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见面礼”

无痕

<p class="ql-block">  肆虐已久的新冠疫情至今仍未退去,它不仅夺去不少人宝贵的生命,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而且还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比如“见面礼”,过去,朋友相见都会亲切握手或热情拥抱,有的民族还流行碰鼻或贴面。如今,在外交场合大多改成了碰肘、碰拳。前不久在东京举行的奥运会上,乒乓球选手在赛前和赛后以手中的球拍相触致意,颇感亲切、自然,具有特色,既表示礼貌和友谊,又避免了身体接触。</p> <p class="ql-block"> 由此想到了我国古代先贤创造的见面礼仪——“拱手礼”。它起源于西周,是汉民族相见时的行礼方式,也是揖礼的一种,与抱拳礼相似,用于一般的见面打招呼。</p><p class="ql-block"> 拱手礼,即双手合抱,右手握拳在内,拇指压在食指上。左手手掌弯曲,加于右手之上,大拇指压于右手拇指之上,双手握合于胸前,形成一个拱形。行礼时,双腿站直,面容自然,上身直立或微俯身。向对方致以问候、感谢或祝福。一般平辈之间行礼,身体站直不动,晃动手势即可,对尊长行礼身体要微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可对单人行礼,也可对多人行礼。</span>距离较远,手可适当抬高。对多人行礼时可随手势晃动转向众人。</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的拱手礼比古代略有变化,男女皆可使用,但女子是右手覆盖左手,手心略开一些,其他姿势不变。同时,拱手礼的适用范围也比较广泛,见面、道别可以用,祝贺、恭喜也可以用,感谢、道歉同样可以用。相别于握手礼,拱手礼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行礼者彼此没有身体接触,避免了尴尬和病毒传播,方便、卫生又不失礼貌、友善和相互尊重,<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实在是一种比较好的礼仪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笔者注意到,自去年疫情爆发以来,在许多地方的“两会”上,与会者见面不握手,改行拱手礼。平时,亲朋好友相见或公众场合也常见人们自发的使用此礼节。这一礼仪变化对于抗击疫情非常切合时宜,不仅赋予了古礼新的时代意义,也为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提供了契机。眼下,疫情仍在世界流行,病毒或可能与人类长期共存。因此,革新相见礼节,传承传统的拱手礼正当其时。这既有助于化解疫情之忧,又可承载中华文明自信。普及推广拱手礼,将会唤起谦恭、互敬、文明之风,提升国民素质,彰显国民素养,动作虽微,却厥功至伟。希望通过政府倡导,公职人员和公众人物带头示范,网络媒体宣传推动,真正让礼乐传统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扎根心灵,见诸行动,成风化俗。</p> <p class="ql-block">  东京残奥会上中国女篮与对阵的外国选手互致抱拳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