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游酵母世界

牛博士实验室

<div>南浦小学六(3)班 林子轩</div><div><br></div><div>以前,我围着妈妈,看着她做面包:妈妈用温水将酵母粉泡开,然后加入面粉,均匀地揉成一个面团,将它放在不锈钢盆里,这时的它还是小小的,用保鲜膜包住盆子,约莫1个小时后面团便膨大了许多,用刀切开,上面还分布着许多圆状小孔,远远望去,简直像一个马蜂窝。小小的面团变成了一个大大圆圆的棉花糖,真是看得我目瞪口呆,以为这是一种魔法。</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h3> <div align="center">2021年8月7日 星期六 晴转阵雨</div><div align="center"><br></div>时至今日,我仍对酵母这种真菌怀有一种好奇之心。于是今天,我为一探究竟,领略酵母的功力,便做了一系列有关酵母的有趣实验。<br><br><b>【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小酵母细胞结构】</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h3> 我搬出了家里的显微镜,将干酵母放入温水中,搅拌几分钟,待酵母菌彻底激活,用滴管小心翼翼地吸上一点酵母混合液,置其于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起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4</h3> 一粒粒的小圆状物体,闪烁着蓝色光圈,在快速移动着,有时还会相互碰撞,粘在一起。 我十分不解,便上网查了资料,原来,一粒小小的酵母菌,是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液泡、线粒体、内质网、类脂颗粒、异染粒等组成,有的还有荚膜、菌毛等。(如下图):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5</h3> 而那蓝色光环,想必就是保护酵母菌的细胞壁吧!<br><br><div align="center">2021年8月8日 星期日 晴</div><div align="center"><br></div><div align="left">了解小酵母的结构后,今天我们开始做个神奇的实验吧!</div><br><b>【实验二:小酵母会游泳】</b> <b>实验题目:</b>探究酵母菌与面团沉浮的关系。<br><div><b>实验器材:</b><br>1、4个一次性透明杯子<br>2、温水<br>3、温度计1根<br>4、搅拌棒1根<br>5、白糖、面粉、安琪高活性酵母粉<br><b>实验步骤:</b><br>1、取两个杯子分别标上A、B。<br>2、取另外两个杯子分别倒入等量温开水,测量温度都是38度。<br>3、往A杯倒入少量温水,加入少量白糖,加入面粉,不加酵母。<br>4、往B杯倒入等量温水,加入等量白糖,加入面粉,加少许酵母。<br>5、分别搅拌A、B两杯。<br>6、将A、B两个面粉团揉成圆形分别放入两杯温开水中。<br>7、观察及对比实验结果。<br>这次的实验其他条件相同,唯一区别是一个加酵母,一个不加酵母,现在就让我们来观察酵母菌有多大的能耐吧!我测了两个杯子的水温,均为38摄氏度,拿出A杯和B杯的面团,揉成相同大小的圆球,直径1.5CM,分别放入相对应的水杯中,它们很快沉入水底。两个杯子都未见明显变化。</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6</h3> 1分钟后,A杯水里的面球还是那么静静地呆着,毫无变化。B杯水底的面球似乎在吐着泡泡,微小的水泡一个一个从水底缓缓地上升,如果你不细细观察,还真有点看不出呢!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7</h3> 2分钟后,B杯里的面球似乎在长大,透过透明的水杯,我发现面球表面变得凹凸不平。A杯的面球还是老样子。我不敢松懈,紧盯着杯子,静待奇迹发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8</h3> 3分钟后,B杯里的面球从水底一跃而起,我小小的心脏“怦怦”,也跟随着跳动一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9</h3> 10分钟后,A杯的面球继续沉在水底。B杯的面球继续膨大,悠闲地躺在水面上,晃动着。这时我取出两个面球,A球的直径还是没有变化,B球的直径已经达到4CM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0</h3> 小小的酵母居然能托起那么大的面团,漂浮在水面,游起泳来。为什么呢?<br><b>实验结论:</b>B杯里的面团含有酵母菌,它吃了面团中的糖分,然后排出气体,气体在面团里需要空间,所以它在面团里使尽力气,吹出了许许多多的小气泡,使面团变得松软膨松,然后整个体积变大,过一段时间,面团就慢慢浮起来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1</h3> <div align="center">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晴</div><div align="center"><br></div><b>【实验三:小酵母爱吃糖】</b> <div><b>实验题目:</b><br></div><div>研究加糖与酵母菌吹气球的大小的关系。</div><div><b>实验材料:</b></div><div>1、550ml的空瓶两个,分别标上A、B二个序号</div><div>2、两个一样大小的气球</div><div>3、一根搅拌棒</div><div>4、一大瓶常温水</div><div>5、酵母两包,白糖一袋</div>6、一个天平秤<br><div><b>实验步骤:</b></div><div>1、在2个空瓶里分别倒入等量的水。</div><div>2、A瓶加入30g白糖(重量由天平称出),</div><div>B瓶不加。</div><div>3、往A、B瓶中加入等量的酵母。</div><div>4、用搅拌棒将2瓶水搅拌均匀后,套上气球。</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2</h3> 我按照拟定好的实验步骤做,刚加入酵母后,瓶内均无反应,金黄的酵母有些静静地躺在水面上,这时,透明与黄色之间画出了一道分明的界限,可当我把它们一一搅拌后,却见有酵母的瓶子里气泡连连,只见小小的酵母菌缓缓往瓶底下沉,吐着晶莹的小泡,似在游泳一般四下翻飞。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3</h3> <div>之后,瓶内虽没有什么大动静,可我能清清楚楚地看见A瓶中酵母菌们在吐泡泡一样生产着大量气泡。顿时,原本平静的水面上,堆积起了一层黏稠的泡沫,正飞速上升。我见了,慌了神,赶忙套上气球,静静地望着气球慢慢隆起。</div><div><br></div><div>5分钟后,A瓶气球大约有2厘米宽,但B瓶却毫无变化。</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4</h3> 10分钟后,A瓶气球大约有4厘米宽,B瓶的溶液表面开始产生气泡了,但气球还是没有变化。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5</h3> 30分钟过后,我再次仔细观察了它们一番,情况如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6</h3> <div>A瓶:气球鼓得很大,大约有8厘米宽,里面隐隐约约显露出几层泡沫水,仿佛那挂在天边的云霞,在炫丽灯光的衬映下闪闪发光,仔细看时,又似湖面上的层层涟漪,随着时间的消逝,泛起道道波澜。</div><div>B瓶:气球微微胀起,可气球还是懒懒地耷拉在瓶口上,用手上前碰几下,可以感受到里面冲涨着气体。</div><div>我蹲在2个瓶子旁边,继续观察,A瓶“涨”势喜人。</div><div><br></div><div>40分钟后,B瓶气球也已立起大概有2厘米宽,A瓶呢,简直和我的脑袋一样大了,足足有12厘米宽。</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7</h3> <div>由此,我们可以基本确定不加糖的酵母,是无法产生大量气体,并使其冲涨气球的。</div><div>A、B两瓶的具体变化如下图所示:<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8</h3> <div>最后,我们来做一下本实验的总结:</div><div>A瓶:加了白糖与酵母,气球涨得又快又大。</div><div>B瓶:相比A瓶,由于没有加白糖,酵母没有糖分可分解,没有能量的来源,因此气球涨得不是很大。由此得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要想使酵母产生大量气体,糖和酵母,缺一不可。</div> <div align="center">2021年8月12日 星期四 晴<br></div><div><b><br></b></div><div><b>【实验四:小酵母爱夏天】</b></div> <div><b>实验题目:</b></div><div>研究不同温度与酵母菌吹气球的大小的关系。</div><b>实验器材:</b><br><div>在实验三的基础上,加入以下材料:</div><div>1、高温水一瓶</div><div>2、低温水一瓶</div><div>3、温度计一根</div><div>4、漏斗一个</div><div>5、550ml水瓶一个,标为C瓶</div><div>6、气球一个</div><div><b>实验步骤:</b></div><div>1、清洗3个杯子。</div><div>2、往A瓶倒入200ml冷水,加入1包酵母,15g糖,测量温度。3、往B瓶倒入200ml温水,加入1包酵母,15g糖,测量温度。4、往C瓶倒入200ml热水,加入1包酵母,15g糖,测量温度。5、分别搅拌3瓶水。</div><div>6、分别套上气球。</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9</h3> 握着温度计,观察着水银柱升升降降,手不禁有些摇晃:A瓶我测出的温度是15℃,B瓶则是35℃,C瓶却达到了70℃。 接着,我进行了余下的实验步骤,便开始静静观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0</h3> 5分钟后,A瓶我盯了许久,瓶内的状况简直可以用一潭死水来形容;B瓶倒是“涨”势喜人,气球已经树立起来,开始变大,大概有3厘米宽了,瓶内的泡沫水如洪水般夸张地向上涨,不多时就漫进了气球;C瓶呢,里面的酵母只是玩似的吐几个小泡泡。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1</h3> 10分钟后,我定睛一看,发现C瓶的气球升起了一丢丢,里面的酵母菌仿佛在这一锅沸“汤”之中垂死挣扎,估计许多酵母菌早被烫死,剩下的幸存者也不过在苟延残喘罢了,时不时以半梦半醒的状态冒几个泡,从而拨动几下顶上的气球。B瓶却呈现出勃勃生机,大概有8厘米那么大了,瓶内的气泡多得数不胜数,这些小圆球们,仿佛在比攀援似的,争先恐后地往上挤着,撞着,许多不幸者在这场比赛葬身于瓶底:“啪”,一下,没了,好像挤不过的就要当牺牲品。不一会儿工夫,圆滚滚的气球内便塞满了泡沫,不堪重负的它,“嗵”一下子低下了头。再转眼看向A瓶,三者中唯它毫无动静,仍个哭丧样搭在瓶口上,一点儿气都没有,里面的酵母真仿佛冻住了一般,在冰天雪地里波动着,目光穿过透明的瓶身,我们无法看见半丝涟漪,偶见里面的几个酵母微粒缓缓沉淀,别无其他……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2</h3> 30分钟后,我迫不及待地又去观察起来,A瓶好像有点按捺不住了,液体表面开始起泡泡,B瓶气球大概有13厘米,C瓶气球里的酵母菌估计都已被烫死,还是像原来一样,不再变化。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3</h3> 1个小时后,A瓶气球突然直起,大概有2厘米那么宽,后来居上地超越了C瓶,此时,C瓶中的酵母应该都已被烫死,稍稍鼓起的身姿耷拉,趴在瓶口,一动不动,B瓶的气球更大了大概大概有16厘米左右。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4</h3> A、B、C三个瓶子具体变化如下图所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5</h3> <div>实验结论:(本实验中,3瓶皆加了白糖、酵母菌,唯独其水温有所不同)</div><div>A瓶:用15度的冷水,致使瓶中酵母菌活性不高,产生的气体较少,因此其气球膨胀速度极慢。</div><div>B瓶:用35度的温水,水温适宜,最大程度激活了酵母菌的活性,所以气球膨涨的速度最快。</div><div>C瓶:用70度的热水,大部分酵母菌葬身滚烫的热水中,最初,C瓶气球涨开一点点,后来,瓶中酵母已无力生产气体。</div> <div align="center">2021年8月15日 星期日 晴</div><div align="center"><br></div>前两天做了小酵母吹气球的实验后,我突然很想知道,酵母菌吹出的到底是什么气体?我猜测或许是二氧化碳吧!为了验证我的猜测,我决定再做一个实验。<br><br><b>【实验五:小酵母会呼吸】</b> <div><b>实验题目:</b></div><div>酵母菌食糖后产生的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div><b>实验材料:</b><br><div>1、试管2个</div><div>2、氢氧化钙少许</div><div>3、药勺1把</div><div>4、酵母菌1包,白糖1罐,常温水1杯</div><div>5、导管1套</div><div>6、烧杯2个</div><div><b>实验步骤:</b></div><div>1、用药勺舀出一勺氢氧化钙到烧杯中,加水。</div><div>2、搅拌氢氧化钙溶液,制成石灰水(注意:氢氧化钙为微溶物质,实验中沉淀于水底属于正常现象),等溶液稳定后分别加入两个试管内。</div><div>3、倒温水于1个烧杯中,加入白糖、酵母菌,充分搅拌。</div><div>4、往烧杯口上塞进装有导管的活塞,将导管另一头插入其中一个试管里面。</div><div>5、做对比实验并观察。</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6</h3> 我拿着搅拌棒,轻轻搅拌着氢氧化钙溶液,起先,烧杯中的溶液显得有些浑浊,几分钟后,物质沉淀,液体显现出一片清澈之感。然后我将无色透明的石灰水倒入两个试管中,再将其放置于试管台上。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7</h3> 我将导管的一端插入已经配置好的酵母菌溶液的烧瓶中(注意导管不能插入酵母菌溶液中),另一端插入其中一试管的液体中。开始观察。起先,试管里没有什么动静,殊不知我的酵母菌竟然加多了,一不留神,恶心的粘稠物倒灌而出流得到处都是,我赶忙提过导管,放在烧杯中清理。一番周折之后,我重新按照实验步骤开始实验,几分钟后,只见导管里有气泡流入试管,那想必就是酵母菌产生的气体吧!但见所配置出的石灰水渐渐由清澈的水质变成一种梦幻的乳白色,十分浑浊。我举起对照组试管,移至实验组试管旁边,两者可谓是天壤之别,一浊一清,显出了一番独特的格调。于是,我心中的谜团在浑浊的石灰水里得到了诠释:石灰水是一种特殊溶液,遇二氧化碳会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变得浑浊。那么,酵母菌食糖后产生的气体,就一定是二氧化碳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8</h3> <div>实验结论:</div><div>运用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浊的性质,我们用导管传接酵母菌产生的气体,进行对比实验,清晰验证了此气体为二氧化碳。</div> <b>总结:</b><br><div>提笔写下最后一个字,我们暑假对于酵母菌的实验旅途结束了,然而,人们对于科学的钻研却远未结束。在告一段落之前,请允许我对本次探索的5个实验,对活在我们身边的酵母菌做一次概括性总结:</div><div>1、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小酵母,让我了解了小酵母的结构。</div><div>2、实验二小酵母在面团中能进行呼吸,吹出很多小气泡,增大面团的体积,从而浮出水面。</div><div>3、实验三酵母菌能分解糖分,产生大量的气体。</div><div>4、实验四35度的水温能最大程度地激活酵母菌的活性。</div><div>5、实验五运用纯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的性质,证明酵母菌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碳。<br></div><div>6、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虽然它是一种菌类,但酵母同蘑菇、木耳一样,都是可食用真菌,人体吸收并不会产生食物中毒等不良反应。</div><div>7、酵母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因此,我们观察酵母菌的结构时,要用到显微镜。并且这种真菌分布于整个自然界,属于兼性厌氧型真菌,在无氧、有氧环境下都可以生存。</div><div>8、那么,酵母菌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酵母分两个种类,在大自然中产生的,叫天然酵母,而人工专门培育的,叫商用酵母,也称酿酒酵母或面包酵母。</div><div>9、面包酵母喜欢吃糖,无论是蔗糖、葡萄糖、麦芽糖还是半乳糖,它都吃,吃后便产生了二氧化碳。这就是为什么实验三里B瓶不放糖,酵母无法产生大量气体从而冲涨气球的原因。</div><div>10、或许有人要问,为什么实验四一定要放温水,酵母活性才能到达最高?就像我们人一样,酵母菌也有自己适宜的生存温度,大约在30℃~40℃之间,温度过低,酵母菌无法激活,温度过高,酵母菌被活活烫死,这就是其原因,本次实验四,我应该多做几个温度,比如添加0度及80度水一起做对比。</div><div>11、酵母菌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谓是用处多多,它不仅可以发酵面包,还能使食品改善风味,并且它还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如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等,正因为如此,此真菌有保护肝脏,保护健康的功能。</div>

酵母

酵母菌

实验

气球

面团

气体

试管

面球

加入

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