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N次方

郭建平

<p class="ql-block">“绘画N次方——刘曼文、殷雄、李淜、石至莹、鲁丹”展览已于8月31日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开幕,展期至9月23日。</p> <p class="ql-block">航向与心跳</p><p class="ql-block">绘画语言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也是学术研究的一个基本支点。在绘画领域,语言的探索和实验伴随着画家一生的创作实践。由于油画的材料技法是源自西方的人文历史体系和科学理性精神,从事油画创作的中国艺术家,因此就必须面临多重的历史传统——西方的以及东方的文化艺术史;关注全球化的文化交融动态以及敏感于自己处身的文化语境,以此获得较为全面的艺术史坐标,来校准自己的艺术之舟的航向。因为艺术家的工作不仅仅是创作一幅幅作品“满足人们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还在于通过具体的创作实践拓展学科的边界,并试图为时代文化的观察与思考开辟新的角度或门径,这是使命、是抱负。而本质上说,绘画更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是一种存在的方式,我画故我在,甚至像杜尚所说的是生命的“呼吸”和“心跳”。</p><p class="ql-block">基于绘画发展与时代语境之间的动态关联,每两年一度的“上海油画雕塑院油画学术系列展”作为纯粹的研究性展览,是对我院油画创作室创作与研究成果的一次检阅、小结与交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图像泛化的今天,油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经典的艺术样式,它的每一次革新和突破都来之不易。即便如此,五位油画家从未停止过学科边界拓展的实验和自我生命表达的深潜。在时代脉搏与内心体验、在中心共振与边缘探索、在传统转换与新锐表达之间,他们不断调校着自己的工作焦距。虽然,他们也借助图像技术辅助创作,但他们洞悉了图像的虚幻实质。他们追求的不是新奇百出的视觉闪现,而是油画技艺的纯粹品质在心间的长久驻留。在西方经典的油画塑造性与中国传统的绘画书写性之间,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演绎了二者结合表现的丰富可能性,并在观念上回应了东方文化的超越性精神。这也似乎成为他们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与完整的油画作品一道展出的还有艺术家一般不太示人的手稿和创作手记,旨在相互比照中切近作品背后的图式衍变、思维动向与艺术智慧,促进专业的对话交流。</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画为心迹”,这些富于人文关怀、富有温度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位油画家作为普通当代人的呼吸心跳与情感曲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李诗文</p><p class="ql-block">上海油画雕塑院学术统筹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部分画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