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随记之七--莫高窟:东西方艺术融合的典范

湛蓝的天空

莫高窟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是东方卢浮宫。它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敦煌,以精美壁画和塑像驰名中外。 预约静候排队,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走进这座艺术的殿堂。参观前景区先组织游客观看影片,了解莫高窟的渊源,接着利用高科技的光影技术让游客欣赏球形放映的诠释艺术,冲击力很强,很震撼,让你像真的一样全方位走近那些彩塑,那些壁画。视觉听觉也得到充分的美的享受。 莫高窟始建十六国时期。据记载前秦建元二年有个叫乐尊的僧人云游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留住脚步,开始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从此拉开了修建洞窟一千余年的历程。法良禅师等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大漠的高处”,“莫”“漠”通用。这张照片是鸣沙山景区内修建的乐尊塑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也是乐尊给敦煌带来了繁荣。没有他开凿第一口洞窟,后边一千年营建会出现吗? 另有一说法: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我倒同意这种说法,正是因为这样大力提倡,人们为了敬仰宏扬心中的佛,有钱者个积极为之,无钱者更是卖力为之。今日,行走甘肃青海一带到处能见到的寺庙就是佐证,佛的信徒虔诚的举止是我等理解不了的。虽不理解,但我是非常尊重他们的言行举止,无论怎样、如何,我也是非常钦佩他们这种执着的追求心中的信仰的举止的。 景区组织管理很到位,25人一组,配一个导游并給每个游客配一付耳机,这样大家都可清楚听到导游的介绍。随着导游小姐娓娓道来,我对莫高窟的了解也愈来愈多。 它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融和上。 彩塑为敦煌艺术主体。有佛像,菩萨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惟妙惟肖,逼真动人。题材之丰富,手法之高超,想必就是艺术家也佩服不已。你看这尊睡佛,圆润饱满,神态安祥,雍容高贵。站在它面前,浮燥的情绪一扫而空,不由得安静下来。 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塑像和壁画结合一体。 这个应是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与历史价值。 从看到的彩塑可深深感到浓浓的艺术气息。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极高,与壁画相融相衬,相得益彰。 壁画也很精美,一千多年了,色泽依然饱满艳丽。导游介绍说颜料取自相应的矿石,工匠将色彩各异矿石碾碎成末,调兑配好给画作上色,一来还原出真实的颜色,二来弥久不衰,历经千年仍鲜艳有泽。 之前我还耽心看不到色彩艳丽的壁画,岁月的磨砺带给它们的损害怕是很难弥补的。有朋友说很多壁画原有颜色已失,所以当看到色彩依旧艳丽的壁画时很惊喜的。真是一场视觉大餐,可意舒心,感觉非常棒! 我们看到的有尊像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丰富内容,反映了十六国到清一千五百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 从看到的画面上分明感到古代艺术家在保持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艺术之长,这是中西文化合璧、中西文化融和的开端典型。文明的发展进步就是这样相互扶持,相互吸引,相互谐调才会逐步壮大。相信我们的身后文明会更先进的。 这些画作绘在洞窟四周石壁、窟顶和佛龛内,有的雄浑宽广,有的鲜艳瑰丽,体现出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它是一个九层的遮檐,处在莫高窟中段,与崖顶等高,仰视之巍峨壮观。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走进洞窟,有弥勒佛坐像,高三十多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光线的来源。更为古代艺术家采光之高超点赞称好。这也是莫高窟标志之一。在此拍照留念的游客很多。 同时我们还看到壁画中有十分丰富的建筑资料。像佛寺,城垣,宫殿,穹庐,帐帷,客栈,烽火台,桥梁等,展示出一部中国建筑史,呈现给我们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空间。 隋唐时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达到鼎盛。在武则天时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虽受牵累,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后它渐趋衰落,各朝只是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以后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芜,明嘉靖年间,嘉峪关封闭,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清雍正后敦煌开始恢复元气,莫高窟再次被人们关注。 晚清时西方探险家接踵至敦煌,以不公正手段,从道士手中骗取大量文物,绝大部分不幸流散,仅有少部今保存于国内,这应该是中国文化史上空前浩劫。 莫高窑营建一千历程,时值中国历史上两汉以后长期分裂割据,走向民族融和,南北统一,臻于大唐之鼎盛,又由颠峰而式微的重要发展时期,在此之间,正是中国艺术流派门类理论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佛教与佛教艺术走进中国,中西方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完全中国化的时期。从壁画上可以看到这种东西方的艺术融合,还可从敦煌街头一些标志性的雕塑(飞天、胡乐)感受这一切。 莫高窟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艺术地位无与伦比,有艺术细胞者无不向往之。我们学校艺术系的教师有几位对敦煌壁画情有独钟,到此膜拜是很经常的,每次回来灵感泉涌,作品佳作纷呈。 我们这些不懂艺术的普通大众,站在千年前的作品面前也情不自禁受到感染。可见艺术的表现力是穿透一切的,艺木的感染力也是巨大的。你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艺术殿堂里很快就能找到契合点,相知相交相融,共同发展,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