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续“林海雪(缘)原”

雪落无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读书趁年少,不但丰富知识,汲取营养,还能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当年一本《林海雪原》,至今记忆犹新。无论是小说本身,还是阅读场景,都清晰的留在记忆深处,如春风,如夏雨,如甘霖,温润华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现代著名作家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首先开头关于小分队精彩的训练场面描写,杨子荣只身上威虎山栩栩如生的神态描写,邵剑波与白茹的爱情描写走进我年少的心,从此爱不释手,百读不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今日心血来潮,再续“林海雪原(缘)”,于浩瀚的网络文献中撷拾文字与图片几许,让这一段记忆更加流光溢彩。</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一,人物绣像赏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二,创作时代背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46年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地区形成敌我对峙的局面。解放军为了巩固根据地,发动人力物力支援解放战争,开始实行土地改革。但一小撮被击溃了的国民党匪首,逃进深山密林,与当地的惯匪及地主恶霸相勾结,组成土匪武装,出没无常,进行疯狂的烧杀抢掠,破坏土地改革。于是,上级研究决定组织小分队进山,实行小群动作,边侦察边打击敌人,侦打结合。作者和他的战友们便承担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的一部分。他们于1946年冬深入东北小兴安岭一带的深山密林,与号称拥有几个旅的匪首展开了周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由于党的英明领导和亲切关怀,由于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在这场突破险中险、经历难中难、发挥智中智、战胜魔中魔的斗争中,作者和他的战友们的意志锻炼得更加坚强了,并在军事技术和战斗策略上战胜了敌人,直至将匪徒消灭。在斗争中,他们发挥了解放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胜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克服了想象不到的困难。他们有时在石洞里睡觉,和野兽为邻;有时钻到雪窖里休息,地当床、天作被;跨谷飞涧、攀壁跳岩,突破天险,在气温低达零下38至40度的雪海里侦察战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曲波的战友杨子荣当年是一个排长,他只身进入三代恶匪、国民党旅长座山雕的营寨,以惊人的勇敢和超人的智慧,取得了敌人的信任,从而调动了敌人,活捉了老奸巨猾的座山雕。但不幸的是,在林海雪原战斗的最后日子里,杨子荣中了敌人的无声手枪而光荣牺牲。</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三,创作过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曲波以前从未从事过文学创作,但当年为革命献身的战斗英雄们时刻活在他的心中。当他在医院治疗养伤的时候,曾无数次地讲过战友们的故事,也曾无数次地讲过林海雪原的战斗。这些故事,尤其是杨子荣的英雄事迹,使听者无不动容,无不惊叹,而且从中获得了某种力量。讲来讲去,他便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但由于工作忙,加上写作水平低,最初试着写了三章,便感到力不从心:一是内心的感情笔下表达不出来;二是分不出轻重,平铺直叙,力量使不到刀刃上。一气之下,他把写完的三章全都撕毁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55年春节前的某天半夜,作者冒雪回家,一路还在冥思苦想怎样才能写好这部小说,如何突破语言文字关等问题。当他到家,一眼望见甜睡的妻子和孩子,一种深沉的感触不禁涌上心头:他想起了八年前,北满也是刮着狂风暴雪,那时正是飞袭威虎山的前夜;而今祖国已空前强大,各方面建设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自己的小屋是如此的温暖舒适,家庭生活又是如此的美满,但这一切的一切,杨子荣、高波等同志没有看到,也没有享受到。正是为了美好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未来,在最艰苦的年月里,他们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望着窗外飞舞着的雪花、茫茫的林海、皑皑的雪原,杨子荣、高波、陈振仪、栾超家、孙大德、刘蕴苍、刘清泉、李恒玉等同志的形象和事迹,又一一浮现在作者的脑海。从此,曲波每晚都加班三至四个小时,星期天和节假日则是他写作最集中的时间。从1955年2月到1956年8月,在一年半的业余时间里,曲波完成了四十万字的书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四、曲波与邵剑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邵剑波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东北民主联军(即后来的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牡丹江军分区独立二团参谋长,代号“20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样一个富有青春朝气、智慧干练的形象,是小说作者曲波以自己为原型创作塑造的。由于小说的艺术影响力,在读者的心目中,曲波就是邵剑波,邵剑波就是曲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五,作家与创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作家是时代的喉舌,记录并传递着时代的强音。为社会提供着发展所需的正能量营养。《林海雪原》告诉我们,创作对于作家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职能责任,更是一种出自阶级兄弟之间用血与火凝成的情感,一种良心责任。这种情感与责任萦绕心头,便是源源不断创作欲望、灵感和动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六、作家曲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曲波(1923.2.22—) 原籍山东黄县。1938年参加八路军,第二年加入共产党。1943年入胶东抗大学习,创作剧本《麦收之后》和《排难除害》,由抗大学院排练演出。毕业后任胶东军区前进报社记者。1945年随部队开赴东北,曾任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在牡丹江地区,多次带领小部队进山剿匪,1950年转业到工业战线,任机车车辆厂党委书记、第二重型机器厂副厂长、铁道部工业总局副局长等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