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二十四节气</b></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p> <p class="ql-block">1、立春是在每年公历的2月4日左右,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2、雨水是在每年公历的2月18日左右,雨水开始多起来了,是农作物最需要的雨水。</p> <p class="ql-block">3、惊蛰是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树木开始发芽,温度慢慢高起来。</p> <p class="ql-block">4、春分是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左右,此时气候是最舒服的,而且昼夜长短相等。</p> <p class="ql-block">5、清明是在每年公历的4月5日左右,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p> <p class="ql-block">6、谷雨是在每年公历的4月20日左右,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p> <p class="ql-block">7、立夏是在每年公历的5月5日左右,立夏预示着季节的转换,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p> <p class="ql-block">8、小满是在每年公历的5月21日左右,是农作物的果实开始趋向饱满。</p> <p class="ql-block">9、芒种是在每年公历的6月5日左右,小麦等作物开始成熟,收割在即,夏种开始。</p> <p class="ql-block">10、夏至是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左右,气温升高,农作物生长旺盛。</p> <p class="ql-block">11、小暑是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左右,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p> <p class="ql-block">12、大暑是在每年公历的7月23日左右,炎热开始,大暑才是最热时节。</p> <p class="ql-block">13、立秋是在每年公历的8月7日左右,立秋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p> <p class="ql-block">14、处暑是在每年公历的8月23日左右,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15、白露是在每年公历的9月7日左右,天气开始转凉,早晨能看来凝结而成的白露珠。</p> <p class="ql-block">16、秋分是在每年公历的9月23日左右,气候是最舒服的,而且昼夜长短相等。</p> <p class="ql-block">17、寒露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8日左右,露珠使气候变得凉了。</p> <p class="ql-block">18、霜降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左右,露珠开始凝结霜,变得更凉了。</p> <p class="ql-block">19、立冬是在每年公历的11月7日左右,这天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眠。</p> <p class="ql-block">20、小雪是在每年公历的11月22日左右,霜再冷就开始变成雪了。</p> <p class="ql-block">21、大雪是在每年公历的12月7日左右,进入雪花飘落时节。</p> <p class="ql-block">22、冬至是在每年公历的12月22日左右,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p> <p class="ql-block">23、小寒是在每年公历的1月5日左右,天气开始结冰,小寒还不是最冷。</p> <p class="ql-block">24、大寒是在每年公历的1月20日左右,天气更冷了,大寒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