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心底的余震》</h3> <h3> 《心底的余震》<br><br> 1976年7月28凌晨,驻扎在河北省望都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1037部队(原第38军114师高射炮兵团)的营区,在一阵剧烈的晃动下,惊醒了全体官兵。 <br> 当时我是汽车连一排二班的驾驶员,虽然我是74年底入伍,但在汽车连里还属于是一名新兵,随着床铺的震动和“地震啦!”的呼喊,伴着紧急集合的口哨声,我一跃而起,朦胧之中错把窗户当成门跑错了方向,右脚面被摆在窗前的桌子腿儿蹭掉了一大块皮,我们班还有个战友从窗户跳出去,落地时踩中了一块儿玻璃茬子,后脚跟被削掉一块肉……</h3> <h3> 上午,部队启封车辆,紧急开赴灾区,我因受伤被确定为留守人员。在我坚决的要求下,连长,指导员终于同意,把我编配到与五班长同一辆车开赴灾区。<br><br> </h3> <h3> 五班长的内眼角因受过外伤,不时地流泪,视力不好。所以把我安排在他的车上,由我驾驶车辆。由于地震造成了京津唐最主要的交通枢纽宁河大桥被震断,舟桥团紧急出动架桥。</h3> <h3>(驾车通过舟桥,有点儿余震中的感觉,晕晕的。)</h3> <h3> 300多公里的路程冒着余震走走停停,不时有被余震甩到路边沟里的车辆抛锚。大震之后又逢骤雨,天气酷热,日夜兼程。连续驾驶十几个小时后,我的屁股疼得像被撕裂一样。当天的晚餐是用路边长满绿苔的死水煮的面疙瘩汤。<br> <br><br> </h3> <h3>(地震给公路交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车辆行驶的很缓慢。)</h3> <h3> 部队抵达唐山市区时,我看见了一位头上缠着绷带、左臂打着夹板、腿上有伤、满身泥土的交警,仍在一瘸一拐的指挥车辆、疏导交通,内心十分感动。正像小说《围城》一样,城里的人向外走,城外的人在向里进,到处是面无表情的人们。但十分奇怪的是没有哭声,只有噼噼啪啪的枪声伴随着我们前进。空气中开始弥漫着腐尸的味道……<br> <br><br> </h3> <h3>(郊区的农民自发和有组织的赶赴市区,支援抗震救灾。)</h3> <h3> 于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我们到达了指定的集结地,也是这次地震的震中心丰南县。在丰南县副食品公司的废墟里,早已有先头部队搭设了帐篷,周围到处是瓦砾、污水,竟然还有一匹死马……指导员向全连宣布了执行战场纪律,随即清点登记了每个人携带的现金、粮票、钢笔、手表等个人物品,并郑重要求不可以照相,不允许私自宣传灾区的情况,犯自由主义等等。<br><br> </h3> <h3> 在唐山抗震救灾的40多天里,全体同志夜以继日的抢救运送伤员和救灾物资。也就是把丰南县周边各“工委”的伤员运到机场送上飞机转运到全国各地,再把机场里全国各地的救灾物资运送到指定区域。没有按部就班,没有黑夜白昼。无论是烈日爆晒还是大雨滂沱,灾民就是亲人,灾情就是命令。出车,出车!<br><br> </h3> <h3> 太累了,太睏了。趁夜里在机场装卸救灾物资的空闲,躺在一垛垛装尸体用的白色塑料袋子上,伸个懒腰,太舒服了。无意间用手在塑料袋上写了几个字,竟能发出一道道的磷光,不禁联想起小时候的晚上,我在山村坟圈子里看见过的“鬼火”,飘飘悠悠的时远时近。眼下,仰望着夜空的繁星,哪怕只有一分钟,也能昏入梦乡……</h3> <h3> 在救灾部队开进的同时,党和政府对抗震救灾工作也迅速的全面部署展开。特别是基干民兵担负起维护社会治安和重要单位部门的保护工作,据说是各县之间的基干民兵互相对调执行任务,舍小家保大家。入城时听到的枪声,也正是民兵们对天鸣放的,起到了对不法分子的威慑。<br><br> <br></h3> <h3>(维护社会治安的稳定,确保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h3> <h3>我也曾见过把抓到的小偷临时绑在电线杆子上的情景,房屋全都倒塌了,全面搭建抗震棚及帐篷。吃水是当务之急,空军直升机开始投放冰块儿及食品。我们也要用水罐车从丰南到唐山市中心的游泳池里取水饮用。每天往返在城市残垣断壁的废墟里,犹如经厉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br><br> </h3> <h3> (空军在向灾区空投救灾物资)</h3> <h3> 二十几万具受难群众的遗体,由全副装备的防化兵戴着“象鼻子”面具,清运到指定地点掩埋处理。偶尔见到跟在运尸车后面奔跑着,寻找亲人的男孩儿、女孩儿,不由心酸地流出眼泪。沿途仍能见到来不及处理的尸体,一次因堵车,看见一个小男孩儿的遗体腐败得像被气儿吹起来一样,已经变成了黑褐色,由于没有外伤,所以才能鼓了起来。令人不忍直视!<br><br> </h3> <h3>(负责清运遗体的战士携带了防化兵面具。)</h3> <h3>(路边仍有没来得及清运的受难者遗体,均已高度腐败。)</h3> <h3>我们会经常开车路过唐山市的冷冻厂,成吨的猪肉在倒塌厂房周围被太阳爆晒,可想而知,空气中完全是一种缺氧状态。即使戴着专业的防毒面罩(戴上后很像猪八戒的面具),也要深吸一口气憋住了冲过去。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不能忘记这种炼狱般气息的痕迹。<br> <br><br> </h3> <h3>(这就是我们汽车兵佩戴的防毒面具,此前用酒精棉堵鼻子戴口罩,不管用。)</h3> <h3> 华国锋总理,陈永贵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到唐山抗震救灾一线慰问,灾区和全国的军民倍受鼓舞。英雄的唐山人民坚强的忍着悲痛,顽强的站起来了。谱写了人间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诗篇,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br><br> </h3> <h3>(华国锋总理亲切的慰问救灾一线的军民。)</h3> <h3>(陈永贵副总理是第一位赶赴灾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是在我们团的帐篷里吃的午饭。)</h3> <h3> 直至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我们团集合在丰南副食品公司的广场上,由团首长传达了这一悲痛的消息。部队进入一级战备,奉命撤回驻地。当地的群众闻讯赶来,不时有三五成群的跪地相送。离别的场面感人至深!<br><br> </h3> <h3>(当年这张手绘的《行军路线图》,我保留至今,已经45年。)</h3> <h3> 那一年我17岁,那一年我亲眼目睹了震后的唐山,亲身经历、参与了唐山救灾的全过程,并荣立三等功,我是全连唯一被记功的新兵。往事历历在目,往事不堪回首。至今我也没去电影院看过《唐山大地震》,不是挤不出时间,而是不想触摸这块伤疤。 </h3> <h3>当年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够尽一名革命战士的一切力量投入救灾,火线入党。遗憾的是不满18岁,能够立功受奖这也是全体战友集体的荣誉。<br> 在这枚沉甸甸的的军功章里,又承载了多少唐山人民群众的生离死别和军民共同抗震救灾的动人故事呢?</h3> <h3> 尘封已久的画面,是挥之不去的惨烈;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埋藏在心底的余震… <br> 值此唐山大地震四十五周年之“祭”,衷心祝愿唐山人民幸福安康! <br><br> 刘波 2021.8.27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