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通”之通邮记忆

中国邮集作家-黄敏华

<p class="ql-block">&nbsp;两岸“三通”,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人为的因素变得如此复杂;一个起码的要求,却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色彩。祖国大陆早已敞开两岸“三通”的大门,以博大的胸襟、高瞻远瞩的目光,务实地推动着两岸“三通”的进程,</p><p class="ql-block">1987年10月15日台湾的一般民众自12月起可赴大陆探亲。“可以回去了!”终于可以回家了,这对于离家40多年的游子们来说自然难以用语言可以描述,心已经早早飞向大陆。</p><p class="ql-block">&nbsp;&nbsp; 在回归大陆探亲的人群中,肩负着一项艰巨的捎带任务。寻找心中家乡的思念,从迷迷糊糊的地址记忆中写好信封,没有邮资;没有邮戳;没有落地戳。这是当时手递封信件的一大特点。</p><p class="ql-block">在探亲的人群中一封一封手递封带回祖国,通过许许多多的热心人的多次咨询与有关部门的协助,许多断线的寻找老家的信息得到复活。</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这 就是两岸“三通”信件通邮的前奏。这件手递封就是当时从台湾高雄带回祖国大陆的信件之一。</p><p class="ql-block">台湾高雄一封手递封多次辗转到浙江诸暨牌头的信件,虽然地址简单、模糊,而且地名带有台湾的素材。在当时家乡的人们收到阔别多年来的信件,都非常珍惜的进行保存和保管。</p><p class="ql-block">虽然像这样的手递封信件,在当时非常多,但是能够保存和留存在集邮者手中就非常的少,所以是非常珍贵的。</p><p class="ql-block">手递封信件是两岸“三通”前的历史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