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他没有荣誉光环,他选择默默无闻。他唯一留给世人的显著信息,是位于寺河山园艺场创业者纪念碑上的他的名字——李福来。他是灵宝县园艺场的第一任场长。他率领干部职工从零起步,艰苦创业,创建东村园艺场,力克时坚,扩大苹果面积,移栽大龄果树上山,奠定了亚洲第一高山果园的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命运多舛不服输</b></p><p class="ql-block">1912年,他出生河北省定县,六岁丧父,八岁时在别人家里做活反遭污蔑被毒打。长大后,参加了革命队伍,1938转业到地方参加工作。1953年5月,李福来被组织调来到灵宝,担任刚成立的县园艺场场长。</p><p class="ql-block">李福来行伍出身, 性格坦率。他到任后第一次公开讲话,就自我揭短亮丑。简短的“开场白”,立时拉尽了他和职工间的距离,大家开始有点喜欢他这个人了。从此,他打起精神,决心“从头而越”。1954年夏天,一场苹果园“疫病”蔓延起来,李福来自己背起喷雾器,连续四十天,把园艺场所辖九村十八片跑了个遍。带着场里的科技骨干调查园情,查资料“开药方”,硬是克服了这场病虫害侵扰。看到场长这样拼命,全场工人也都行动起来,苹果产量连年提高。连续三年苹果产量激增到16万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苹果生产他很有主意</b></p><p class="ql-block">那时的果园苹果品种普通,在分布上七零八落,散落各村,管理起来费时费力。他看清到这一问题后,及时向县里提出一个建议:苹果这一宝要叫得响,拿得出手,靠现在的小打小闹不行,需要一片大的地方来搞,要把园艺场迁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去,才有出路。</p><p class="ql-block">他的建议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1955年10月,县里同意了他的看法,委派他放开手脚抓这项工作落实。他就派园艺场生产股长王国仕专门赴青岛、烟台等地考察,吸取外地果园建设生产经验。王国仕考察回来,他们一起向县长刘子民做了汇报。刘子民马上召集园艺场等相关单位,研究苹果发展问题。结合当时形势,最后刘子民拍板决定:到全县山地考察,哪里适合就栽哪里,只要不与粮棉争地就行。为此,成立了苹果勘址队,由王国仕任队长,由县农业科的苏印生,林业科的李坤峰和园艺场的技术员林秉厚等组成四人勘址队。勘址队先后到朱阳、五亩山区勘山选址,都被否决了。初次堪址的“出师不利”,更加激发了他的工作热情。灵宝的深山区,就剩下寺河山了。李福来就到勘址队,语重心长地叮嘱他们:“一定要在寺河山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于是勘址队二次进山,把寺河山前前后后、沟沟壑壑都踏了个遍,觉得这里土壤肥沃,地广人稀,适合办场,于是初步把场点选在寺河山的前部土坡上。勘址队下山后, 李福来立即把他们召集到办公室,由刚从浙江农学院(现为浙江大学)园艺系毕业的林秉厚主笔着手起草《灵宝山区堪测报告》。但此时,大家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问题:寺河山到底适合种苹果吗?</p><p class="ql-block">“咱们还得再上一次寺河山,找找看,如果山上本来就有苹果树,不是就说明可以种吗?"李福来说,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这样,李福来又带着林秉厚、李璋、关保定等同志,再上寺河山。第一天,他们在寺河山上没有找到苹果树,晚上就在一个土窑洞里休息。连续多天他们几个时分时合,一早出发。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几个人在沟南村找到了几棵苹果树。热情的村民毛金智摘下苹果给他们吃,味道很涩,但李福来很高兴。就此,园艺场提交《灵宝山区堪测报告》,被批准了在寺河山建立万亩果园的计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干一年种果树三万棵</b></p><p class="ql-block">1956年农历正月初六,李福来带领场部职工开始了寺河山万亩造园计划。那时的寺河山,苍莽荒芜,林茂沟深,时有野兽出没。建场初期工作量很大,生活差,吃不饱,穿不暖,成天价的挖坑、栽树,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在艰苦的劳动之余,工人们自己表演锣鼓、二胡等乐器,自娱自乐,丰富生活。能够支撑他们干下去的只有信念:苹果栽上寺河山,荒山要变花果山。终于,三万棵苹果幼苗,在李福来的率领下整齐地被栽种到他亲自堪选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桃三杏四苹果五”,李福来比谁都知道这句俗语的意思,他想要尽快让县园艺场见效,但长树比不得其它,急不得呀。怎么办?李福来等不急了,他把目光瞄准了阌乡大字营农场那四十亩十三年树龄的大苹果树:如果能把这些成树移栽上来,明年寺河就可以收获一批苹果。</p><p class="ql-block">想法一出,说干就干,李福来召开场里果树会议,统一大家思想:大树早上山,早结果,早稳定人心,灵宝苹果之宝早一天叫得响,如果破了山区栽植苹果的高程记录,更是鼓舞人心的一件大快事。就这样,数百棵大龄苹果树被移上了山,稳稳当当落户在了东村场部。1958年秋天,就结出了红艳艳的大苹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护果树说真话</b></p><p class="ql-block">1958年的秋天,浮夸风卷地而来,大炼钢铁的狂潮袭击了整个豫西大地。锅砸了, 树砍了,田荒了,禾抛了。县园艺场的苹果树也未能幸免。李福来心里十分痛楚。拿起他并不擅长的笔,写出了他的《质章》向县委和有关部门疾呼:下边务虚多,都是说假话,吹大气,提出大跃进,我不同意。为了对自己谏言负责,他多次下乡调查,掌握资料,又说“我主张食堂下放到户,毛毛柴禾能做饭,人们回到家里想吃啥就做啥”。</p><p class="ql-block">这样的言行,在当时是要承担巨大政治风险的,也是要有巨大政治魄力和勇气。但,说真话的李福来还是因此被降级调离。尽管如此,但1958年的秋天,刚被移栽到寺河山的大龄苹果树却硕果枝头,这一切莫不是对他努力付出的慰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