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一)

柳上新

乡村振兴是广袤土地最深沉的梦想,是亿万农民最殷切的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昆明市兼具大城市、大农村特点,在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征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大城市的优势特色,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腿短板,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是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大课题。 <b><font color="#167efb">一、昆明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的内涵</font></b> 2019年8月,在中国农大专家团队的指导帮助下,昆明市在全国首创提出“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并迅速从理论研究转化为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形成了系列政策制度,积极开展实验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效。<br> (一)背景和意义<br>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国家和省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针对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各地要解决好落地问题,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要科学把握乡村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昆明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是探索具有昆明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路径的创新举措,是解决昆明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需要,是增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驱动力的内在要求,对于加快“四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br> (二)理念先行、理论支撑<br> 首先,与时俱进深化对乡村振兴的认识。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简单的顺序调整体现出国家对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和发展要求更加强烈和迫切。站在“两个大局”高度来看,乡村振兴是应对全球化大危机的压仓石、稳定器,是贯彻生态文明战略的发动机、变速箱,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增长极、驱动力,是关系全局的“国之大者”。因此,加强乡村振兴具体模式和路径的探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显得尤为重要。<br> 其次,始终坚持用先进理念引领乡村振兴。<b>一是树立和坚持城乡命运共同体理念</b>。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毒才能排除,只有通过这种融合,才能使现在城市中日益病弱的群众的粪便不致引起疾病,而是用来作为植物的肥料”。进一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切实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保护传承中国人乡土文化的根脉。<b>二是树立和坚持乡村功能价值实现理念</b>。从世界各国发展历程看,乡村功能价值总体遵循从“生产主义”到“后生产主义”再到“多功能乡村”的演化路径。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挖掘、提升和发挥乡村特有的功能价值。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乡村的重要性稀缺性不断提升,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功能和价值日益凸显,特别是粮食生产、生态屏障、文化传承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与无比丰厚的价值,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发挥和实现乡村这些功能价值,不能仅靠自发实现,更多要依靠外部力量,主要是城乡互动互促。<b>三是树立和坚持“两山”理念</b>。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的“两山理论”已成为普遍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就是生产力、生态本身就是价值。乡村最大最丰富的资源就是生态资源,乡村振兴的突破点是生态资源价值实现。通过乡村内部盘活、都市外部激活,推进生态“颜值”变为经济“产值”,让生态资源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必然成为乡村振兴切实可行的突破口。<br> 第三,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路径。乡村振兴重在实践,关键是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趟出符合各地实际的特色鲜明的推进模式和工作路径。从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角度看,乡村振兴至少有以下几种推进模式。一是城乡融合型。距离大城市50公里左右或行车1小时可到的村庄,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大力推进乡村建设,从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公共服务等方面全面向城市看齐甚至超越,逐步让村庄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都市驱动型。距离大城市100公里以内或行车2小时内可到的村庄,积极探索如何激活并充分发挥大城市都市圈的人才、技术、资金等集聚优势,通过市民下乡消费养老、能人回乡创业创新、企业兴乡投资三农、干部到乡帮扶引导等措施,推动乡村建设特色化发展。三是要素激活型。交通不够便利、距离大城市较远的村庄,重点推进人居环境建设和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激活政策、激活组织、激活土地、激活主体、激活市场,激发自身发展活力的同时,积极对接、引入城市富集力量盘活乡村资源。各种类型仅是相对划分,不能一概而论,核心是要通过城乡互动互促,推动乡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br> 第四,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践需要理论指导,理论需要实践印证。从理论层面看,不论是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城市群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还是两山理论、双循环等相关理论,关于城乡关系、城乡协调、生态资源价值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或精辟论述,对于研究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启迪、理论支持。从政策层面看,关于乡村振兴“四梁八柱”式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目前已基本建立健全,各种相关的配套政策仍在陆续制定出台,对于深入推进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引导。从实践层面看,乡村振兴的落实落地,还有诸多体制机制障碍没有完全破除,例如,到村资金项目的管理使用仍待优化、市民下乡的通道还未充分打开等等。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一方面要加大加快实践探索,另一方面仍需持续加大制度创新,不断细化完善具体推进路径的配套政策。<br> (三)政策设计与安排<br> 2020年初,昆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昆明市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建设工作方案》,采取重点实验、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方式,对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进行了设计和安排。<b>一是形成“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b>。即,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这一目标,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培育形成都市带动力、乡村内生力、城乡融合力三力协同动力机制,着力激活乡村发展人才、土地、资金、数据四大要素,畅通生产、消费、流通、供需、城乡五大循环,争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实验区和典型项目,不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b>二是明确“三村五美”建设目标</b>。选择一批实验村先行先试,创建人居环境样板村、 美丽乡村示范村、乡村振兴先行村,推进产业美、生态美、人文美、治理美、生活美,实现美丽城市、美丽县城、美丽乡镇、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各美其美,美美与共。<b>三是细化“八大机制”实验任务</b>。结合乡村建设实际,积极探索产业增值收益留村哺农、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乡村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村政服务体系和乡村善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处置盘活、新农人新乡贤新村民培育、到村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等八大机制,破解村庄建设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b>四是制定“一五十百千行动”计划</b>。选取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等6个不同类型村庄进行“1+5”创新实验,开展“十镇百村”特色建设,抓好1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00个美丽宜居特色村示范创建,实施“千村治理、全域提升”,推进乡村建设转型升级、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