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陕西(一):一座延安城,半部革命史

田园牧歌

提起延安,就不由想起贺敬之的诗《回延安》:“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div><div>  延安是座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小城,三面被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环抱,城区像一条蜿蜒的长蛇,沿着延河、南川河两岸伸展,最长约二十公里,最窄处约二百余米,是中国最狭窄的城市。</div><div> 就是这样一座陕北小城,80多年前,成了千万有志之士、热血青年向往的地方;80年后,这里依然是人们一生中必去的朝圣之地。</div><div> 2021年6月下旬,我与老家40余名支部党员一起来到了延安,这也是我时隔9年后再一次来到这里。 </div></div> 延安古称肤施、延州,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商朝时,这里属方国鬼方之域,商帝武丁曾发动大规模的讨伐鬼方的战争。史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div> 春秋时,这里是白狄部族居住地,晋国公子重耳曾流亡这里12年。战国时,这里先属魏国,后归秦国。汉武帝时曾对这里大量移民和屯戍。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吴起、蒙恬、范仲淹、沈括等古代名将曾在此大展文韬武略,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悲壮史剧。<div>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又在此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刘志丹、谢子长创立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长途征战后的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这十三年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在此运筹帷幄,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可以说,这里是中国革命由弱变强的转折宝地。<br></div></div> <div>  台湾的一些学者,甚至蒋介石的高级将领以及他们的后代,直到现在还一头雾水,不知道从抗战结束到1949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怎么国民党好好的一个政权说没有就没有了?怎么坍塌地那么快?</div><div> 其实答案很简单,到延安的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和纪念馆走一走、看一看,就不愁找不到答案。</div><div>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放弃临时中央所在地瑞金,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之路,艰辛超乎想象,上有飞机轰炸、下有重兵围堵。中央红军出发时8万多人,到达陕北时,各路红军加起来才剩下3万余人。</div><div> 是什么支撑着红军前仆后继往前走?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使这点星星之火,燎原了陕北,燎原了中国大地。红军在这里不仅粉碎了蒋介石一堵二困三消灭的企图,而且迅速发展壮大,彻底改变了战争形势。</div><div> </div> 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记者斯诺耳闻了许多关于“红色中国”的说法,可始终不明白:共产党既然是“南京政府”所说的“流寇”,为什么还有成千上万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参加红军呢?他迫切希望探明真相。<div>  1936年6月,斯诺在董健吾护送下,穿越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一路辗转来到了延安。一到这里,他就感受到了蓬勃朝气。他看到刚刚完成长征而又衣衫褴褛的共产党人,虽在贫瘠的山区里,却志存高远,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div><div> 他还看到,“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里,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和辣椒土豆丝;周恩来睡在土炕上;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敌人的降落伞做的;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线绳系着断了一只腿的眼镜……红军大学学员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作课堂笔记本使用……“,这与国民党官兵截然不同。他断定这样的人是不可战胜的。</div><div> 他还穿上红军的军装,骑着马随西征军前往陇东和宁夏。所到之处,目睹了红军和苏区民众生活俭朴,却人人待遇平等,没有乞丐,也没有腐败现象,他认为这里是最自由、最充满活力的地方。4个月后,当他就要离开陕北时,已感到恋恋不舍,觉得自己已成为“赤匪”的一员了。</div> 1937年,配有大量现场照片的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在美国、英国一出版,立马震动了世界。斯诺在这本书里毫不隐讳地预言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和中国的未来。<br> 斯诺在这本书里写到:“我所见到的,我所听到的,都在告诉我,这是一支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队伍。他们的存在,是世界的一个奇迹,他们的精神,是世界文明的一份财富。” 。<div>  通过这本书,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真实面貌:这是一个深得民心、充满活力、前景无限的政党。</div><div> 同时,《红星照耀中国》的中国译本《西行漫记》也在沦陷区和国统区被成千上万的爱国人士和热血青年广泛传抄和翻印。他们许多人通过此书知道了共产党是抗日救国的党,红军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队伍。</div> 是否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决定着一个政党的前途和命运。<div>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到了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共产党放下仇恨,摒弃前嫌,提出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而国民党却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前方连战连败,后方灯红酒绿,贪腐盛行,搞得民怨沸腾。<div>  共产党一面高举团结抗战的大旗,一面领导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连续取得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等对日作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民众抗日救国的信心,使各阶层人士看到了拯救民族危亡的希望。</div><div> “到延安去!”成了当时一个响彻云天的口号,激励着广大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投笔从戎,从四面八方、天南海北奔赴延安。“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这是许多人艰难跋涉奔赴延安时的心路历程。 </div></div> 当时的延安, 可谓“各路英豪汇聚”,延安也成了全国抗日的中心。来延安的不仅有作家、艺术家、摄影家等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还有正在国民政府和军队任职的有理想有抱负的进步人士。<div> 据史料记载,抗战后到延安的人士中,仅知识分子就有4万余人。这些有志青年,大都家境殷实,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有些甚至是“大家闺秀”和“豪门公子”。还有一部分人是不远万里归国抗日的爱国华侨青年。<br>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延安?党的领袖毛泽东的回答很简单直接: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是延安让人舍生忘死奔赴的原因。</div> 蒋介石也来过延安,但却是他最不愿看到和一生中最后悔的事,因为在这里他预感到了国民党政权崩溃的征兆。<div> 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邓宝珊等部共二十多万军队,从南、西、北三面,向延安大举进攻。敌强我弱,审时度势后,毛主席决定暂时撤离延安。<br>  胡宗南的部队占领了延安后,蒋介石非常高兴,随即决定秘访延安。1947年8月7日,蒋介石乘坐“美龄号”专机飞临延安。第二天一早,蒋介石和宋美龄在随行簇拥下来到了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地。</div><div> 在枣园他看到了老对手毛泽东的“家”:窑洞和老百姓的一样破旧不堪,墙面剥落,靠窗的桌子面坑洼不平,简陋的床是榆木钉的。他感到震惊,也无法想象,毛泽东何以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又是怎么在这样的桌子上把文章写得既尖锐犀利而又文采飞扬?他提出了许多问题,随行答不上来。</div><div> 在院子里蒋介石看到一个纺车。属下告诉他,由于这里长年物资匮乏,毛泽东也亲自纺纱。蒋介石俯下身,信手摇了摇纺车,吱呀一声,线断了。他一愣,摇了摇头,一语不发。<br></div> 在延安抗大,蒋介石看到的是一排简陋的窑洞教室,没有像样的教具,黑板是用木炭灰涂黑的,学员是坐在小凳子上露天听课的。他用手在黑板上轻轻一按,手指就留下了一个黑印。他问随从:“若论条件,我黄埔军校和中央军校不知道比这里强多少倍,可是会打仗的人反倒越来越少,你们说说这是怎么回事?”随从面面相觑,都无法回答。<br> 在一座山坡上,蒋介石看见大片土地被开垦出来。有人告诉他,359旅旅长王震带兵开荒,连毛泽东、周恩来也经常参加劳动,朱德、彭德怀也经常下田干活,延安自产的粮食蔬菜基本上可以满足需要。他听后沉默良久,表情凝重。<br> 离开枣园后,蒋介石直接回了边区外交宾馆,审定完胡宗南送来的作战计划,当天就离开了这个让他心绪不宁的地方。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延安。<br>  蒋介石回到南京十几日后,就有消息传来:国军整编第36师两个整编旅共六千多人被歼、旅长被俘,整编第28旅伤亡三千多人。一个多月后,整编第76师师部和一个旅被歼,师长、参谋长和旅长全当了俘虏。第二年4月,解放军收复了延安。在全国战场,国民党军也开始节节败退。 <p class="ql-block">  一个政党、一支军队的胜负,最关键的是为谁而战的问题。当时的中国,占80%以上是穷苦百姓,为穷苦百姓打天下是共产党的初衷。</p><p class="ql-block"> 人民军队在解放战争中,共产党为老百姓做的最具体的一件事,就是解决了千百年来各朝各代无法解决的土地问题,这使穷苦百姓从心里感激、信任共产党,愿意跟共产党走。</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不需要后勤部,后勤部就是老百姓;没有野战医院,野战医院就在大娘的炕头上。</p><p class="ql-block"> 1948年,西北野战军解放陕西佳县,老百姓倾其所有、全力支援。第一天献出了口粮,第二天把全部青苗割了,第三天把羊和驴杀了送到了部队上。老百姓甘愿勒紧裤腰带,吃观音土过日子。佳县县志记载:此役之后全县三年听不见驴叫声。</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军民团结、军民一心谁能战胜?感动得毛泽东为佳县干部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边。”至理名言啊!</p> 有一首歌《天下乡亲》,是老百姓与共产党鱼水情的真实写照:“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br> 淮海战役时,被围住的国民党集团军那边,到了晚上常常是一片漆黑,什么灯光也没有。而包围圈外围方圆百里全是火把,那是周边江苏、河南、山东等省590余万老百姓推着小车、担着担子,连夜支前的壮观场景。<br> 有一个故事:一位老人参加支前大军,推着装有两发炮弹的小车,从山东推到淮海战场,推了三四百里,半路上天一下雨,他怕炮弹受潮打不响,就把衣服脱下来盖在炮弹上。运到淮海战场后,组织上给他发钱,让他赶紧回家,但他并不急着回去,一定要在旁边看着炮弹打出去了才放心。<div>  像这样感人的事例还有很多。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支军队可以享受如此强大的后勤支援。<br></div> <p class="ql-block">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国民党统治末期,国民党彻底失去民心,被老百姓抛弃了。解放战争中,大批国民党军队起义或投诚,解放军越打越多,国民党军越打越少。在渡江战役中,解放军里70%都是解放战士。</p><p class="ql-block"> 据统计:抗日战争结束时,人民军队靠着小米加步枪从3万多人发展到120多万人;渡江战役时,发展到了400多万人。而美式装备下的国民党军队则由抗战结束时的近500万人,到渡江战役时只有200多万人,退守台湾时只剩下60万人。 </p><p class="ql-block"> 实践一次次证明,决定历史走向的不是什么先进武器装备,是人心向背,这也是历史铁律。 正如毛主席的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从历史的泥泞中走来,借着延安窑洞的灯光走来,走到了繁荣富强的新时代。但我们不能忘了江山是怎么来的,不能忘了初心和使命,弄丢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培育的延安精神,因为这是我们永不过时的珍贵财富。</p> 摄影:田园牧歌、璟慧、武全夺、王丽<div> 文字:田园牧歌<br><div> 时间地点:2021年6月于陕西延安</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