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开创了三大精神分析理论的著作,分别是潜意识理论,内驱力能量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在本书中弗洛伊德主要提出,梦是有意义的精神活动,是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释梦的,是潜意识中的欲望通过各种伪装改头换面后满足的心理活动,梦是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欲望,这些欲望为了绕开审查机制进行伪装最后以我们很难直接看出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梦中,这个过程需要内驱力,审查机制就是外在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约束在我们内心世界的内化,就是“超我”。这本一百多年前的心理学著作,至今还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在心理学也有借鉴的理论价值。 对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中国也有一位古代的哲学家提出的观点,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div><br></div><div>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在中国哲学里面关于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在道教思想里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译过来就是人性本恶关于善的方面是人为的,“伪”是虚伪的,强调人为的东西,荀子核心观点在于性和伪的区分,性就是人性中间的东西不是学来的,“不学而能不学而为”的是天性即本性,生来就这样,伪就是人为,人为在于改变,改变了他的本性,不能够让他完全按照自己的天性那些东西,需要加以人为的干预和规范。人知道这样做是可以的,那样做是不可以的,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就叫作伪,第三点是趋利而避害才是人的本性,人生而有欲,人性恶的根源是欲望的无穷尽,人虽和动物有区别,但是本性还是有相似的地方的,“人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性恶论是荀子思想的一个基础,他所有的思想都是通过对与性恶论的认识构建起来的。<br></div> 两者对人的本性理论有着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首先两者研究的领域不同,弗洛伊德研究的是精神分析科学,而荀子是思想哲学,最根本的不同是,弗洛伊德认为本性欲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并不会消失,而是会继续活动在潜意识中,找宣泄的出口比如在梦中实现满足,而荀子认为人需要“化性起伪”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改变我们人性中的恶,但是探讨的问题和结论有异曲同工之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善的一面都是人为的,而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三个部分构成,“本我”是以原始天性,本能冲动和欲望为原则;“自我“以现实为原则,受制于本我;“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不难看出两个理论的背后有着很多有形无形的联系,也反映了中西方在对人性的探讨问题中的差异性。 当让弗洛伊德与荀子的理论观点都是有局限性的,<div> 荀子在性恶论探讨人的天性中的东西时,没有区分生理需求与精神需求,而弗洛伊德主张本我的原始欲望来自于“性”,这都是他们的局限性,荀子说:“人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天性只有饿了就想吃的欲望”虽然提出了人区分与动物是因能动性和主动性理论,但在举例说明时并没有涉及其他方面的欲望,只有生理欲望有些欠缺和不足以说服人天性中那些东西,还有毕竟荀子的性恶论是在先秦时期提出的道家思想哲学理论,不会像100年前的释梦论一样更具有科学精神和严谨的逻辑推理,相比较还是有些笼统。</div> 如果阅读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不难发现弗洛伊德“泛性论”主张的片面性。弗洛伊德把梦当作通向“潜意识心理活动的通道”,并试图在梦与形象思维之间架起一道桥梁。 这对人性问题上是有一定意义和很大的价值的。但由于他的梦的理论的核心仍然是潜意识和性本能说 ,而且是探索灵感来源于治疗精神病,并带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如果我们不加分析地硬把它搬到本性论研究中来,显然是不可行的,需要我们辩证性的理解弗洛伊德观点。<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