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燎原》

刘陆

《星火燎原》是毛泽东题写书名,朱德作序,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红色经典,是“红宝石砌成的万里长城”,是我军历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记录最详细的纪传体史书,生动再现了壮怀激烈、惊天动地的革命故事,承载着我党我军的基因血脉,蕴含着伟大的革命精神。<div> 《星火燎原》,书名很简单,很好理解,那就是毛主席说过的那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萧华曾经说过:“《星火燎原》是革命烈士鲜血、革命群众鲜血构成的一部书。”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div><div>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代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有每一代的担当。红军精神要深入骨髓、流淌在血液里化为自觉的行动,我们才能脚踏实地去丈量属于自己的长征路,才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div><div><div><br></div></div> <div><br></div> <div> 今年是红军长征86周年,现将《星火燎原》收录的父亲写的文章贡献给大家,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6周年。</div> 文章以朴实的语言,真实的再现了当年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时,战士们的激动心情和真挚的阶级兄弟情意。 《织羊毛的故事》<div> -----刘强<div> ----记三个方面军的会师</div><div><br></div><div>“。。。。。。二、 四方面军真英勇,</div></div><div> 北上抗日下决心,胜利向前进;</div><div> 让我们手拉手向敌人冲锋;”</div><div>”。。。。。。三个方面军,西北大联合,</div><div> 让我们手拉手向敌人冲锋!。。。。。。“</div><div> 这响亮的歌声,激动着我们陕、甘、宁边区红一方面军的每一个同志。</div><div> 一九三六年的八月间,我们打下了盐池县后,部队进行休整,就听说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巳翻越雪山,走过草地,到陕、甘、宁边区来同我们会合的消息。他们突破了蒋匪军的重重包围,历尽了千辛万苦;。。。。。。这些象神话般的长征故事,在我们脑子里翻腾着。我们将要和兄弟部队会师了;将要在一个战场上并肩作战。。。。。这是一个多么兴奋人的消息。</div><div><br></div> “怎样欢迎、四方面军呢?”这几天同志们都在谈论着,我们七班也安静不下来, 在一个班务会上进行着热烈的讨论。<br>有的说:”胡宗南匪军不是跟着二、四方面 军后面追吗,等胡匪一来,我们就迎头的给他一棒,打个大胜战,来迎接我们的阶级兄弟。<br> “这当然哟,打个大胜仗,给二、四方面军接风”<br> “我们每个同志还得向十家老百姓宣传,宣传我们红军政策,。。。。。在执行群众纪律时当模范。”<br> “这些都要做,我说,二、四方面军的同志从南方来,一路路行军作战,到了北方就过冬天,。。。。。最好我们送些衣服、鞋袜。”<br> “一个陕北参军,他是我们班最小的同志,我们都叫他小王,我还没说完,们就一口接过去说:好是好,我也想过了, 就是,嗯。。。。就是我们自己都还没过冬的衣服呢!”<br> 我们副班长直憨憨的,扳着他脚上用羊皮缝制的一双鞋子说:”没啥,没啥,我们随便弄点羊皮、羊毛,缝缝缀缀的就过冬了“<br> ”羊毛,啊!我们打下盐池不是缴获了好多羊毛。”我听他说到羊毛,禁不住叫了起来。<br> 讨论到羊毛,大家都认为把这些毛织成毛袜、手套、毛衣送给我们的兄弟部队,作为见面礼那才好呢。<br> 全连都行动起来。、<br> 我们班也分到了七、八十斤羊毛,同志们围着它用手抓着,撕着,把绞结着的,卷曲的羊毛理松。毛里的灰尘飞了我们一身,呛的鼻孔痒痒的,一个个直打喷嚏,头发、眉毛和睫毛上都蒙上一层黄色的粉末,一个个简直成了孙猴子,同志们眨巴眼睛,互相看着]发笑。 大家觉得这办法不好,羊毛臭烘烘的薰得的人直想发呕,七八十斤羊毛象这样,不知要撕多久才撕得松,还要捻成线,织成。。。手续还多呢。要皮毛没嗅味,我们架起锅烧柴灰水代碱水,把羊毛放到锅里煮,煮了又洗,反复的弄了四、五遍,臭味没有了。<div> 等太阳把羊毛晒干后,我们鼻子上蒙上一块毛巾或布,有的拿柳条打着,有的拿着用柳树枝做成的弯子,象弹棉花那样,“当”、“当”的弹着,羊毛终于被我们弹松了。</div><div> 我们知道,这第一步工作,把羊毛撕松,只要出点力气就可以做好。但要把它捻成毛线,织成袜子、手套。。。那样的细活, 我们这些过去拿锄头,现在拿枪杆的手,能象婆婆妈妈搓麻捻线的手那样灵巧吗?能织的好吗?我这样想了多次,明摆着有困难。但因为这是给阶级兄弟的见面礼物啊!在冬天他们又多么需要这暖和的衣物。因此,大家还是商量着想着办法,一定要织好。</div><div> 在全连军人大会上,二排有一个瘦高瘦高的战士,他说过去在毛纺厂帮过工,他当场站起来,拿出了一根木棒槌说:“这是纺毛线用的纺槌,随即左手抓了一把松软的羊毛,右手捻出一个线头,栓在小木棍上,熟练地旋转着纺槌。真有意思,就象耍把戏一样,从他的左手里就滑出一根匀匀的白毛线。捻出的线,他又缠到纺槌的细小部分上。。。我们看得真起劲,手又不知不觉的跟着动起来了。</div><div> 开始捻线,手指头总是不听使唤,纺槌不是旋转得太快,就是旋转的太慢,线老是挣断。但同志们一次又一次把断了的线接起来又捻,十来天的功夫,我们班里的羊毛,都捻成了一团团洁白的毛线了。</div> 九月初,我们离开了盐池县,向甘肃新堡子开进,听说到那一带去同我们的阶级弟兄二、四方面军会师。“这可怎么办呢?我们的礼物还没准备好啊。打袜子我才学会了起头,什么”翻 三针“,”倒一针“,”收口“,”加底“,这些花样,连名字都还没听熟。还有好多同志,连头不会起呢。”不行!“毛线都弄好了,毛袜子也得打好。”同志们找了些碎瓦片在乱着打毛线的钎子,有的在磨铁钎子,大家在做着行军途中打毛线的准备。<div> 看吧,每个同志除了背枪外,还背着几十团毛线,口袋里装的胀鼓鼓的也是毛线。腰里还别着打毛线的针,就这样一边走一边打毛线。我的技术不到家,顾了走路,就顾不上挂线,或是滑了针。休息的时候,我们就交谈着打毛线的经验,松一针,紧一针的,我终于打好了第一双袜子,同志们看了都说 :“这那里是袜子,却象两叭小米袋,直通通的”。我试穿 了一下,不行,袜筒都缩到脚跟底下,我只好拆了重打,慢慢地我学会了“加底”“收口”,这些花样。</div> 携子回乡探亲 到达新堡子的时候,我巳打好了五双袜子,五双手套和一妹短裤。有的同志还打了毛衣,毛衣上面用驼毛绣着“欢迎阶级兄弟”等字样。<div> 十月的一天晚上,在打拉池城边,我们同二、四方面军胜利的会师了。我们象多年没见面的兄弟那样拉着手,谈着,笑着。在回师陕北的路上,他们穿戴有我们送的礼物,行军途上遇见遇见时,他们总是指着身上的袜子、手套说“我们的好兄弟呀,你们对我们关照得真周到呀。”而我们听着他们讲述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也总是这样说:“好兄弟呀,你们真了不起啊!”</div><div> 事情过去很久,每想起计分这次会师,“我的好兄弟呀”这句话好象还我耳边嗡嗡直响似的。</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