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人物素描之系列趟过激流的“老友”

秋池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身边人物素描系列</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28, 128, 128);"><u>趟过激流的“老友”</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 文/秋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秋雨连绵、秋意渐浓、一丝丝地在故乡小城积攒成一池浓稠的秋夜。这浓稠的秋夜随淅淅沥沥的轻音细韵声,缓缓地流淌到我居住的小巷深处,竟然如同老中医熬制的汤药,对折磨我多日的失眠有了神奇的疗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那一夜,我睡得如此沉静安稳,一觉天明,倍感舒爽。一边早餐一边阅读着“老友”所著长篇小说《在激流中》的尾声部分。当读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正好中午时分。我拨通“老友”电话,约定次日下午一见,汇报一下自己读后之感。电话那端“老友”很开心,其声音洪亮依然,其情绪激昂依然,最后在他一串连声的“好好好,我等你”中挂上电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前文中所言此“老友”并非彼老友,此“老友”乃是我另一位忘年之交--李老方浩先生是也,今年刚好七十六岁。长篇小说《在激流中》付印成书就是他给自己的一份生日礼物。“老友”是我对他称呼我“小友”的回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认识李老师两年有余,尔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长住厦门,彼此更多是在微信上互动,尚无深交。记得第一次与李老的深度访谈,应该是在2020年的12月初。原本是那年的11月初就该一聚的,可我接到去成都学习的通知,回来后李老师又因事务去了米易,所以拖延了一个月。虽说有些周折,但缘分注定我们终于还是在李老位于水岸的的居所相见。一杯清茶、一个下午、一场随意的聊天,彼此忘年之缘已开始扎根破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再见李老便是今年的7月底,依旧是在李老的居所里,彼此相谈欢快。临别之际,李老以从厦门带回的一件“蝴蝶结平安女孩”的工艺品相赠,正好女儿生日将至,于是提出请李老题字,是为给女儿的一件别具意义的生日礼物。李老爽朗应允,提笔着墨写下贺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一周之后,李老做东相约梧桐书院的“老鱼家”赠书《在激流中》,并把酒言说过往旧事。那晚酒逢知己千杯少,感怀久久、余味悠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在激流中》是李老《浪花奔涌三部曲》之一,其三部曲包含了《广阔天地》、《心事浩茫》、《在激流中》。然而,令人心痛遗憾的是李老《广阔天地》的手稿在好些次旅居、搬迁中遗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我有幸看过李老保存四十余年前写下《在激流中》和《心事浩茫》的手稿,那些泛黄陈旧厚厚的稿纸上,钢笔行草的字字句句,都像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由一块块、一片片通向过去的青砖碎瓦铺陈的路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李老是长辈,是那个疯狂年代的见证者、亲历者、受难者。他还未满16岁的时候,便离家千里从雅安到会理益门瓷厂当上了童工。成年后在林场当过伐木工,在滑石矿当过矿工。在文革运动中被打成“反革命”坐过牢,经“教育释放”后当上了德昌县“工人造反司令部司令”、德昌伐木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随之受派去北京“中央学习班”学习。继而成了“四人帮帮派骨干”被隔离审查,交群众批判,后被作为清理对象发配到大凉山腹地的深山林场,在滴水成冰的高寒地带劳动数年,最后调离林区到凉山州纤维板厂直到退休。退休后的李老,除坚持书法、写作还开始潜心自学工笔绘画,历经数年终有建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激流奔涌的年代里,他曾经一度风光无限地成为当地的风云人物。和当时举国上下的风云人物一起受到过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近距离聆听过周恩来总理、林彪、陈伯达等时任国家领导人的开班讲话。他也同样几度颠沛流离,遭遇崎岖坎坷,跌入人生低谷。那个离我年幼很近的年代,在我还在蒙昧成长的时候,就已如火红的炼狱一般锻造了一代人的一生,其中也不乏让当中的许多人,心灵裂变,成为灵魂扭曲的畸体。一场政治运动疮痍了多少天下苍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这是一段让我们无法回避的历史,既然无可回避就必须正视。至少从那个年代走出来的人们,应该客观真实的还原其历史之本来,让后辈认识了解那个年代曾经的疯狂、荒唐以及人性在时代激流中的支离破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李老的这本《在激流中》应该说既是他老人家带有自传性的回忆录,也是以小说文体写就的一段尘封往事,在他字斟句酌的久久徘徊后,终是还原出部分的真实过往。这也是吸引我去仔细拜读的缘由,我想了解李老这位饱经风霜的“老友”,我更想了解父辈们所经历的那个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在《在激流中》的阅读伊始,我还再次观看了八十年代初拍摄的伤痕电影《枫》,让影像流动的红色去交汇于李老这部呕心力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在激流中》由主要人物韩兴成与卢怡敏的幸福结合,孕育了新的生命开始去倒叙他们的相识、相爱、相守为主线,以水泥厂成立的“毛泽东思想心向北京革命造反队”和“毛泽东思想韶山战斗队”两派的矛盾冲突,引发“文攻武卫”的运动事件作为小说的叙事背景,牵引出肖宁、庄雅萍、高啟昌和田沙一家、蒲国平、徐永健、张德强、钟大伦、王友恒等一系列人物。他们在那场运动中的人生起伏、命运挣扎,以及他们对这场运动深刻的反思。其中,对两位女性(卢怡敏、庄雅萍)的描写很是用心。李老的笔触着力于不仅仅是她们的天生丽质,更多的是她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深度。在那样狂热的年代下,她们表现出了少有的冷静和理性,在自我觉醒中已开始悄然地质疑这场席卷全国的政治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不难看出,李老心目中对女性与生俱来的母爱无私推崇备至,女性在他的心底有着至高的地位,所以他的叙述是饱含热爱和敬意地去颂扬女性之伟大。他笔下的人物也尽量回避人性之恶之丑,而更多的发掘人性之善,秉持良心坚守底线。但我们知道,那个年代从城市到乡村人整人、人害人、夫妻反目、父子成仇、朋友相残等等这样的人间悲剧比比皆是;地方两派的武斗更是血雨腥风,而四川以当时的重庆尤甚,声势浩大其规模甚至达到动用坦克、大炮、军舰,伤亡之惨烈,死难者中年龄最小的仅仅十一二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在激流中》所描述的只能算是冰山一角,通过对作品的阅读以及和李老的交谈,我能深深感受到李老的欲说还休,极力克制的那份无奈。或许,这是《在激流中》所缺失的遗憾,也减少了作品本该具有的厚重。所以我一再向李老提出应该再补充素材,沉下心来只管写作不去考虑其他干扰因素。李老回应:“你真的这样觉得?我真的该再写下去吗?我考虑考虑”,然后便陷入久久的沉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而此刻的窗外,雨还一直下着。夜灯宁静而温暖地映照着书桌上,这部长篇小说《在激流中》惊涛拍岸的封面。我也久久凝视,思绪飞扬,我想起许多年前和母亲大人观看谢晋作品《天云山传奇》和《芙蓉镇》时,母亲那泪流满面,唏嘘感慨的神情和她回望康臧高原的哽咽;我想起了几次与李老对坐的午后,性格清高、刚正不阿的李老,出语总是慷慨激昂地讲述那个年代的所经所历,而我总是玩笑他:“老友”不老还很愤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彼此于哈哈大笑中,一种亲切、融洽、信任的气息早已开始萦绕在我们这段忘年之交的漫漫旅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附录李老方浩先生的几幅画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