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青年博士杨星丽诗歌理论专著《诗道旨格》、诗集《回归》出版发行</span></p> <p class="ql-block">近日,青年博士杨星丽的古典诗歌理论专著《诗道旨格》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p><p class="ql-block">杨星丽,女,字述然,1979年9月出生于山西汾阳。文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员,辽宁省中小学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导师。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比较视野中的唐五代诗格理论研究”,参与国家、省级科研项目10项。著有诗歌理论专著《诗道旨格》,诗集《回归》,主编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教材《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古籍整理《鹤州烟霞——东坑历代诗文选注》(合著)等。主讲的《唐宋绝句选读》系列视频课程,曾在天津有线电视台“孝乐神州”频道播出。</p><p class="ql-block">该书采取文艺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广泛的文本调查基础上,对作为诗学批评形态之一种的唐五代诗格理论尽心深入探讨。揭示了诗格产生的内因,全面梳理了诗格理论的逻辑体系,指出诗格理论是由技到艺,由格式到意义表达和审美建构的深化。其中对诗格理论“意象”类型化的问题作了精要的梳理分析;阐释了诗格理论的术语并揭示其特征,试图建立起诗格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周群: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湛的理论水平</p><p class="ql-block">著名学者、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群认为,本书提出的诸多见解充分体现了作者精到的学术眼光和公允客观的判断能力。如:诗格理论并不求形式处处精工,而是追求形式建构的意义和审美效果;并不要求恪守死法,而是主张超然于法,灵活运用,体会一种自然精神的诗之道。该书通过精细的分析,探讨了艺术技巧专门化研究的内核,揭示了诗格对后世诗学批评和创作的深远意义,厘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诗学诗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并通过列表分析、计量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清晰准确地分析了诗格的内涵、特征等。“该书结构合理、思路清晰,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湛的理论水平。”周群教授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曾海津:对中国传统诗学精神的继承和弘扬</p><p class="ql-block">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青年评论家曾海津认为,本书以“技进于艺”且进于道的理论思维为出发点,梳理诗格理论所解决的,语言形式如何增强诗歌表意功能,如何建构审美效应和艺术境界的问题。并探讨了诗格理论与六朝文论、诗话、风雅批评的不同点和观念沟通之处,揭示出其既舍弃高言大论,又未陷入形式主义的理论特征。最引人注目的是她还寻绎了“意象”的易学渊源,“意象”从玄学到文论的内涵转变,及其在唐代所实现的“类型化”过程,解决了传统诗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杨星丽是有着传统人文精神的自觉的思想者,她寻绎了诗格理论形式艺术专门化、深入化研究的内核,重新确定了其重要理论价值,对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以及西方文论之间的对话做出了有益尝试。”曾海津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袁仕咏:既长于理论又勇于实践和探索</p><p class="ql-block">东莞市青工作协副主席、知名评论家袁仕咏认为,不可否认,唐诗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峰,而杨星丽长期致力于对唐诗艺术形式及内容的梳理、研究和探索,完成了诗歌理论专著《诗道旨格》。长期的古典诗歌艺术浸淫与体悟,必然让她的诗歌创作也惠受其益。“杨星丽既长于理论又勇于实践和探索,故整体来看,她的新诗写作受传统影响较大,十分注重遣词用句的精炼,干净简洁,不拖泥带水。其次是她常常将古典意象注入新诗,让作品充满典雅气息。此外,杨星丽的诗歌也非常注重作品的节奏和气韵。这一方面得益于杨星丽的古典文学修养和造诣,她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另一方面,也表明杨星丽在诗歌创作中大胆求新,敢于尝试和探索,在新诗写作中重现经典意境,丰富和拓展了新诗写作的可能性。”袁仕咏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星夜在大地上绽放</span></p><p class="ql-block">——读杨星丽诗集《回归》</p><p class="ql-block"> 文/袁仕咏</p> <p class="ql-block">杨星丽是一位安静的写作者。因为安静,所以不愠不燥,细腻真挚;因为安静,所以内省节制,言为心声;也因为安静,所以不染浮尘,干净雅致。这是杨星丽的作品最初带给人的印象。当然,读她的作品,也需要一份安静下来的心境。</p><p class="ql-block">我一直认为诗如其人,每首作品的背面,其实都隐藏着它的创作者蛰伏的才华、隐秘的内心和可以意会的精神格调。我与杨星丽素不相识,当朋友把这一迭诗歌推介给我,我想其实他也是在向我引见一位诗歌朋友。</p><p class="ql-block">诗集《回归》分为三辑,第一辑蒲苇如丝,可以看成作者关于爱情的隐语,有内心情感的喷涌,心灵激荡的轨迹,可谓风吹蒲苇晃,丝丝动情声。第二辑闲情偶寄,有诗人对故土的回望,对生活的体悟,源远流长,细语抒偶得,落笔寄闲情。第三辑沧笙踏歌,为古体诗作小辑。</p><p class="ql-block">杨星丽的诗歌写作可以称之为“心灵写作”。心灵写作者大多远离诗歌是非,注重内心体验,抒写生活情操,纯粹而自然,意在用诗歌在生活与内心之间构建某种对话和平衡。</p><p class="ql-block">忠实于内心的真切感受,把为日常生活细屑所遮掩的隐秘内心世界打开,诗歌成为可以信任依赖的表达,杨星丽通过诗歌,向世人们展现了另一个真实的自己。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浩瀚的宇宙,日常为人所见到的一面,都只是展现在阳光之下很少的一部分,更多更深的东西,常被我们自己有意无意地隐藏起来。在杨星丽面前,诗歌的主要功能,就在于打开人内心的隐秘部分,采掘出其中的光和闪电。</p><p class="ql-block">正是诗歌的内向维度,打开了杨星丽的心灵门户,杨星丽的“回归”,首先就在于她的绽放。而唯有内心的自由绽放,才足以开放出美丽的诗歌花朵。所以说,从心灵的角度出发,聆听内心真切的呼唤,尊重生命个体的内心渴求,诗为心声,贯穿了杨星丽的诗歌创作的始终。</p><p class="ql-block">当然,任何评论的文字,应当一切从文本出发,忠于文本,让读者从文本中去领会作品的要义,从而展开言之有物的评述,这也是我一贯的主张和坚持。那么,让我们打开文本,去聆听诗人的心灵之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呼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亲,让我像呼唤一颗幸福草一样呼唤你</p><p class="ql-block">用诗经时代的重章叠句</p><p class="ql-block">用祖先们喜欢的长吟,或者短歌</p><p class="ql-block">用民谣里那让人心动的起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让我日日对你,夜夜念你</p><p class="ql-block">默默地,轻唤你刻在我生命之树上的名字</p><p class="ql-block">无论它经历怎样的璀璨或沧桑</p><p class="ql-block">我心是她永安的上下文语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让我在星空下,在天河的柔波里呼唤你</p><p class="ql-block">让我在乐府诗里单纯地重复我的呼告</p><p class="ql-block">让我在律诗的偶联中和你阴阳相生</p><p class="ql-block">让我在小千或大千世界,与你相知相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总是对着我的心,向你诉说,亲</p><p class="ql-block">她如明月可鉴,她作流华传信</p><p class="ql-block">我用我拈花一笑的深悟</p><p class="ql-block">跨越千里万里千年万年</p><p class="ql-block">呼唤你,倒映人间美好印象的灵性</p><p class="ql-block">与你互彰,与你一道,离苦得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她的“呼唤”是真诚的。喃喃自语,呼唤诉说,都来自心底,热情奔放。作者敞开自己的想象,不吝语言和方式,从“天河的柔波”到“小千或大千世界”,纵情“爱的呼唤”,期待所爱者“相知相偕”与“离苦得乐”。这可以看作是诗人对爱人的表白,也可以视为作者对爱情的一种想象,期待,一段心灵的独白。个体的爱,放大来看,也正是人类对爱情永恒的渴求和慕仰。她将这种感受突破时空,并以宗教情怀和归宿作为爱情的终极理想。</p> <p class="ql-block">修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夜我来到你燃灯的窗前</p><p class="ql-block">以一片题诗的红叶落在你肩头</p><p class="ql-block">悄悄,缓缓,轻盈地</p><p class="ql-block">在月光的辉耀里飞进你怀抱</p><p class="ql-block">也许化为暖流,温存你憔悴了的梦</p><p class="ql-block">愿意是一份心跳,和着你的悲喜,</p><p class="ql-block">一起潮起潮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诗人说,爱是一场修行</p><p class="ql-block">你便是我的经书,我的念珠</p><p class="ql-block">我苦海里的筏,我青灯中的灵光永现,</p><p class="ql-block">和我们那神秘而美丽的彼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夜,我紧紧依偎在你胸前</p><p class="ql-block">在泪光里亲吻你,诵读你,体悟你</p><p class="ql-block">得你的要义,品你的妙谛</p><p class="ql-block">爱你,爱你之爱我,爱苍生</p><p class="ql-block">用无数个生生世世解释这夜未央</p><p class="ql-block">并演绎和编织无穷个生生世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显然,爱是一场修行。美好的爱情容易让我们认清自己,应当让我们变得博大宽容。诗人在爱中“修行”,“得你的要义,品你的妙谛”,体味了爱的悲喜和美妙,但最后却归之于“爱你之爱我,爱苍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放你在天空、海洋或大千世界</p><p class="ql-block">放你轻灵地吐纳胸间块垒</p><p class="ql-block">我愿意慢慢将自己长大,以大地的广袤包容你梅柳迎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放你青丝日日勃发,</p><p class="ql-block">放你苦难一江秋水向东流</p><p class="ql-block">放你黑的夜消融,放你蜕去偃蹇长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放我们的誓言在萋萋芳草,年年繁荣</p><p class="ql-block">放我们的心在彼此的心上</p><p class="ql-block">放我的手在你的手,牵起梦,牵起岁月峥嵘</p><p class="ql-block">放你的乾健明朗在我身,朝朝闻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爱是一种交付和信任,即“放我们的心在彼此的心上”。把爱由占有变成欣赏,爱不再是一种执念,有时候爱是一种放手,一种放开和放下。爱不应成为彼此的束缚,放即新生,破除我执即回归。</p><p class="ql-block">诗集的第一辑,可以说是杨星丽爱的宣言。从《呼唤》,到《修行》,到《放》,我觉得其中这三首作品颇具意味,既表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也暗示了诗人的面对爱情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放在一起研读别具意味。在这几首作品里,情真则意切,情深则意浓。与其说是诗人对爱情的诉说、遐想、期待和拥抱,不如说是其对生命的礼赞,对爱情的思考,以及对自己心灵的尊重。</p><p class="ql-block">杨星丽把诗集第二小辑称为“闲情偶得”。相比第一辑的奔放热情,第二辑诗作取材更广泛,内容更贴近生活,也更趋理性和思考,其内在充满脉脉温情。</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茧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一天,夜晚会不会滑去,泥鳅一般</p><p class="ql-block">像诗经里那个捉迷藏的女子,让人急出许多追忆</p><p class="ql-block">留下我无处安放的秘密,风把它们吹遍天涯</p><p class="ql-block">那些绰绰的影子,把一个人的疼痛复制成集体的失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诗人们的愁心,闺怨的意象,和对宇宙沉潜的叩问</p><p class="ql-block">这些该怎么办</p><p class="ql-block">不,我不是诗人</p><p class="ql-block">我想要一张黑暗的茧壳</p><p class="ql-block">淹没我的叹息,虚幻时光</p><p class="ql-block">让梦的摇篮将空白和蝴蝶的质疑,编织成信仰的安魂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诗人“想要一张黑暗的茧壳”,想把自己包裹和隐藏。在个体和集体意识的觉醒与反思中,诗人企图把内心的冲突用夜色淹没,却欲盖弥彰。表现了现实生活中个体存在的巨大精神焦虑,也是人们共有的精神叩问所在。而结尾则做了一个大的提升,消解了庄子所谓自己和蝴蝶之间的弥缝,虚幻、虚无才是万物的本质,这是诗人退去茧壳获得佛道解脱的回归。</p><p class="ql-block">除了这类面向生存现实的价值拷问与人生感悟之作,在第二辑作品里,《并州》《乡村牧歌》等作品则透露出诗人对过往经历和故土的回望与追恋,充满感念之情;《汾酒意象》中对汾酒的畅想与回味的诗歌,放飞神思,佳句迭出,颇具豪迈之情;《东坑短章》则表现了对异域风土人情的喜爱和欣赏之情。</p><p class="ql-block">当然,不管是第一辑的“热情”还是第二辑的“温情”,杨星丽的诗歌创作,发源于心灵,有温度,不故作呻吟。她用诗歌隐喻现实,用诗歌消解苦难,用诗歌构建心灵归所,因而她的作品是有血有肉的,易为人所共鸣。</p><p class="ql-block">杨星丽作为大学老师,但其诗歌却不囿于象牙塔,作品的取材立意源于生活,源自内心,坦率真实。她的温和热,她的坚持“心灵写作”的姿态,自然也区别于所谓“学院派写作”,没有浸染学院派写作的“高深莫测”与“不知所云”,这也是难能可贵的。</p><p class="ql-block">心灵写作可以说是杨星丽诗歌创作的内核。而在艺术表达上,善于把古典的意象引入现代诗的语境,企图在传统和现实之间打开一条艺术的精神通道,是杨星丽诗歌呈现给我们的另一个鲜明特征。</p><p class="ql-block">不可否认,唐诗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峰,而杨星丽长期致力于对唐诗艺术形式及内容的梳理、研究和探索,著有诗歌理论专著《诗道旨格》。长期的古典诗歌艺术浸淫与体悟,必然让她的诗歌创作也惠受其益。</p> <p class="ql-block">孤独和流浪让诗人们顾影自怜,显得无奈和无助,但凭借诗歌的力量,他们将在人群中看清并完成自己,诗歌将赋予他们超越的力量。所以我认为,诗歌《救赎》可以视为杨星丽完成自我,并企图超越自己的开始,其实这也是俗世中的人们都面临的心灵的救赎。</p><p class="ql-block">当然,总体上,她的心灵诉说的广度和厚度还有大的提升空间,诗歌要写大情怀,要书写集体的乃至超越人类的更为深刻的主题。我觉得不管是热情的吟唱还是温情回顾,如果仅仅沉陷在个体生命体验中不能自拔,那么这样的诗歌还是狭隘的,充其量为读者提供一种不同的经验示范,还不足以称其为优秀。优秀的写作者在抒写个体情怀的同时,还承担了群体精神的指示。我相信,她接受过“惊天地、泣鬼神”的杜甫式大爱的古典诗学传统的滋养,也热爱李白式超越现实的仙道世界的气象,因此她必定能够用诗歌表达来承担当下人类精神困境和走向的使命。</p><p class="ql-block">至于诗集第三辑,是杨星丽创作的古体诗歌小集,也基本可见诗人的诗词素养与创作才情,我就不复赘言,且交由读者或方家另作评说。</p><p class="ql-block">星夜在大地上绽放,这些迷离的诗歌就是她呈现给世界的美丽。它们是零散的,点点滴滴,深深浅浅,或明或暗,就像那银河里的星云,它们尽可能的展示一个丰富心灵的光和热。杨星丽的诗歌,是她生命个体的领悟,是她精神流浪的印迹,也是她心灵回归的鸣响。</p><p class="ql-block">新诗写作是自由的,写得优秀:感人或者给人灵魂的启迪,却是不易的,杨星丽在努力朝这个方向行进。倘若她今后能在艺术构思、艺术表现、语言与内在情绪的关系、语言的张力上能再有丰富的尝试,她的星空将绽放得更加美丽而神秘。谨向杨星丽致以我的祝贺和祝福。我想,每一位与诗神携手同行的人,都将有幸得到它不离不弃的眷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26日于东莞益文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袁仕咏,湖南隆回人。原名袁士勇,笔名鹰啄天、夫今等,70后,现居东莞。2003年和诗友发起创办《繁星》诗报,有诗歌、散文和评论随笔等作品散见国内外众多刊物或选本,出版个人诗集《春天是冬天的一个转身》《来的人总该有所获》、评论随笔集《诗人和他的城堡》、与人合著《九人诗》等。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青工作协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妙句能惊静默心</span></p><p class="ql-block"> 一一杨述然旧体诗赏析</p><p class="ql-block"> 文/韦其东</p> <p class="ql-block">赏析一个人的诗文,当然要知人论世。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杨述然,原名杨星丽,祖籍山西汾阳。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诗歌理论专著《诗道旨格》(团结出版社)等,主讲的《唐宋绝句选读》系列视频课程,曾在天津有线电视台“孝乐神州”频道播出。其研究方向为古代文论、中西诗歌比较,近年来主攻唐宋诗论,因而她对古典诗词的赏评有自己的见地,在创作实践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探索。</p><p class="ql-block">述然既写新诗,又写旧体诗,新旧诗之间本身就是互文关系,语法语感的相互解释和渗透成为滋养其创作的沃土。这次她梳理了一辑旧体诗词,总共二十八首,题为“沧笙踏歌”,收入其诗集《回归》一书,即将出版,实乃可喜可贺。细读其诗词,我发现她的创作很有特色,非常重视炼字,对偶新颖,习惯倒置押韵,还偶尔用典,整体上意境开阔。在此,我先选几首“咏酒”诗和《无题》诗来谈谈我的看法。且看她的一首七律《醉题泸州老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醉题泸州老窖</p><p class="ql-block">远岫江沱水墨妆,滔天蜀黍熠霞光。</p><p class="ql-block">陈泥千载甘绵愧,一线清晶漾馥芳。</p><p class="ql-block">爵碗乾坤倾玉树,川流翰墨颂江阳。</p><p class="ql-block">微醺最是桃腮靥,简册闲翻斗锦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赏读这首七律,先请注意“醉题”二字,为什么用醉题?因为泸州老窖这种名酒,单看包装就有陶醉感,不一定是喝醉了才题,还因为尾联有“微醺”,可见写诗人自己确是少饮而有些醉意的。七律诗两句为一联,一共四联,起联又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结联或尾联,其中颔、颈二联要用对偶。这首七律首联“远岫江沱水墨妆,滔天蜀黍熠霞光”,从远处的山峦望去,长江流域和沱江流域大面积土地种的蜀黍闪熠着霞光!第一联就给人一种“新”的视觉感受:水墨画的色调霎时闯入千万顷火红的可与霞光争艳的高粱。颔联“陈泥千载甘绵愧,一线清晶漾馥芳”,“千载”对“一线”,“愧”对“漾”,“甘绵”对“馥芳”,形成交络对。另,“甘绵愧”是愧甘绵的倒装,意思是,千载陈泥香酒即使是五粮液在泸州老窖的甘绵浓郁前都自愧不如。颈联出句极言文人醉态,饮了泸州老窖如玉树倾倒,对句则说歌颂泸州的诗文名篇像长江水一样川流不息。结联写自己微醉的美态,粉靥如花,才思泉诵,敢与书上的锦绣文章斗个高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四首《无题》也是七绝,前二句“梦接云窗起淡烟,思深未得格书田”。梦接云窗,岚烟淡淡,深思却不得妙句,只好格致“书田”。第三句“荷香雨里黄莺啭”,有转意,最后一句“画意桌前白纸跹”于第三句又有转意。记得有句写《窗》的诗句“柳影菏香入梦来”,柳影荷香穿窗而入,述然的“梦”穿窗而出,感受到充满荷香的雨里黄莺在鸣唱,然而白纸翻飞,但她却谦虚地认为自己的诗总是写不好。</p> <p class="ql-block"> 《晨语》也是她写的一首情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晨语</p><p class="ql-block">鸟语惺忪晓露裁,芬芳黄碧入窗来。</p><p class="ql-block">隔屏闲叙玄英事,他日同衔翠羽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用“惺忪”形容鸟语,视觉转为听觉,用得有情趣,鸟语被晓露裁剪,跳跃感强,构思更见新意。“芬芳黄碧”,从上句的听觉转为视觉和嗅觉的结合。隔屏指情人间相隔两地,唯通过手机荧屏来交流,比如说说这冬日的景色。最后一句化自白居易名句“身卧翠羽帐,手持红玉杯”,充满希冀,将来相逢可一起赋诗饮酒。据作者回忆,此诗经过了好几个版本的修改,由“依屏对叙”到“隔屏长叙”到最后的“闲叙”,从“深黄浅碧”到“芬芳黄碧”的嗅觉与视觉交错,都体现了其炼字炼句炼意的功力。</p><p class="ql-block"> 而《赋怀》一诗,则是写与郎聚于春州,玩于春州,风光秀美,留下美好的回忆。但主题和情致更显广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赋怀</p><p class="ql-block">相见还相识,春州子月芳。</p><p class="ql-block">蜿蜒峰上岭,翻复翠来黄。</p><p class="ql-block">吉相龙麟隐,神心文曲昌。</p><p class="ql-block">随君居雅谷,效古访幽苍。</p><p class="ql-block">背户青山佑,临溪好势长。</p><p class="ql-block">涂诗非应和,有梦到漠阳。</p> <p class="ql-block">首句很有意思,相见觉得似曾相识,说明与春州的缘分很深,“春州子月芳”,用一个“芳”字写出春州温暖如春的仲冬之景。次联“蜿蜒峰上岭”写曲折的山路,对句用“翻复”二字写出山路上草木的几重色彩,颇显节奏感,也是对“芳”的具象化描写。次联“龙麟隐”“文曲昌”描写了永宁一带的吉祥风水,“背户”“临溪”写“君”家山居的好势。“居雅谷”“访幽苍”则为我们展现二人幽隐而高雅脱俗的情趣。最后一联反用“无梦到徽州”的典故,表达诗人一直以来对春州的喜爱,仿佛早已在梦中与之相会。</p> <p class="ql-block"> 《嗔月》一诗,构思精巧,内涵深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嗔月</p><p class="ql-block">清宵好托旧诗媒,丹野难邀碧蚁罍。</p><p class="ql-block">懒向花丛期卜讯,却嗔明月摄人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清宵给人空旷之感,很能引起人的思念之情,而古人今人吟咏良宵和明月的诗句很多,诗人也可随手拈来一些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情。“丹野难邀碧蚁罍”,意即郎在遥远的南方,无法与之同饮赏月,共度良宵,二句间形成较丰富的张力。古人有在花丛中数花占卜的习惯,刘禹锡《和乐天春词》之“行到中庭数花朵”讲的就是这个,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之“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构思更巧,说的是女子数插在鬓边的花朵来占卜夫君的归期。此处意义更进一层,诗人连花卜都懒得做,尽写思念之深,嗔怪明月摄人心魄,颇显娇嗔态。</p> <p class="ql-block">诗是心灵触动的音符,是内心情志的自然流露。古诗词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章句法,当下写作古诗词的人数以万计,但用现代汉语句法书写者为多,押新韵者居多,述然研究古诗词,同时又讲授古诗词,故能熟练地以接近古诗的章句法构拟全篇,并用平水韵,用古音,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与诗意的回归,实在难能可贵,值得鼓励和肯定。我们期待述然博士的诗集早日出版,感受全集的好诗妙词,也希望她在这条探索的路上走得更加纵深和从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韦其东,广东阳春人。1952年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楹联学会会员,岭南诗社理事,阳江诗联学会理事,阳春诗联学会常务副会长。韦其东,广东阳春人。1952年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楹联学会会员,岭南诗社理事,阳江诗联学会理事,阳春诗联学会常务副会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