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批注:游记文字简略,关于天龙山景区的详细介绍请参看天龙山石窟系列之:《天龙山石窟总序》)</p> <p>2021.8.26日,天晴。一时兴起,往背包里塞了一颗苹果,一小盒泡芙小饼干,一人一包换乘三趟公交车用时3小时,耗尽两个手机外加一块充电宝的电量,遨游了佛界圣境,世外桃源、晋地根脉的天龙山景区。晚8时挺着走了无数个下行石梯导致刺疼酸软的膝盖和脚后跟满载而归。</p> <p class="ql-block">市内乘坐公交到晋祠新镇后每个整点有一趟Y1天龙山景区专线公交,票价5元。抢客人的私人车主说,哪怕你是100岁,也得买票,不如坐他的车痛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收获足够丰盛,分享于此!</span></p> 途径网红天桥,果然气派! 护桥者与骑行侠客 <p class="ql-block">天与地,动与静,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不论您是在网上购票还是一卡通或者老年人等,都需要到游客票务中心办理换票或激活程序,游客中心在上行路线起点的右前方</p> 门票价格表 <p class="ql-block">在游客服务中心办完票务,顺道进入其左侧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仿古建筑里洗个手放个水,便可一身轻松进入景区读史赏景游玩了😁😁</p> <p class="ql-block"> 检票口是一座巍峨高耸的门楼</p> <p class="ql-block">在机闸处刷身份证人脸识别即可进入景区</p> <p class="ql-block">通过检票口机闸出来,眼前出现的便是陡峭的下行石台阶</p> 连绵不断的下行台阶,一串又一串,膝盖不好的我,开始头疼起来 <p class="ql-block">在下行路线出口的右手边是从山脚爬石台阶上行的终点出口,保安看我摸着膝盖在纠结,开玩笑随口说:“好多游客在这里拍个照发个圈,转身就出去乘公交返回了!”返回吗?哈哈</p> 林间时不时跳出跑出大大小小的松鼠、壁虎、鸟儿,悠闲自得,信步来去 下行的第一重仿古建筑是高欢避暑宫遗址 站在围廊上远眺,山峦高低起伏,青翠如黛,遥想当年雄才大略之高主来此避暑时,站在此处放眼望去,该是多么惬意和舒畅哈! <p class="ql-block">高欢,北齐神武皇帝,1500年前的风云人物!</p> <p class="ql-block">黄华老人王庭筠《黄华山居诗》之一:挂镜台西挂玉龙,半山飞雪舞天风。寒云直上三千尺,人道高欢避暑宫。</p> 继续沿石台阶下行,在一块刻有宝藏二字的右侧,惊喜开始出现 一幢用长条巨石垒砌的山墙面和正脊上的沙石鸱吻跳入眼帘。条石大小不等,但垒砌的合铆合缝,足见当年建造者工艺水平之高超。(此处若不放这个光亮的垃圾桶,会更完美!) 据有关资料介绍,东西峰交汇处有著名的龙泉,古人在龙泉所在的巨石上凿洞开池引泉水而出,水质清纯,味美甘冽,富含硒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传说池中隐蛰有白龙,故在池旁修建了白龙祠,亦称白龙庙。白龙洞创建于北齐时期,是古人祈求风调雨顺的场所。被誉为“龙潭灵泽”,成为著名的“天龙八景”之一。现存白龙祠为明代石构窑洞式建筑,顶覆以灰瓦。正殿三间。<div><br></div> 殿前檐的抹八角石柱,形制古朴,为北齐时遗物 石砌拱券式窑洞 院内标牌介绍说殿内供有明代木雕龙王及侍者像,当日参观时发现并非原物 殿内供奉三尊神像 石窑洞共有一门四窗 白龙洞西侧有巨石凿成的池沼,名为“龙潭灵泽”。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 “潭水长阴隐蛰龙,为霖赫赫慰三农。灵源远注金波穴,石窦虽穿第一峰。” 水深2米余,据现存于天龙寺的五代后汉开运二年李样《千佛楼记》记载:弥勒阁(第9窟)“次东有池水甚洁,澄湛凝碧,睹之恐耸“。 回首望去,东西双峰石窟、高欢避暑宫遗址、白龙祠在同一水平面上有序排列,浑然天成 <p class="ql-block">再下行,途径巨石上,有很多名人题字。</p><p class="ql-block">“推爱济泉”—阎锡山</p> <p class="ql-block">米芾的“第一山”</p> 漫山阁东面大石上:<div>民国十九年十一月(1930年),穷苦同胞之得救,其路途为革命,根基在知识,吾生为此二事。冯玉祥<br></div> 从白龙洞下行,右手边沿山路过去便是漫山阁和西峰石窟,本篇不作介绍,敬请翻看下一篇《天龙山石窟之西峰石窟群》的详细分解 天龙山诸峰山势奇峻、沟壑幽深,松柏成荫,自然景观十分壮丽。 遍山的松柏林覆盖面积达70%以上,是高山型天然林区,植物种类多达二百余种。山中空气清新,凉爽如秋,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明嘉靖年间所修的《太原县志》曾对天龙山的自然景观作如下的评述:“此山松柏苍翠,林木葱茂,既具天然之生成,复有人工之修饰。胜境之佳,在环省诸山中实属罕见,且峰峦秀美,泉声琮琮,气候清爽,幽雅绝俗,游者于此,辄有不忍即返者。”这样的自然环境在中国北方各石窟寺中是比较少见的。 此起彼伏的山间小道上,塔寺林立,佛音余绕 创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公元560年)的天龙寺坐落在距离东西峰约500米的平台上,曾名圣寿寺,是北齐、隋唐明清太原乃至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佛教寺院。寺院规模不大,中轴线上现有山门、药师殿、大雄宝殿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 寺前便是“天龙八景”之“虬柏蟠空”的蟠龙松。明万历(1573年-1620年)年间驻守太原的晋藩靖安王胤龙题诗一首:”老干孤标香叶浓,阴森盘踞缘蒙茸。天功蜿蜒多神异,云雨空山丛化龙"。是流传至今对蟠龙松最形象、最生动的描述。<br> 蟠龙松已历1300余载,高不盈丈,冠如华盖,杆似蟠龙,自身扭成螺旋形,盘旋而上,宛如一条狂舞的蟠龙,屈屈盘旋的虬枝,俨然象一条腾空而蟠卧的苍龙,主干高约3米,斑驳嶙峋,盘根错节,枝干向四面平伸辐射,浓密的树冠舒展开如同一把巨大的绿伞,绿荫面积近300平米。据了解,这样的奇松在全国只有四棵,其他三棵分别在天津、北京和山海关。如论单株长势、形态,天龙山蟠龙古松无疑是其中翘楚,堪称“中华第一奇松”。其奇特的造型举世罕见,它独立天地、苍劲博大的崇高品格值得我们敬仰和崇拜! <br>据有关资料介绍,1947年,大雄宝殿毁于战火,1980年将晋祠北大寺即崇福寺明代正殿迁建于此,此殿面阔五间、进深六 椽,为明洪武十年(1377年)所修建。 门前这对石狮子虽然雕工粗糙,但从狮子眼鼻口及整个身姿所透露出的那股质朴的趣味依然让我按下了快门 这位狮妈妈好温润啊! 殿门两侧这两尊金刚力士泥塑是唐代遗物。据介绍,两尊造像比例适度协调,对人体结构解剖进行了合理夸张,骨骼粗犷有力,肌肉饱满圆润、造型雄浑刚健,吸腹鼓胸,气沉丹田,威武雄壮,刚健有力,凸显“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男性阳刚之美,具有极高的艺术和美学价值。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誉为“中国雕塑的第一坐姿力士”,是我国现存极其珍贵的唐代雕塑艺术精品。 骨骼粗犷有力,肌肉饱满圆润、造型雄浑刚健,吸腹鼓胸,气沉丹田,威武雄壮,刚健有力 观音菩萨与其二胁侍善财童子和龙女菩萨 天龙山圣寿寺殿阁记,大明钦所西封晋府靖安王㣧龙撰写的碑文,置身于北齐石质碑亭内,时间的轴线在此定格成一部厚重的历史画卷。<div>北齐石质碑亭,早期单檐庑殿顶,八角抹棱石柱,单凭这几件珍贵文物,也不枉我忍者膝盖的巨疼,踏过那一个又一个数不清的石台阶!<br></div> 屋顶山花部位雕刻的悬鱼,稍稍上翘的屋檐以及其上的连珠纹、垂幔等等,印证着那个年代屋顶的形制及千余年来我国古建筑的一脉相承和发扬光大 无奈时间有限,佛首回归展就要闭馆,来不及去寺院东侧的禅堂院、九连洞、藏经楼等参观,它日一定补上 在天龙寺的左侧,零星分布着一些小的殿堂,这是供奉佛家伽蓝神、儒家武圣人、道家关圣帝君,我们普通老百姓心目中忠勇仁义礼智信等等无所不能的山西解州人关羽的关帝庙。创建年代不详,清代重修,《日午中天》牌匾有“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纪年。 殿内三壁绘有关羽故事的壁画,如“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水墨绘成,人物精细生动,线条运用自然流畅,为珍贵的壁画精品。榜题皆为本地捐奉者提名,对于研究当地村落的变迁颇有价值。 <p class="ql-block">从关帝庙前行,转弯处便是天龙山又一核心景观——七松坪</p> 明代天龙寺第四代住持彻证和尚所种的七株油松,树木高大挺拔,玉树临风,按北斗七星排列 七松坪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自然和谐,如诗似画,美不胜收 <div>从天龙寺景区出口出去后,整个天龙寺景区常规购票进入的部分就游览结束了。从右侧上行穿过四柱三间单檐歇山顶牌楼,便进入了景区的另一区域:天龙山石窟回归佛首特展。<br></div> 再次来天龙山,缘于8月5日随朋友来天龙山客栈,除了被天龙山雄壮秀美的自然风光和驻扎在天龙山风景区腹地客栈那独特的窑洞体验式房间、暮色中喝茶赏月畅谈古今的氛围所吸引,更重要的是被热情好客的客栈主人所打动! <p>您若如我般渴望亲近灵山秀水,膜拜千年神佛,可致电客栈尊贵热线:15834183031;15513064666,定会惊喜不断。关于客栈的细节,您可参阅在下日前已发表的《印象•天龙山客栈》美篇文章</p> <p class="ql-block">美篇图片数量限制,精彩分篇之东西峰石窟、佛首回归展厅等不能于此详述,下篇正在编撰中,敬请期待!</p><p class="ql-block">张华杰 拍摄 制作 编撰于</p><p class="ql-block">2021.8.26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