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童年

籀园过客

<p class="ql-block">折纸</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用千纸鹤来表达自己的祝愿,据说一天折一只纸鹤,坚持一千天,就可以给自己喜欢的人带来幸福,这种习俗来自日本。</p><p class="ql-block">其实折纸作为传统的民间手艺,应该起源于我国,只不过一直被认为是儿戏,不登大雅之堂,因此没有古籍文字记载。</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常玩折纸,启蒙老师是邻居的哥姐们。第一件折纸作品就是纸船,用长方形的厚纸,经两次对折,再折角翻展,一只两旁带有座位的“船”就造好了。下水时在一端粘点肥皂,“船”自己在水中就行驶起来。逐渐升级就折“蓬船”、“帆船”、更有意思的是“船旁晾衣”,船旁挂了一件制服,两只衣袖伸开,竟夸张地跟船同长。</p><p class="ql-block">建筑物可以折“亭子”,七、八个大小递减的“亭”连接可以组成“宝塔”,用旧报纸折成的“宝塔”端在手中,还真有点象哪吒的老爸——托塔天王李靖。</p><p class="ql-block">如果玩过家家(温州话:摆摆盆儿)可以折大小不同的“猴背佬儿”,分别作为爸、妈和孩子们。以纸盒为房,房内可以有纸折的床、沙发椅、小方凳、工字桌、四方桌、……等。</p><p class="ql-block">动物可以折胖胖身子,长着两只长耳朵的兔子、四脚扁身的家犬、引颈摇翅的仙鹤、……。最喜欢玩的是可以在空中滑翔的老鹰,用长方形的纸,取一端折出鹰头鹰嘴,另一端卷成一对筒状的翅膀。握在手中,尽力往前投掷,纸鹰就在空中盘旋起来。我曾经折出一只纸鹰,拿在手中从“道坦”往“上阶”扔,想不到纸鹰飞出了怪异的弧线,从“上阶”突然往“道坦”折返,又向前飞上了“瓦背”。</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纸青蛙,折好后一对凸出的大眼睛,两条象征性的粗壮大腿。这种纸青蛙可以用来角斗,一人占据桌子的一方,用嘴吹己方的青蛙,向对方发起进攻,能把对方的青蛙掀翻就是赢家。</p><p class="ql-block">折纸从我国传入日本的后,最初被运用到佛教礼仪中,后来竟发展为日本的国粹。在日本人看来,折纸很有利于培养艺术素质和创造力。</p><p class="ql-block">从19世纪开始,折纸与自然科学走到了一起,开始在西方成为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工具。包豪斯建筑学院的Laszlo·Moholy·Nagy创立了用折纸进行建筑设计的方法。学前教育创始人,德国杰出的教育大师Friedrich·Froebel认为折纸能够非常好的启迪智慧,并把折纸与自己的教育学说结合起来。在他创办的世界第一所幼儿园——勃兰登堡幼儿园中开设折纸课程,这种做法后来被推广到全世界。第一任英国折纸协会会长,南非著名的魔术师Robert·Harbin则把折纸用于他的魔术表演,他在1956年出版的著作《Paper Magic》,无论对魔术还是对折纸来说,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现在折纸作为一门艺术已经风靡全球。并且成为数学、工学研究的一个分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