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

柳上新

<h1><p> 通过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积极先行先试、创新突破,切实整合资源、汇聚力量,昆明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要清醒认识到,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种模式路径,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开了头,起了步,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在理论、政策、实践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需要持续深化的问题。例如,如何培育形成和有效发挥都市驱动的动力机制,如何精准推进城乡之间资源和需求的有效对接,乡村的传统和都市的现代二者之间如何达到有机结合……在推进城乡融合中逐步显现出来的一些重大问题,仍然缺乏现成有效的理论指导,仍然需要结合各地实际持续加大理论研究、制度创新。在乡村经营管理人才培育、村政服务体系建设、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仍然需要持续的政策指导和实践探索,等等。</p><div> 下一步,将围绕产业收益留村哺农、人才培育等八大机制,在加强基层村党组织建设、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培育新农人、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和村集体经济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实践,继续形成一批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实践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模式和路径积极推广。<br> <font color="#167efb" style=""> <b>(一)统筹推进“五美”融合发展</b></font>。以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为目标,协调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统筹协同“美丽城市、美丽县城、美丽乡镇、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建设,做到建设标准、资金项目、考核体系一体化设计推进,把城乡和乡村打造成为命运共同体。以规划引领和促进城乡之间人、地、钱、技四大要素双向流动,实现城乡一体规划布局、分步设计建设,切实解决规划建设上城乡脱节、重城轻乡问题。加快编制实施都市圈发展规划,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向县城、乡镇、重点村辐射转移,推动城乡开发建设方式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在城乡全域范围内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逐步将县城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心、将乡镇作为特色产业聚集中心、将美丽乡村作为城乡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起点,让现代化的乡村成为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城乡共享社会”。实施城乡全域整体景观风貌提升,以“点域结合”和“差异分类”为重点,因地制宜采取环境整合型、组团分散型、自然融合型等差异化、特色化建设方式,大力推进“城镇+村”、“园区+村”、“景区+村”、“生态+村”、“农业+村”等不同区域就地就近城镇化及逆城镇化模式,促进多中心、组团式发展。<br> <b style=""><font color="#167efb">(二)创新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font></b>。遵循城乡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增强城乡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互补性,积极探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路径。都市圈城市功能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为核心的新型经济形态,加快推进一般制造业等传统产业腾笼换鸟或转型升级,把产业链条向周边县城及乡村延伸。要把县域经济大发展作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结合点,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培育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多产业链联动发展新格局。要充分挖掘乡村功能价值,一村一策推动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养老养生、网红打卡、直播带货、乡村民宿、美丽经济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多业态打造、多主体参与、多机制联结、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增强供给结构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要引进、扶持和培育更多的“链主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千千万万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高素质农民、普通农户,打造利益联结紧密的全产业链产业融合共同体,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br> <b><font color="#167efb"> (三)促进人才进村就业创业</font></b>。都市驱动,关键是要进一步畅通市民阶层下乡进村渠道,让城市各类人才通过合适方式开发盘活乡村特色资源。要建立健全人才“上山下乡”激励机制。加大返乡入乡下乡创业创新扶持力度,出台配套性、系列化政策体系,从人员身份资格、财税政策扶持、创业用地保障、合作经营方式、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加强制度创新,优化创业环境,为乡村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措施,例如鼓励支持退休人员回村养老、建立乡村创业孵化基地、创建乡村创业学校、设立乡村创业风险基金、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等等,让各类人才下得去、留得住、能发展。要内培外引发展壮大乡村振兴“新四军”。制定出台培育发展具体政策,动员、引导和扶持一批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农二代”及高素质职业农民在乡村就业创业成为新农人,支持一批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及普通市民下乡进村“候鸟式”生活成为新村民,鼓励一批离开乡村的成功人士回报桑梓成为新乡贤,发展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经纪人、农创客等带头在乡村创办企业成为新农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活力。要进一步引导工商资本入乡发展。针对下乡进村人员整体偏少困局,推动涉农类市场主体在城乡间合理布局,例如研发、销售在城市,生产、加工在乡村,促进城乡人员双向流动。建立技术人才、科研人员下乡兼职和离岗创业等制度,探索专业人员在涉农企业技术入股、兼职兼薪、周末工程师、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等机制,汇聚八方英才共推乡村振兴。<br> <b><font color="#167efb">(四)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font></b>。当前,环境卫生是城乡差异的重要体现,也是较短时期能够改善提升的基础一环。要把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提升作为以城带乡、都市驱动的重要切入点、突破口,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务求实效。要千方百计拓宽投资渠道,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要坚持以“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要城乡统筹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更大力度推行城乡尤其是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完善城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快形成农村生活垃圾前端分类、中端收运、末端处置全链条闭环处置体系。要健全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常态化清洁机制和长效化管护机制,内修“气质”、外增“颜值”,让干净整洁成为每个村庄、每个村民的自觉行动,建设“地净、水清、村美、人和”的美丽乡村。<br> <b><font color="#167efb">(五)创新拓展“两山”转化新路径</font></b>。良好生态是云南也是昆明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靓丽的名片,也是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要深入学习领会的贯彻落实“两山”理念,聚焦创新拓展“两山”转化通道,不断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找准抓实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突破口。要健全完善生态资源调查监测机制,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摸清“生态家底”、建立“生态账本”,清晰界定并划清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边界,及时跟踪掌握生态产品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等信息,为生态资源及产品价值常态化核算提供保障。要建立健全生态资源价值核算评估机制,积极构建自然村、行政村等行政区域单元或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化。要加快实施一批生态资源及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积极建设生态产品交易中心,不断完善包山拾菌、生态认养、乡村生态旅游康养、盘活废弃矿山及工业遗址和古旧村落等存量资源、城乡结合开发农村闲置宅基地等创新实践,大力探索绿化增量、清水增量、碳排放权、森林覆盖率等责任指标或资源权益指标交易。要持续提高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打通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源及产品价值实现路径。<br> <b><font color="#167efb">(六)不断完善农民利益保障机制</font></b>。推进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突出农民主体地位,优先保障农民权益。要构建村庄村建村事村管新机制。践行“人民乡村人民建,人民乡村为人民”理念,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把尊重和听取农民群众意见贯彻到规划设计、项目选址、动工竣工、后期管护等乡村建设全过程。综合应用民情恳谈、村务协商、投工投劳、以工代赈、积分奖励等民主形式或激励手段,充分相信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来建设和管理村庄,财政支持、城市扶持主要体现引导帮扶,不能包办代替。要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当前,以“山水林田湖草”为核心的农村资源资产基本实现确权颁证、“还权于民”,必须巩固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成果,进一步活权治权、“赋能于民”,切实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让广大农户享受更多财产权利。大力发育农村产权市场,创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彰显农村产权价值,持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要完善合作机制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家庭农场、村建企业等村级经济组织运行机制,确保章程管用、成员互助、经营良好,健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政企银”、“补改股”等多种形式,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共建、共创、共享型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让广大农民合理分享产业增值收益。</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