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李少云</p><p class="ql-block">拍摄:华为E30pro</p><p class="ql-block">音乐:敦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28上午,参观鸣沙山月牙泉结束后前往甘青大环线第9站~敦煌莫高窟。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面对游客蜂拥而至,已经不堪重负。为了保护珍贵而又脆弱的壁画彩塑,莫高窟景区实行预约实名制购票参观。A票限每天6000张,可参观8个洞窟,我们预约到了A票。进入景区走A票通道,先去数字巨幕影院看《千年莫高》巨幕电影,电影非常震撼,按历史演变的顺序,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敦煌几千年的历史,无论场景和演员都非常逼真,为之后的参观填补了历史知识的模糊不全。看完巨幕电影,移步另一个影厅,观看球幕电影《梦幻佛宫》,这里可以躺着观看,脖子没有那么累。整个电影逼真地再现了莫高窟主要洞窟的壁画和佛像雕塑,扑面而来的细节令人目不暇接,可以说是莫高窟艺术的饕餮盛宴。两个电影各20分钟,值得观看。</p> <p class="ql-block">看完两个电影,跟随人流去坐景区观光巴士,约15分钟到达莫高窟大门前,接下就是开启正式的洞窟参观了。按巴士到达的顺序,每30个人为一组配备一个讲解员,每一组参观的洞窟各不同,这是为了确保错峰参观吧。其实那么多洞窟,非特窟的话,都大同小异,而最主要的三个洞窟已经被列入必看,那是第17窟、148窟的睡佛、96窟九层楼内的大佛。</p> <p class="ql-block">去莫高前需要看什么?在此强烈推荐NHK纪录片-敦煌莫高窟美之全貌,这部纪录片是专门讲窟的,窟内壁画全部实景拍摄,是进窟前非常好的一次知识补充。这部纪录片,没有频繁变化的镜头,但莫高窟历经千年仍旧清晰的美貌,已足够让人屏住呼吸。3.5小时,是敦煌1600多年时光的沧海一粟;三个多小时的纪录片,仅能展现这一伟大艺术宝库的九牛一亳。</p> <p class="ql-block">公元366年,一个叫乐僔的和尚,云游四野,戒律修行。傍晚时分,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仿佛千佛跃动。他怔怔地站着,眼前金光腾跃,背后晚霞璀璨,周身沐浴佛光。他立誓发愿,在三危山造像,使这里成为佛学胜地。自此,信士、僧侣络绎不绝,将自己的信仰和祝福祈祷,凿进一座座石窟。一声声斧凿的叮当声,千年未歇。</p><p class="ql-block">1400年后,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逃荒奔难,化缘积资。春天的敦煌风沙呼啸,人迹罕至。他耐心地整理被风沙掩埋的遗迹,突然发现一处裂痕,当即开墙入室。黄沙封存的敦煌,被重新发现了。</p> <p class="ql-block">发现宝藏的消息不胫而走,从小小的县城传到偌大的京城,最后传到西方冒险家的耳中。自此,宝库遗珍劫掠,分散到世界各处。一声声沉重的叹息,从古至今。千年后再来回望,一个和尚,一个道士,化为打开敦煌历史的两把钥匙。一把打开过去,一把打开未来。人们在其间,看见了千年的历史。在一声声虔诚的叩问中,重拾过去的敦煌。最后,我们在敦煌里,看见敦煌,在黑暗的洞窟里,在打亮的手电筒里,在讲解员的扩音器里。和满屏风动的飞天仙女,一起踏入壁画里的佛国世界。往后余生,敦煌,再没远离。</p> <p class="ql-block">虽然莫高窟的外部朴实无华,只有寥寥树影,甚至经常是漫天黄沙,但洞窟内的奇景,令人震撼,这一千多年前的匠人手艺让现代人都啧啧称奇,精美绝伦的佛像,逸然洒脱的飞天,甚至脚下的莲花方砖都是千年宝贝……人们轻轻地走进这佛教宝窟内,感受它千年的风霜。</p> <p class="ql-block">由于莫高窟在参观时严禁拍照,不能把这份美景分享给大家。首先参观莫高窟第16-17窟,建于唐代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851-862)间,俗称“三层楼,在1906年修建,修建时发现16窟甬道北侧有一藏经洞,后编号为第17窟,坐北朝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敦煌莫高窟主持王道士(王圆箓)所发现,内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绢画、刺绣、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古此又被称为“藏经洞”。不幸的是有部分流失于海外。洞窟平面近于方形,覆斗形顶,窟顶及四披无壁画内容。北壁前设一长方形禅床式低坛,禅床上端坐一身高僧像,即洪像。</p> <p class="ql-block">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在莫高窟景区内。共有三个展区,可以近距离接触到8个1:1复制的精美洞窟,他们是莫高窟各个时期的精美代表,每座洞窟都配有详细的文字介绍,没有时间限制,可以慢慢欣赏,莫高窟不能拍照的遗憾,在这里得到弥补。陈列中心,是了解莫高窟的古往今来……是游莫高窟不可错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以交脚坐资保存的塑像共出现在11个洞窟达到24身,第275窟的主尊交脚菩萨像不仅因为通高达到3.4米而成为北朝塑像中最大的,也因为时代是北凉的原因让他成为了莫高窟近2400余身塑像中最早的塑像之一。整身塑像人物面相丰圆,鼻梁高隆直通额际,眉长眼鼓,神情端庄沉静,头戴三珠宝冠,两个肩上有表现顺势而下的头发,上半身呈现出袒裸但富有力量的健硕体格,胸口装饰有璎珞,腰部穿着羊肠裙,裙上有贴泥条和阴刻线结合表现的衣折立体感。整身造像比例匀称、造型稳定、色彩明快、手法熟练。其造型风格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具有十六国时代造像的显著特征。</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96窟,九层楼。开凿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根据敦煌遗书《莫高窟记》记载这尊大佛为唐代武周证圣元年(695)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所建。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即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大佛的制作方法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岩体上凿出佛像的大体形状,再用草泥垒塑、用麻泥细塑,最后着色而成。这尊大佛因多次重俢,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伟壮观的气势。</p><p class="ql-block">窟前的建筑为九层,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原为四层,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966年)重俢,现在的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敦煌莫高窟景区,有一座老式的泥土建筑的院落--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是1944年成立的《敦煌艺术研究所》以及后来的《敦煌文物研究所》办公和生活旧址,院内古树参天,现在开壁有多个陈列室,展示了老一辈文物工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为保护,恢复莫高窟的辉煌,做出的牺牲和贡献。</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至今在鸣沙山东麓1700多米长的断崖上,保存了735个洞窟、分成南北两区,南区492个洞窟,是礼佛的殿堂,里面有2000多身彩塑、45000平方米壁画;北区243个洞窟,是僧侣修行、居住和生活的场所,里面只有土炕和土灶。</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每个洞窟的壁画都精美绝伦,每一处都绝美,洞窟种类繁多,数量大,每一个洞窟都有自己的故事。走入洞窟的一刹那,一股夹杂尘土味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四壁上的千佛画像横成行竖成列,斜着看都非常规整,壁画师们的精巧技艺可见一斑,许多洞窟都是由名门望族出资雇人建造的,在特定的节日来此祭拜佛祖,有点像家祠堂的意味。一部分是由皇家建造的洞窟特别金碧辉煌,壁画上的佛像面目均由金箔勾画而成,金光遍布佛像四周,寓意佛光普照,佛像的上下比例粗看特别不协调,可别误以为是工匠们粗心所至,其实是因为进入洞窟的信徒们都是跪拜于佛像前,抬眼拜佛时的佛像比例是最为完美的。还有些洞窟因为自然的原因加上人为因素,一些洞窟的墙壁已经脱落,让人心中生出些许遗憾。</p> <p class="ql-block">敦煌大型实景演出《敦煌盛典》,回归自然,把沙漠作为舞台的重要组成元素。每一个细节更加贴近敦煌历史文化,再现古丝绸之路上重镇敦煌的历史文化与人文风貌,从历史,舞乐,生活使敦煌人们的生活、娱乐画面扑面而来,恍若隔世。它也是全国的首个沙漠实景演出,现场还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结合会动的观众席,给现场的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敦煌,在壁画和彩塑里看见敦煌,在纪录片和数字科技里看见敦煌,在舞乐和创造里看见敦煌,最后在敦煌看见敦煌。</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敦煌,一生一定要来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谢谢你的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