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经常听到专家学者告诫我们:生老病死是人世间的常态,要正确树立生死观,要坦然的面对。可是,每每遇到亲友的离世,谁又不是相肝肠寸断,难舍难分呢?</p><p class="ql-block"> 2016年10月初的洪湖文工团团友聚会,至今不到五年,已有七位团友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让我们十分悲切的感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p><p class="ql-block"> 勇哥戴着蛤蟆太阳镜、叼一只黄鹤楼的细烟,还是一脸的坏笑;胡老兄一手端茶杯、一手夹香烟,脸上露出慈祥的微笑;朱团长讲话、演唱底气十足、激情四射,哈哈大笑;“长子哥”朗诵、主持、唱歌依然光芒万丈,常常发出爽朗的笑声;团聚期间,易团长专程请忠英大姐和陈大哥小聚,陈大哥精神矍铄、红光满面。他告诉我们,不出面参与团聚活动,是让你们这些老同事一心一意、毫无顾忌、开开心心的叙旧。如此低调,令人敬佩,他那友善、亲切的笑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老友相聚武汉黄鹤楼 前排左5为张勇</p> <p> 剧团领导与部分团友合影</p> 相聚在山东曲阜,前中为朱金泉团长 风华正茂的赵振林老师 朱团长、赵振林合影 <p> 胡天元老师幸福的一家人</p> 陈大哥精神矍铄 几位大哥、大嫂的笑容定格在我的脑海里。<div> 我常常站在自家的凉台上,看天边的云朵、看远处的群山、看街道上匆匆行走的人群⋯⋯,到了明天、后天,太阳还是会照常升起,微风依然拂面吹来,景色依旧。只是在我的心里,在这个世界上,我的老战友逐步变少了。<br> 老朋友:我想再和您聚聚,再想“损一损”您,再想和您开开玩笑⋯⋯,可就是找不到您了!</div><div> 洪湖文工团建团至今整整五十年、半个世纪。昔日俊俏的小姑娘、英俊小伙子,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物是人非。让我们永远铭记那些离我们而去的老战友,因为我们毕竟曾是一家人。<br> 花季少女:清晨、沙口镇河边曼妙的歌声,成为她的绝唱,成为团友久久的心痛。她的名字叫万新华。<br></div> 七十年代《秦香莲》剧照,左一为万新华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英俊少年:排水闸旁的洪湖,碧波荡漾,那涓涓的流水声,四十多年来,每天都在诉说着一个凄凉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叫杨小杰。</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六年欢送刘立松支边,杨小杰参与合影</p> <p class="ql-block"> 千金小姐:陈家有女初长成, 犹抱琵琶半遮面。自幼受到艺术熏陶,耳濡目染,刻苦训练,能唱会弹、能跳善演,才华横溢,漂亮可爱,她的名字叫陈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右1为陈英</p> <p class="ql-block"> 练功王子:自幼酷爱音乐,吹奏竹笛,为花鼓戏伴奏演奏京胡。文工团建团初期,刻苦练习基本功。“不是要我练,而是我要练”成为当时一句名言。他的名字叫李克勤。</p> <p class="ql-block"> 文武双全:他是洪湖京剧的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艺术精湛,为人友善,德艺双馨!他的名字叫卞华民。</p><p class="ql-block"> 最佳马童:翻筋斗、有绝活。饰演的马童令人赞不绝口。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你不该抛丢一切,去投奔一个所谓的极乐世界。他的名字叫魏啓贵。</p><p class="ql-block"> 边鼓声声:文唱武打,一板一眼,精准无误。缷车、装台,一马当先,他的名字叫周少川。</p> <p class="ql-block"> 左起2为周少川</p><p class="ql-block"> 铁骨铮铮:他秀出的腹肌、胸肌令你惊叹,吹长号、懂电工、研发出字幕幻灯双向功能。他的名字叫张洪。<br> 烹饪专家:煎小鱼、煮鸡块、小妙肉,美味佳肴,服务剧团许多年,他的名字叫马高发。<br> 歌声绕梁:歌剧、花鼓戏的主要演员,嗓音高亢、甜美,她的名字叫胡先玉。<br></p> 胡先玉老师剧照<div> 当家花旦:形象好、气质佳,文唱武打,功底扎实。塑造柯湘的形象今人难以忘怀。她的名字叫柳军。<br></div> 七十年代湖北日报发表剧团太马湖演出新闻,前左为柳军老师<div> 小马识途:本份老实,小锣声声奏出美妙的韵律。他的名字叫马增新。</div> 一代宗师:几代的京剧人全是他的学生,桃李满园,弟子感恩戴德。他的名字叫赵鵬溪。 赵鹏溪和赵鸿声老师演出照<div> 架子花脸:惊艳全场的舞台形象和戏曲表演,他的名字叫毛海泉。<br></div> 毛海泉老师主演《猪八戒招亲》<div> 麒派老生:艺术上是大家,生活中是赢家。他的名字叫乐胜然。<br></div> 洪湖荷花节演出《玉堂春》,左一为乐胜然老师 <p class="ql-block"> 摔打花脸:生活坎坷,不向命运低头,烟不离手、酒不离口。他的名字叫张南山。</p><p class="ql-block"> 著名票友:胡琴拉得有水平,生活过得有章法。他的名字叫汤舒植。</p><p class="ql-block"> 丑行名家:在那个贫困落后的年代,他穿的是呢子外套,抽的是永光牌香烟,追求富足的生活。他的名字叫魏汉钦。</p><p class="ql-block"> 老牌司鼓:一生两个爱好,打鼓和喝酒,过足了戏瘾和酒瘾。他的名字叫陈忠和。</p><p class="ql-block"> 当家小生:团友不会忘记他曾经的辉煌:爱情甜蜜、家庭幸福、事业有成。他的名字叫朱鸿斌。</p><p class="ql-block"> 当家老旦:科班出生,唱段嘹亮动听,表演出神入化。她的名 字叫彭鸿玲。</p><p class="ql-block"> 女扮男装:科班出生,手眼身法步、令人叹为观止。她的名字叫赵鸿声。</p><p class="ql-block"> 大家风范:曾是京剧团的老大,威风凛凛。玩牌时别人赌两根烟,他开口就是两…两⋯两条,吓得三位牌友缴械投降。他的名字叫曹子宽。</p><p class="ql-block"> 梨园世家:为传承戏曲艺术,付出毕生精力,走南闯北,年轻时在舞台上打拼,年老后管理服装,收到大家的尊重。她的名字叫张丽珍。</p><p class="ql-block"> 炊事班长:主厨,烧得一手色、香、味俱全的家乡菜。为人忠厚老实,工作勤勤恳恳。后勤保障立头功,服务剧团几十年。文革中,剧团两派动武,他举起自制的“要文斗不要武斗”的牌子,成功制止了流血事件。在天门岳口演出,因停电,他摸黑上厕所,将尿撒到了郑济之身上,惹得大家捧腹大笑。文工团成立之初的那段时间,他每天只做馒头稀饭,见大家有意见,他解释道:你们每天只演《沙家浜》和《水乡民兵》,不上新戏,我就不换品种。他的名字叫曹德玉。</p><p class="ql-block"> 南下干部:最早在京剧团后期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任队长,革委会主任,后与文化馆一队合并成立文工团,他任首任团长,为人诚实豁达,后调任电影公司经理、博物馆馆长。他的名字叫朱德雄。</p><p class="ql-block"> 军人本色:部队的锤炼,使之思想过硬、本领超群,身体健硕。从冷炼厂调到剧团食堂工作,后在文艺餐馆主厨多年。他的名字叫刘忠权。</p><p class="ql-block"> 内行当家:文工团第二任团长(兼文化局副局长),精通业务,为人厚道。后调卫生局任副局长。他的名字叫邓楚鸿。</p><p class="ql-block"> 高级技工: 那个特殊年代,因历史原因,他的主要工作是打扫卫生和养猪。他曾是解放前某名牌大学医学专业的毕业生,精通力学、电学,属于高级知识分子,曾为剧团管过灯光,舞台特效的设计、制作、操作、非他莫属,没有第二人。他的名字叫郑济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生好似一场戏,一个从开演到谢幕的过程;人生好似一段旅程,一个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人生就像一场宴会,从相邀相聚到酒尽人散的过程。虽然我们都会到达那个终点,但既然我们还在路上,就该珍惜昔日的友情,相互祝福!</p><p class="ql-block"> 三十五位可敬的前辈、老师、兄弟姐妹:送上我心头的思念,我们没有忘记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诚谢刘健老师提供有关信息</p><p class="ql-block"> 2021年8月30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