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家乡 美丽乡村(一)

神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神鹰作品】</h3> 摄影:滦州神鹰<div>后期:滦州神鹰</div> 千年古镇—镇子镇 榛子镇 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西北部,是京东“开、稻、倴、榛”四大古镇之一,东、南、西与唐山市古冶区、开平区、丰润区接壤,北、东北部和杨柳庄镇、王店子镇相连,镇政府驻地第一镇村。全镇总面积95.88平方公里,共辖6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56781人,有耕地70687亩。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b>第一镇</b> 镇本街,解放后称第一镇至今。<br><b>永信庄</b> 村西有一季节性水坑,自西向东呈半个“凸”字形,似旧时乌沙帽,故坑名沙帽坑,该村俗称“沙帽坑沿儿”,后称永信庄至今。至于为什么叫永信庄待考。<br><b>东平庄 </b> 村主街南北走向,俗称“横街子”。村址位于镇东且地势平坦,村西有龙王庙保其平安,故称东平庄至今。<br><b>前铁</b>明朝移民时,几名铁匠在此立庄,故取名铁匠庄。旧时,村西的朱家坟正冲着村,为图吉利在村西建一砖石结构的大影壁,故该村俗称“大影壁儿”。解放前后也称其南铁匠庄。1958年9月规范为前铁至今。<br><b>北铁</b> 在前铁立庄后,又有铁匠立庄,也称铁匠庄,为与前铁区别,按古代方位南为前、北为后,即取名后铁匠庄或北铁匠庄。1958年9月规范为北铁至今。<br><b>朱官营</b> 立庄时临近响水桥,后大御路从村边通过。村址曾建过兵营,头领姓朱即称朱官营。因村址位于镇街北俗称后营。村中曾有一眼与邻村共用的甜水井,故该村也称“甜水井儿”。 1958年9月规范为朱官营至今。<br><b>安乐庄</b> 现村址曾是镇有钱人的打谷场,几户穷人看场,后来立庄,旧称“城南儿”。解放后从“安居乐业”意取名安乐庄。1958年9月规范为安乐庄至今。<br><b>城后庄</b> 立庄于镇街北,按古代方位南为前、北为后,即称城后庄。日本和国民党反动派据点时,在镇周围挖了护城大沟,故解放前称其为沟北庄,解放后也称城后庄。1958年9月规范为城后庄至今。<br><b>杨家庄</b> 移民建村时杨姓人居多,即称杨庄子。1982年3月滦县政府按县内不许有重复村名,通知更名为杨家庄。但至今群众还习惯称杨庄子。<br><b>后甸子</b> 移民建村时,现村址周围长满牧草,而大片草场地称为“甸子”。 <b>大岗上、小岗上</b> 明崇祯末期(1640—1644年)建村,因村前有大土岗子,建村规模大的称大岗上,略小的称小岗上。1959年修建陡河水库时迁至现址。 <b>晒甲岭</b> 相传唐贞观年间。唐代宗李世民征东是在此地遇雨 ,天晴后在山岭上晾晒铠甲,故取村名为晒甲岭。 <b>南平庄 </b> 明代建村,因村址处在南平北高地势,故取名南平庄。抗日战争时曾化名“何村”。 <b>狼窝铺</b> 据《滦县志》记载,该村在明永乐二年属于滦州西卫社。传说这里以前为狼窝,建村时得名狼窝铺。 <b>吴庄子</b>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提)建庄,当时有五个姓氏取名五庄子,后吴姓扩大,改村名为吴家庄,现称吴庄子。抗日战争时曾化名“光村”。 <b>椅子山</b>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建村,因村北靠山,山像椅子,故得名椅子山。 <b>小山子 </b> 清顺治年间(1644-1661)有一王姓人在此占地立庄,因地处小山脚下,故名小山子。 <b>白草洼 </b> 明朝末期,建村时此处是一片洼地,长满白毛毛草,故名白草洼。 <b>北营</b> 1964年兴建陡河水库时,从东营迁出一个生产队,另立村庄,取名为北营。 <b>东营 西营 </b>《 滦县志》记载清朝顺治初期,此地曾驻过两个军营。后分建为东、西两村,居东者取命为东营。居西者为西营。该村淡水养殖闻名 <b>新庄营</b>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刁姓人在此占地立庄,取名刁新庄。后清时村内驻过官兵,又位于榛子镇西,改称西新庄营,文革期间改为新庄营。 <b>周庄子</b> 明末,周姓人在此占地立庄,取名周庄子,抗日战争化名“金村”。 <b>杏 山</b> 明末建村,村址座落在杏山脚下故名杏山,抗日战争时期化名“水村”。<br><br> <b>西新立庄</b>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建村名为太平庄,后因火灾重建家园,故名新立庄,1982年地名标准化处理改名西新立庄,抗日战争时期化名“百村”。 <b>上尤各庄</b>。唐贞观年间一放牛孩子遇狼,在牛的保护下孩子才幸免于难,后人在此建庄,故取名为牛护庄,后演变为尤各庄。因人口增多分为上下二村,该村为上尤各庄。 于家营 明代于姓由山东迁来此地占产立庄取名于家营。抗日战争时期化名“红村”。<b></b> 于家庄 明永乐初(1403—1408)于姓人迁民在此占地立村,故名于家庄。 <b>哑叭庄子</b>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住在南尖山峪一哑人迁到此地开店,人称哑叭店,后迁入户逐渐增多,遂建立村庄,故取名哑叭庄子。抗日战争时期化名“申村”。<br><b>赵庄子</b> 明崇祯三年(1630年)赵姓迁到此地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赵庄子。抗日战争时曾化名“东村”。<br><b>北新庄子 </b> 明永乐初年(1403——1408年)迁民所建,取村名为西新庄,因该村位于榛子镇北,而镇南有新庄子,故后改名为北新庄子。抗日战争时期化名“国村”。<br><b>朱郡寨 </b> 明永乐初年(1403——1408年)迁民所建,曾名朱圈寨。后石姓军官住此,认为村名不吉利,遂改名朱郡寨至今。抗日战争时期化名“于村”。<br> <b>陈官营</b>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建村。相传,陈姓官员在此占地立庄,故得名陈官营,抗日战争时期化名“大海村”。 <b>北 山</b> 明代建村,因地处尖山山沟南侧,故取名南尖山峪,后因该村位于滦县西北部改名北山,抗日战争时期化名“小海村”。 <b>寺后头</b> 明代建村。张、李二姓始居于此,曾得名张李庄。因村前有一宝塔寺,村民惯称该村为寺后头,故更现名。抗日战争化名“上友村”。 <b>八里王官营 </b>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有一王姓官员在此占产立庄,并为庄主,后称王官营。1982年3月地名标准化处理中确定为八里王官营。抗日战争时期化名“胜村”。 <b>冯 庄</b> 唐贞观年间(627—649)建村,因冯姓始居于此,冠以姓氏取名为冯家庄,后称冯庄,抗日战争时期化名“美村”。 <b>棋 盘</b> 唐贞观年间(627—649)唐太宗李世民征东时曾在此地下棋,后有人在此占地立庄,故取名为棋盘庄,后称棋盘。抗日战争时期化名“上营” <b>石郎庄</b>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由山东迁来石四一,人称石四郎,后石姓人多建村,取名石郎庄。抗日战争时期化名“玉村”。 <b>大贺庄子</b> 明永乐元年(1403年)贺姓人家由山西迁来在此占产立庄,故取名贺家庄,后称贺庄子,为了和小贺庄子相区别改名为大贺庄子。抗日战争时期化名“建村”。 <b>小贺庄子</b> 明崇祯末年(1644年)有几户从大贺庄子迁至村南0.5公里处占产立庄,当时人少庄小,取名小贺庄子。抗日战争时期化名“主村”。 <b>兴隆店子</b>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有人在此开店,买卖兴隆,后人口增多,建成村庄,取名兴隆店庄,后称兴隆店子。抗日战争时期化名“德村”。 <b>前小寨、北小寨</b>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征东时,曾在此扎寨,后随之建庄,称小寨庄。位北的称北小寨,位南的称南小寨(后改为前小寨)。抗日战争时期,为对敌斗争保密需要,抗日民主政府为前小寨启化名为“武村”,北小寨为“文村”。 王家岭 清光绪末年(1908年)王姓人在此山岭立庄,启名王家岭。当时居住分散,只有王、何二姓。抗日战争时期,为对敌斗争保密需要,抗日民主政府为该村启化名为“东山”。<br><br><br> <b>杜 庄 </b> 明朝崇祯末期(公元1640——1644年)杜姓人在此山丘占地立庄,因村小人少,故称小庄。至清光绪末期(1906——1908年)该村归属葛庄,称葛庄南山。1951年划归王家岭村管辖。1958年,该村行政独立,故以姓氏启名为杜庄。抗日战争时期,为对敌斗争保密需要,抗日民主政府为杜庄启化名为“南山”。 <b>葛 庄</b>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葛姓人首先在此占地建庄立业,故启村名为葛庄。抗日战争时期,为对敌斗争保密需要,抗日民主政府为葛庄启化名为“强村”。 <b>麻湾坨</b> 明朝永乐初年迁民所建。村址当时有一水泉,弯弯曲曲常年不断水,泉水汇流到一洼地茫茫一片,启名茫湾头。后演变称之麻湾坨。抗日战争时期,为对敌斗争保密需要,抗日民主政府为该村启化名为“江村”。<br><br> <b>塔 上</b> 北宋建隆年间(960—962年)建村,村中有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塔(文革中被毁),故村名为塔上庄后称塔上。抗日战争时曾化名“先锋村”。 <b>相公庄</b> 明朝末年,榛子镇农民杀死总镇,在青龙山聚众起义,崇祯皇帝派王大将军围山镇压,捉到一位给起义军送信的姑娘,姑娘叙述了总镇逼她成亲,她不从,总镇要烧死她,后被百姓救出虎口,杀死总镇的情况后,王大将军深受感动,赠与姑娘银两送她回家,并退兵十里扎寨,当时榛子镇一带起了蝗虫,王大将军率部与义军一同捕蝗虫,连续三周夜,当钦差到营宣旨命其入京伏法时。他已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口吐鲜血而亡,其妻为纪念丈夫,特修相公庙,因村位于庙南,故取村名南相公庄,后简称相公庄至今。 <b>南辛庄子 </b>明崇祯末年(1644年)建村,因该村建村较晚,当时取名新庄子,因榛子镇北有一新庄子,该村位于镇南,改名南辛庄子。抗日战争时曾化名“吕村”。 <b>东河、北河、西河</b> 明永乐初年(1403—1408年)迁民所建,因村北有鸭子河,故取名河南庄。抗日战争时曾化名“华村”。1961年将河南庄划分为东河南庄、北河南庄、西河南庄,当地俗简称为东河、北河、西河。 <b>黄家楼</b> 明代建庄,当时称古北营,后黄姓人在此地建一楼阁,故改称黄家楼。抗日战争时期,为对敌斗争保密需要,抗日民主政府为黄家楼启化名为“权村”。 <b>韩家哨</b>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首先有韩姓人在此占地立庄,且设有哨卡,故村名为韩家哨。抗日战争时期,为对敌斗争保密需要,抗日民主政府为韩家哨启化名为“长村”。<br><b>渠 里</b> 建村较早,公元1126年,即金天会四年建村,当时有一水渠从村中穿过,故启名渠里庄,后称渠里。抗日战争时期,为对敌斗争保密需要,抗日民主政府为渠里启化名为“窑村”。1959年因修建陡河水库迁至现址。<br> <b>宋家峪</b> 清康熙年初(1662——1675年)首先有宋姓人在此占地立庄,且地处山沟,启名宋家峪。抗日战争时期,为对敌斗争保密需要,抗日民主政府为宋家峪启化名为“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