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原庄村(古夏景)的由来及传说

李嶠嶺

<p class="ql-block">新乡原庄村,也叫“原庄”、“北原庄”、“元庄”。古时候隶属于鄘国(后并入卫国),西与共国(辉县就经常叫自己为共城)、凡国(秀才庄西的凡城就是古凡国遗址)相近临,《诗经.国风》中就有鄘风。好了,我们现在来说说原庄村为什么叫原庄,她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其实在黄河流域叫原庄的村千千万万,真的就是那么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村里大庙广生殿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一,首先我们从古迹和古籍里开始,</p><p class="ql-block">1,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的“新乡八景”是500年前新乡顿留店乡贤沧溟先生(梁海,字德源,别号沧溟)赞扬自己故乡鄘南风光旖旎,并与时人归纳为八景,他曾以此为题作“八景诗”。后记载在《新乡县志》上,新乡八景分别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五陵春晓》、《牧野春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李台晚照》、《故城洛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司马迷魂》、《洪门夜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原庄夏景》、《卫水金波》。</span></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原庄夏景便是我们原庄,这说明明朝的时候就叫“原庄”,肯定是已经有了村落。有县志和诗为证:据《新乡县志》记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原庄夏景,绿树荫浓,鸟声上下,坐卧其间,可以消暑。”</span></p><p class="ql-block">原庄在县城西北十五里,土地肥沃,甲于他境,每遇盛夏桑麻掩映,奇花好鸟,不能尽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七景,原庄夏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李登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另有清凉景,人间暑气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微云浮水面,好鸟鸣枝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夜月千林雪,松风十里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玉壶冰更冷,散座且忘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清)杨俊 咏原庄夏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婆娑万柳数夏庄,那用蒲葵遣艳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一阵荷风香送晚,犹堪高卧傲羲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沧溟先生作诗咏原庄夏景的诗我没有找到,但是有咏“卫水金波”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卫水波澄漾碧璃,光涵云影望中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鳞游小濑萦晴藻,鹭逐长虹喷晓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菊绽乍疑金谷地,萍摇初认锦江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乐山乐水浑佳趣,歌咏徐归不是迟。</span></p> <h3>古代部落的分布</h3> <p class="ql-block">2,据网上传言(本人没有考证)“元大德年间(1297~1307)村东庙内一铁佛背上铸有“原庄”字样,那时,潘姓已在此居住,后李、马等姓迁此,又称为北原庄。”不过既然是村东铁佛背上铸有“原庄”字样,为什么又称“北原庄”呢?新乡县城附近还有叫原庄的,我们村在北面,这个我们不用管它,因为这个时候肯定是已经有原庄村了,往下看。</p><p class="ql-block">3,“据大块村兴隆寺经幢载,隋开皇十年(590)已有北元庄村”了,这个也是网上说的,既然他已经详细说是大块兴隆寺经幢载的文字,那么这个兴隆寺现在还有吗?现在好像没有了吧。</p> <p class="ql-block">其实我是从这两个地方拿来的,一个美丽新大块,一个楚国农夫;他们是从哪里拿来的呢?我想他们是从《河南省新乡县地名志》中拿来的,不管它了,这也是从古籍中获得,这也证明了原庄在隋朝开皇十年(590)已经存在了。这里面已经有了两个曾用名北元庄和北原庄了。</p> <p class="ql-block">4,原庄村西南合河路周围有许多古䆤葬墓,还有潘铎墓碑。潘铎明朝中期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科进士及第,和唐寅唐伯虎一个时代,皇敕承事郎北兵科给事中,正德年间官至浙江布政司右使,其墓碑载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问诸乡人或曰方伯公学贯天人且有义方教也或曰三子勤於学足以承父志也或曰潘氏居原庄不知几世矣听及见者方伯公之顯士质父以义x(坏看不清)粟授承事郎其祖父讳虎字文蔚因子贵潘氏居原庄不知几世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古时候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有的是,既然不知道居住在原庄几世矣,那么潘家来到原庄应该最少也有六七世了吧,六七世就是二百年左右,那么潘铎是1499年进士及第,朱元璋登基是1368年,向上推一百多年就是蒙元时期了,这和第2中的“元大德年间(1297~1307)村东庙内一铁佛背上铸有“原庄”字样,那时,潘姓已在此居住,后李、马等姓迁此,又称为北原庄”是不是互相认证了,这就是我在第2个证据中说这个不管靠不靠谱没事的原因,因为潘铎墓碑载文有力的证明了:原庄在元朝和明朝已经有了,名字就是“原庄”二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潘铎墓碑</span></p> <p class="ql-block">5,现在我们再来说这个䆤(chuan)葬墓,所谓䆤葬墓就是活着的六十岁老人要进的墓,在墓里等着送一次饭封一块甎(古砖字)或者是甓(甓pi先秦时期有说瓦的也有说是薄砖的)据考证商朝已经有砖了,但是现在出土最早的砖是西周初年的,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中发现的;所以说有青铜器出土的商代应该是有砖的,何况烧砖的温度远远不如青铜器高,烧制青铜器要掌握1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那时的土砖不过600-700度的高温,铁要1300度以上的高温,战国时代末期和暴秦时已经有了很结实的灰砖了,这个通过兵马俑的精美就可以证实当时的烧陶技术了。先秦砖不叫砖,叫甓pi,先秦时期的较薄,秦汉时期是结实的灰厚砖。说这么多砖的知识就是为了来讲䆤葬墓的,我在讲䆤葬墓的文章里说过,这个“䆤”字是我考证的,它活灵活现演示了一个活人在洞穴中栖身。言归正传,小时候我亲眼看见好几个䆤葬墓,记得一个比较容易接近的䆤葬墓里砖是又厚又大的蓝砖或者说是灰砖,但是今年孟春时节和李太顺、张纪学交谈䆤葬墓之事时,张纪学说是薄蓝砖并且还在墓下水中摸出四个铁圈直径大约十几公分,李太顺(89岁)说他见到是厚蓝砖;如果都是厚砖那么就说明这些䆤葬墓是秦汉时期的,为什么说通过砖就判断是秦汉时期的䆤葬墓呢?我在拙文《古代60岁老人进“䆤葬墓”的传说》中论证过,周公制礼乐时期禁止过䆤葬墓弃老行为,后来西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儒文化的兴盛注重孝悌,还有历代朝廷的尊儒,虽说直到上个世纪偏僻的地方还有弃老窑的存在,但是我村处于汉文化的中心地带,按常规来说最晚不过汉朝还会有这样的䆤葬墓,汉朝以后或者西汉以后就不会有䆤葬墓了,至于弃老不孝的现象现在都有,但是不会明目张胆去建䆤葬墓。如果是有厚砖的䆤葬墓还有薄砖的䆤葬墓那么就是不同时期埋葬的,纯厚砖建的䆤葬墓极有可能是汉朝的,纯薄砖建的䆤葬墓极有可能是先秦时期的,薄砖和厚砖混杂的就可能也是汉朝的;通过上面的分析推理可以说原庄村最晚在汉朝就有村落了,为什么就凭几个䆤葬墓就下结论了,古代好多墓地离家人居住地都很远,不是吗?是的,但那是死人墓,我村西南离村不远的墓是活人墓——䆤葬墓,前期是要有人去送饭的,人住的远了话,行吗?就说是官宦之家的䆤葬墓派人来守护的,那么,守护者在临近的地方居住后,边慢慢形成了村落,对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䆤葬墓</span></p> <p class="ql-block">6,为什么大块村兴隆寺碑文中的北元庄就一定是你们原庄?请看位于原庄村中北拐街南十字的赎坑碑文记载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从来隐恶扬善圣人有论谁表淑恶典籍所存今元庄(评:这是原庄的碑文用“元”字的一次)西南隅有付坑园地一段坤坎震(评:西南、北、东)三方临祝南临周行(评:周行hang,大路)车马日行频经起土损坏……”</span></p><p class="ql-block">原庄,在慢慢历史长河中,有时候人们书写时也会写成元庄。赎坑碑就是明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原庄古槐</span></p> <p class="ql-block">二,传说。1,小时候就听老人讲过,原庄村在元末明初时由于战乱村中只剩下潘家和马家,其他村民大多是从洪洞县迁来的,或者是以后从不同的地方迁来的。这个传说印证了古迹古籍证明的元明时期潘家和马家居住在原庄。</p><p class="ql-block">2,潘家做官马家发财传说。潘铎碑文记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勑赠兵科给事中祖母馬氏太儒人乃祖诚朴有隐士风潘氏之興意者其创于此乎……”</span></p><p class="ql-block">由于篇幅的限制🚫,这个传说不说了,只告诉大家潘铎的祖母是姓马,明初永乐年间生。</p><p class="ql-block">3,原庄是原氏的庄,原庄是原来就有的庄。《竹书纪年》载夏朝中兴之君少康复国后临死传位给儿子夏帝宁,也就是史记夏本纪中夏帝杼,帝宁先迁都“原”,原在济源西北,四五年后又迁都老丘,现在的开封市东北。这是介绍“原”这个夏朝都城。周武王灭商纣王后大封诸侯,封十六弟为原伯,封地就是原城,这是个很小的诸侯国。公元前635年晋文公率军包围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粮食。到了第三天原国没有被降服,就下令离开。间谍从城里出来,说:“原国准备投降了。”将官说:“请等待一下。”晋文公说:<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已经下令撤退,信用是国之重器,百姓靠它庇护。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不讲信用的人君怎么会庇护百姓?这样会失去老百姓的拥护。”</span>下令继续退兵三十里,原国感知晋文公重耳诚信就投降了。晋文公把原伯“贯”迁到冀地(现在的山西临河市。晋文公重耳作为封建头领还是很讲诚信的,正因为诚信才成就了他春秋五霸的伟业,原国的老百姓由于战乱就流落到温(现在的温县)、野王(沁阳)、修武等地,当时的原庄这个地方是属于修武管的,修武是周武王伐纣时在“宁邑”驻扎练兵修武,随后改“宁邑”为修武的。春秋时期的原庄还是一片未有开发的处女地。为什么这个地方不是新乡属地呢?因为那时还没有“新乡”呢,它可能叫“新中乡”或者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因为“新中”可考的文字也是汉刘邦二年的事了,最早见诸《史记·楚世家》,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在卫辉设汲县,属河内郡。新中是汲县的一个乡,即新中乡。原人来到原庄附近便在此处高岗上落脚搭建房子并开垦土地加上渔猎慢慢生存下去,当有人问他们是那里的,他们因为以原来的部落地名为氏所以就称原人,村庄便叫原庄了。古代姓和氏是分开的,原伯 “贯 ”是周武王姬昌的十六弟的后人,当然姓姬了,随着时间流逝和不断的战争,<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铁打的原庄,流水的人”,</span>原庄早已经不是原氏的原庄了。所以老一代传说着姓原的人早不存在了,他们只是在村子的西南留下来一些䆤葬墓。要想找姓原的人那可要去济源市克井镇附近找了,那里比较多,这里的原氏或许是逃避战祸衣冠南渡了也可能绝户了。</p><p class="ql-block">归纳总结一下:</p><p class="ql-block">1,新乡县地名志、新乡县志都是记载原庄是隋开皇十年就已经有的,那么肯定是在隋开皇十年前早就有了的,但是不知道是什么时间有的,可能是魏晋南北朝也有可能是秦汉或者更早;为什么新乡地名志中大多都是从隋开皇年间开始说起呢?因为新乡县就是从隋开皇六年才从新中乡置县的。</p><p class="ql-block">2,原庄村西南合河路是自古就有的周行hang(大道),它东北通卫国都城(在现在的淇县境)西南通东周的王城洛阳。周襄王时期的“子带之乱”和晋文公重耳的出兵原国,由于战乱原国的部分老百姓便沿路向东而逃,流落到温、野王、修武一带,那时的修武邑治在今获嘉县,距离原庄30华里左右,一小部分逃难的原人在这里的高岗上落脚开荒种地生活下去了。如果这个传说成立的话,原庄村形成于春秋战国。</p><p class="ql-block">3,原庄村西南合河路潘家坟附近的许多䆤葬墓,墓砖的厚薄符合秦汉及先秦时期,墓中的铁圈(铁环)也不违背逻辑,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已经兴起。通过䆤葬墓可以判断原庄形成于秦汉或者更早。</p><p class="ql-block"><b>最后结论来了,一,原庄从新乡县志记载可能形成于隋朝以前的魏晋南北朝。</b></p><p class="ql-block"><b>二,原庄更有可能形成于秦汉有䆤葬墓佐证。</b></p><p class="ql-block"><b>三,原庄是原氏最早居住的村庄形成于春秋战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其实一个村庄古老否,只是闲来无事了解一下或追溯一下,就是这里曾经产生了治礼乐的周公,思想家老子、庄子,那也是古先人的成就,和现代的我们没有关系,如果一定要有关系的话,对比一下只能说明现在的我们是多么不堪;如果古代这个地方产生了暴秦的皇帝,还是和现在的我们没有关系的,如果一定要有关系并且你还崇拜秦始皇且自豪,只能说明你做梦都在想当万恶的皇帝,但是我们自己当孟姜女哭的、惨死的男人的机率更大,“一将成名万骨枯”我们往往就是伟大的长城脚下的冤魂或者是残暴的法西斯希特勒的炮灰,别高估自己,能当炮灰都不错了。一个城市也如是,一个国家也如是。只有自己做出对人类的贡献才是真正自己该自豪的、高兴的。</b></p><p class="ql-block">欢迎拍砖交流😄😄😄。也欢迎点赞👍👍打赏。</p> <h3>版权所有,盗版追责。码字不易,如果你觉得还可以的话请赞赏转发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