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的巷子与公馆

国强

在大西北塞外临夏的小城里,我见到了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它是城市建筑中的一颗明珠,呈现出穆斯林的生活画卷,它就是八坊十三巷,临夏的名片。它横向六条,纵向七条,这十三条巷子,巷巷不一样,见到时,心中大喜。<br> 这巷子,不是乡村的陋巷,泥泞坎坷,杂草丛生;也不像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像七十二家房客;也不像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这巷子便是临夏民族风情古巷。<div> 进入巷子,与同伴静静地走去,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像古朴的屏风;巷子又深又长,老半天才走完。它是这么的曲折,望着前面,似乎已经堵塞到头了,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旧是巷陌深深,更加幽静,有时候,可听到自己的足音。这十三条巷子的动人之处就在它的悠闲与民族风情。只要到巷子里去徜徉一会,你的心绪就会如同巷子那样舒适的静谧。大千世界,闹中取静,别有天地。<br>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印象中,这种小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隐藏着,在大西北塞外小城中见着并徜徉其间,真是民间巷陌,诗画境界,别具一格。</div> 八坊十三巷是临夏回族群众世代生活的一个老城区,周边有众多的古民居等特色建筑。历史悠久,风情浓郁,古韵盎然。 八坊十三巷中的王寺街。还有大旮巷、拥政巷、铁家巷、沙尕楞巷、仁义巷、专员巷、石桥巷、坝口巷、大南巷、小南巷、细巷、北巷在其中。 进入巷内,这里有历史的沉淀,更有纯朴回族人文和民俗传统。<div>翻阅历史,早在唐朝就有大食(今沙特阿拉伯)、波斯等国商人和宗教人士在八坊一带来往经商、传教和定居,逐步修建了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及其教坊,形成了一个“围寺而居、围坊而商”穆斯林聚居区,因此得名“八坊”。<br></div> 街巷结构最早形成于清初,是回族前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div>这里历史沉淀深厚,具有纯朴的回族人文和民俗传统,保存较为完整的26院古典建筑。由此延伸出了十三条古街巷,这就是今天的八坊十三巷。</div> 临夏八坊十三巷旧貌换新颜,‘城中村’变身文旅新地标”,现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巷中出现的穆斯林清真寺等建筑,气势宏伟,有裙楼、阁楼、砖雕、木刻等特色工艺。 八坊是临夏城市记忆的遗留,积淀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古老文明。是历史文化的痕迹与轨迹。虽然时代变迁,但八坊的格局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让我们走进历史。<br><br> 淳朴的回族人文和民俗传统是八坊十三巷的根。“八坊人”依靠智慧和勤劳,默默传承和延续着先人的传统文化根脉。 跨进八坊博物馆的门栏。里面的建筑以四面合围,对称封闭式的四合院,具有临夏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br><br> 八坊十三巷,犹如一幅幅徐徐展开的画卷,置身其中,细细欣赏,领略其中清雅韵致。 走出八坊十三巷,离巷子约500米处,有座东公馆,历经七十多年风雨,中西合璧建筑,罗马凯旋门式的大门,与八坊十三巷完全不同的风格。<div>进入大门,在简介中得知,东公馆系原国民党高级军官马步青的宅邸,1945年建成。 是一座"田"字形的庄园,其布局匠心独具:正门为西洋式建筑。正院主屋为三层五间大楼;外院有观花楼、卫兵院、车马院,通道两旁栽着四季常青松柏。虽然不比沈阳张氏帅府,但在当时西北也是有钱人家的象征。从门口这牌楼就可见一斑,气势雄伟,壮观华丽。</div> 大门是罗马柱和罗马拱门,形状独特,各领风骚。门楣上方有宝瓶的镂花,寓意祈求平安。 东公馆宅院中心天井,用当地产的粘土砖切筑。凿磨砖对缝,十分考究。东公馆院内,楼阁亭立,亭院相连,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外院是一处花园,院中现存有一棵上百年历史的核桃树,它是当年从新疆喀什运过来的,俗称鸡蛋皮核桃,枝繁叶茂,每年都是硕果累累。<br><br> 这就是观花楼了,二层楼阁式,为传统的纯木结构,可在上面观赏花卉,可以想象当年这里也是花园,五彩缤纷,姹紫嫣红,青砖灰瓦的外墙,古朴壮观。 砖雕,造型奇异,巧夺天工,把国色天香的牡丹雕琢的十分精美。 这东公馆,1938年动工,1945年落成,用了七八年时间。这期间,正是神州大地一场浩劫,然而马步青的公馆照样奢华。这段历史,浸透了多少血泪心酸,回荡着悲吟呐喊,流淌着正义与邪恶的悲壮故事。今天是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6周年,让历史昭示未来!<br><br>文/摄影 国强<br><br>2021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