">  北边除了几间房子就是花,也没什么好看的,</p> <p class="ql-block">  多少年来,景山給北京人,外地人和外国人最大的印象和旅游目的:过去有一个皇帝(至于叫什么,哪个朝代的皇帝也无所谓,当然也包括我多年认知)在树上自缢(习称上吊),看看那棵歪脖子树,(其实那棵树历尽沧桑已不存在,原址是另一棵老树)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树两碑</b></p> <p class="ql-block">  再登上景山最高处,感受一下当年皇帝和当今自我的,一览北京美景:</p> <p class="ql-block">  多年来我到哪都是看景、看花、古迹,照几张相,留个纪念,证明来过</p><p class="ql-block"> 现在思路不单照相、留影和来过!要增加点知识。特别自己所在地,要了解和知道风俗、习惯、传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沿着小路向东走去</b></p> <p class="ql-block">没走多远就看见立的牌子——</p><p class="ql-block"> <b>崇祯自缢处简介</b></p> <p class="ql-block"><b>  明朝崇祯皇帝: 即明思宗,名朱由检(公元1610-1644年),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从明熹宗手上接过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崇祯皇帝朱由检17岁</span>登上皇位,就 开始了力的整顿朝局,为了一代王朝呕心沥血,费尽心思,希望能给当时腐败,毫无作为的政坛带来改变,启用大批贤才,想以此来改变政坛,可惜在一切发展的过程中,他放弃了他的贤能,而采取了大肆杀戮的做法,一代明朝,在他的手上灭亡了。</p> <p class="ql-block">  1644年农历3月18日,当李自成的大顺军即将攻破北京城的时候,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已经知道大势已去,这个国家终究还是灭亡在了他的手中。虽崇祯皇帝还有机会逃离北京城,躲到深山老林中度过余生。</p> <p class="ql-block">  于是他选择了既然守护不了这个国 家,那就和这个国家共存亡。3月18日晚上,当城外的喊杀之声震耳欲聋的时候,崇祯皇帝,先是杀了自己的皇后和贵妃,随后又将自己的年仅6岁的女儿也亲手杀了。</p><p class="ql-block"> 之后,在太监的陪伴之下,崇祯皇 帝来到了煤山,也就是现在的景山,准 备在这个北京城的靠山中结束自己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煤山上的一棵歪脖子槐树进入了崇祯皇帝的眼睛里,在大顺军攻入北京城的那一刻,崇祯皇帝吊死在了这棵歪脖子树上面,自此也让这棵树有了不一样的意义,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树。根据记载,崇祯皇帝吊死之后的形象非常凄惨,脚上只有一只鞋子,独自挂在老槐树上。 </p> <p class="ql-block"><b> 故宫南望泛祥烟,金碧辉煌动九天</b>。</p><p class="ql-block"> <b>犹叹孤槐吊东麓,枯荣兴替任流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文革期间(1966年),一群人跑到了景山上面,打着“扫四旧”的名义将歪脖子树的皮给剥了。结果剥了皮的歪脖子树死掉了,活了三百多年,见证了整个清朝历史的歪脖子树枯死在了景山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81年,景山公园管理在歪脖子树的遗址上从新种下了一棵小槐树,但是由于这个槐树太小了,一看就知道是假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于是公园管理处在1996年再次从其他地方移植了一棵150年树龄的歪脖子老槐树,并且在树下立了个崇祯皇帝殉国处的牌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虽然看到的这棵树早已经不是当初的那棵树,但是作为纪念物还是有它存在的价值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顺着路线往回走一点,就是上山的路线</p> <p class="ql-block"><b> (下图)上山奇景</b></p> <p class="ql-block"> 走到第一个亭子—<b>周赏亭</b></p> <p class="ql-block"><b>  周赏亭</b>内原供奉五方佛之一的宝生佛周赏亭为景山五方亭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位于东起第二座山峰上</p> <p class="ql-block">  与山西侧的<b>富览亭</b>相对而建,其建筑形式和彩绘完全相同。直径10.4米,每边4米。亭高约为11.3米,建筑面积近100平方米。绿琉璃筒瓦顶,黄琉璃筒瓦剪边,重檐八角攒尖式。上檐重昂七踩斗拱,下檐单昂五踩斗拱,两槽柱子,内外各8根。是一座重檐攒尖的圆形古亭</p> <p class="ql-block"><b>  周赏亭</b>内原供奉五方佛之一:<b>宝生佛,</b>为铸铜镏金佛像,佛像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被八国联军劫去</p> <p class="ql-block">  看完了周赏亭,抬头就看见了不高处的第二个亭子——<b>观妙亭</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观妙亭</b><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景山五方亭之一,与山西侧的辑芳亭相对而建,其建筑形式和彩绘完全相同。观妙亭是在明代建筑的基础上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兴建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观妙亭为翡翠绿琉璃瓦覆顶,黄琉璃瓦剪边,为重檐、八角、攒尖古亭,亭高约14.2米,建筑面积约为110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  <b>观妙亭</b>内原供奉五方佛之一:<b>阿閦(chu)佛,</b>为铸铜镏金佛像。佛像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劫去。</p><p class="ql-block"><b> 阿閦佛:又名不动佛或无怒佛,根据密教阿閦佛是金刚界五智如来中位于东方之如来,代表“大圆镜智</b>”。</p><p class="ql-block"> 阿閦佛用无嗔恚法门度众生,用妙喜世界接引众生,使众生身体清净,内心安静祥和。</p> <p class="ql-block">  1966年文革期间,全国红卫兵大串联,景山公园改称“<b>红卫兵公园</b>”。(北海公园称“<b>工农兵公园</b>”)。并从1971年2月21日起关闭,直至1978年3月1日恢复开放。2001年,景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b>“精华揽胜第一处</b>”这个刻在一块大石头,即是一块儿书法艺术品,也是路标指南。(下图)</p> <p class="ql-block">  再往上走就是景山<b>五亭之首,</b>位置最高的<b>万春亭</b>——</p> <p class="ql-block">  当站在万春亭上可以俯视北京全城的壮丽景色,真正感到这里的“<b>京华览胜第一处</b>”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站在万春亭从东、北和西三个方向用手机用视频拍摄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b>  观景山东南远景 看近景故宫角楼</b></p> <p class="ql-block"> 站在老北京中轴线最高处—景山万春亭前,拍下了景山东南、南、西南和西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b>  老北京中轴线最高处—景山万春亭</b></p> <p class="ql-block">  <b>万春亭</b>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位于景山中峰,高17.4米,建筑面积292.4平方米,三重檐四角攒尖,黄琉璃瓦顶,气势雄伟。其东侧分别为观妙亭、周赏亭,西侧分别为辑芳亭、富览亭,五亭依山就势,对称协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亭子的彩绘称为旋子大点金龙锦枋心,是中国皇家等级最高的彩绘形式。</span></p><p class="ql-block">站在万春亭上可以俯视北京全城的壮丽景色,被人们称作“<b>京华览胜第一处</b>”</p><p class="ql-block"> <b>万春亭内供奉着“毗卢遮那佛”铸铜镏金佛像,意译为“光明普照”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砸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站在万春亭</span>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北京城,望南可以看到故宫的全景;望北可以看到中轴线上的钟鼓楼;最远可望到奥运五环塔,向西看则有北海的白塔,东南方可以看到中南海。 </p> <p class="ql-block"><b>  下图:景山万春亭前老北京中轴线的标志</b></p> <p class="ql-block"> 这是北京的中轴线的中心线,被称作北京脊梁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千米,是六朝古都中心标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它始建于元代北京古都魅力的重要部分,梁思成先生曾点评:“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北京中轴线最高处景山的南北中心铜质标志前:</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朝北</b><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眼观景山五亭之首万春亭</span></p><p class="ql-block"> <b>身后</b>:<b>北京故宫</b>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家宫殿,称<b>紫禁城</b>,大家习称的<b>故宫</b>。</p> <p class="ql-block"> 登 景 山</p><p class="ql-block"> 中华之大,</p><p class="ql-block"> 数不情有多少丽水奇山,</p><p class="ql-block"> 要让我说要登就登景山。</p><p class="ql-block"> 故宫相招,广场相邀,</p><p class="ql-block"> 景山最高处总是让人意连情牵。</p><p class="ql-block"> 大会堂的雄伟,纪念碑的高大,</p><p class="ql-block"> 我骄傲,来到了伟大祖国的心脏。</p><p class="ql-block"> 登景山是值得羡慕的,就如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你看!你会看到各民族兄弟,</p><p class="ql-block"> 在共创一个辉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万春亭简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紫禁皇城</b></p> <p class="ql-block"><b> 夜晚将临</b></p> <p class="ql-block"><b> 西邻北海(下图)</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站在万春亭从西、北和东三个方向</b><b style="font-size: 18px;">用手机用视频拍摄的画面</b></p> <p class="ql-block"><b>  景山最高处万春亭北面的俯瞰——</b></p> <p class="ql-block"><b>  铜质标志这是景山最高处万春亭北面老北京中轴线中心。</b></p><p class="ql-block"><b> 梁思成先生曾点评:“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背北面南站在老北京中轴线铜质标志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b>手机仍能拍到远处“大龙头”和奥运五环塔(朦胧)</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用手机从南向北、由近向远拍摄的效果图像:</b></p><p class="ql-block"><b> 老北京中轴线的寿皇殿—地安门大街—鼓钟楼(老北京中轴线终点),</b></p><p class="ql-block"><b> 以及中轴线延长线远处鸟巢、玲珑塔、奥运五环塔及偏西的“大龙头”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上下图均用摄像机拍摄</b></p> <p class="ql-block"><b>  以下两张是在五环奥运塔附近用手机拍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  从景山最高处万春亭下山没多远看见古树</p> <p class="ql-block"><b> 石刻景山的标志(上下图)</b></p> <p class="ql-block">  <b>又看到了景山五亭之首万春亭西边的——辑芳亭</b></p> <p class="ql-block"><b> 辑芳亭</b>为景山五方亭之一,与山东 侧的观妙亭相对而建,其建筑形式和彩 绘完全相同。辑芳亭是在明代建筑的基 础上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兴建的。</p><p class="ql-block"> 辑芳亭为翡翠绿琉璃瓦覆顶剪黄边, 是重檐八角攒尖古亭,亭高约14.2米, 建筑面积约为110平方米。辑芳亭内原供奉五方佛之一的<b>阿弥陀佛,</b>为铸铜镏金佛像。</p><p class="ql-block"> 佛像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劫去。</p> <p class="ql-block">  <b>近处辑芳亭,远处中央电视塔</b></p> <p class="ql-block"><b>再往下走到了五亭最后一个——富览亭</b></p> <p class="ql-block">  <b>富览亭</b>为景山五方亭之一,与山东侧的周赏亭相对而建,其建筑形式和彩绘完全相同。富览亭是明代建筑的基础上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兴建的。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富览亭为孔雀蓝琉璃瓦屋顶,紫</span>晶色琉璃瓦剪边,是重檐攒尖的圆形古亭,亭高约为11.3米,建筑面积近100平方米。 </p><p class="ql-block"> 富览亭内原供奉五方佛之一:<b>不空成就佛</b>,为铸铜镏金的佛像。</p><p class="ql-block"> 佛像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劫去。</p> <p class="ql-block"> 我游玩了景山,回到家里仍回想那张景山东门的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b> 又查看历史资料……</b></p> <p class="ql-block">  随着国家富强和高科技不断发展,在2006年5月在北 景山公园的绮望楼大殿中举办一个特别的摄影展其中一幅航空遥感的景山公园园林景观照片,人们惊奇发现这张图片显示和复原后——</p><p class="ql-block"> 这个古代整个景山建筑群,特别酷似一尊闭目盘坐的人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五千分之一的影像还是两万五千分之一彩色红外影像图上形象都很逼真人们不禁问,这是巧合、还是有意的建造的呢?</p> <p class="ql-block">  景山公园坐像建筑,位于北京的中轴线,它的南大门正对紫禁城的后门----神武门,是北京原始的中心制高点。</p><p class="ql-block"> 景山建成意外发现景山公园的平面园林图竟然是一尊盘腿闭目的打坐人像,形象逼真端坐在北京城的中心!真的不有意为之还是纯属巧合。如果是巧合,就实在是巧合!</p><p class="ql-block"> 如果属于有意为之,为什么要把景山修建成一座打坐的人像?这人像又是谁人?</p><p class="ql-block"> (图片)此事惊动了有关专家学者,惊动了园林部门,也惊动了广大好奇心重的游人!专家学者实地考察,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走访了清代的后裔遗老,都没有得到有价值的信息。</p><p class="ql-block"> 于是有人猜测——也许当初修建人像的图纸资料被深藏在京城某个秘密地点······!</p><p class="ql-block"> 从照片上清楚地看出:景山北部的“寿皇殿”建筑群就是坐像的“头部”;</p><p class="ql-block"> 两旁的宫殿,宫门又组成坐像的眼睛,</p><p class="ql-block"> 鼻子,口;松柏古树明显的就是坐像的胡须。</p><p class="ql-block"> 整座景山分明就是坐像的肩,胸,手臂!坐像细眯双眼,面带笑容,完全是一位慈祥老者的真实画像!</p><p class="ql-block"> 研究人员经过分析,“景山坐像”与武当山“紫宵坐像”极为相像!“紫宵坐像”也是数年前在武当山的一个新发现,同样利用武当紫霄宫建筑群和周边的山势地形巧妙安排,因而形成了道教“真武大帝”的立体坐像。那么,“景山坐像”会不会就是“真武大帝”的坐像?</p><p class="ql-block"> 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偶然的巧合还需专家学者日后深刻的研究才能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p> <p class="ql-block">  “景山坐像”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他自认为是得到了真武大帝的得力帮助,为了表示感谢,在他即位后即建设宫殿用来报答恩惠。推断是否正确,还待有更加准确的资料和研究才可定论。</p><p class="ql-block"> “景山坐像”之谜的臆想是崭时的推测,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偶然的巧合还需专家学者日后深刻的研究才能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p><p class="ql-block"> 欢迎大家细阅和<span style="font-size: 18px;">提宝贵意见,</span>并欢迎不久续看《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写于2021年6月初—8月底,期间多次反复修改和观察。今定稿发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