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王文娟先生去世已经二十天了,天天想着写一点关于她的文字,悼念也好,追忆也罢,不知从哪里落笔,实在拖不下去了……还是硬着头皮写点儿。</p> <p class="ql-block"> 8月6日早上上班途中,听浙江之声广播说,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先生不幸于当天0:25(辛丑年乙未月丙戌日戊子时)离世,心里有说不出的惆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众眼中的林妹妹永远定格于此,享年95周岁,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林妹妹”!</p> <p class="ql-block"> 度娘说:</p><p class="ql-block"> 王文娟,1926年12月19日(丙寅年庚子月壬午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嵊州,原名王彩娟。越剧演员,工花旦,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p><p class="ql-block"> 1938年,王文娟拜越剧小生竺素娥为师,正式开始舞台生涯,先习小生,后改习花旦。1939年2月8日,演出开蒙戏《投军别窑》。1942年,学艺满师,以“小竺素娥”的艺名在上海郊区小型戏班担当主演。1947年8月至1948年6月,与陆锦花组建“少壮剧团”。1948年9月至1950年7月,加入玉兰剧团。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中获演员二等奖。1954年,与徐玉兰合作演出越剧《春香传》,获得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表演一等奖。1956年,主演神话剧《追鱼》。1958年,与徐玉兰合作的剧目《红楼梦》首演。1959年,主演新编历史剧《则天皇帝》。1977年,主演越剧《忠魂曲》。1980年,主演新编传奇剧《孟丽君》。1983年,主演新编历史剧《慧梅》。1985年,主演剧目《皇帝与村姑》。1987年,主演越剧《神王恋》。1991年,退休,受聘为红楼剧团艺术顾问。1996年,主演越剧电视连续剧《孟丽君》。2017年,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2019年4月,获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10月26日,获2019年“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越剧界,不得不说的是 “越剧十姐妹”,指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出现的越剧名角的合称,包括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因1947年同台演出《山河恋》而得名。1947年夏,为反对旧戏班制度,筹建剧场和戏校,发展越剧,其十人举行联合义演,同台演出,轰动上海,“十姐妹”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十姐妹中虽没有王文娟,但她为越剧的推广和表演艺术的贡献与十姐妹同样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 这些越剧名家中,只见过徐玉兰。那是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她到学校参访,还听她讲过些什么。惜乎没请她签名,其实追星那时还不流行,我这个山里人根本没这个意识。唯一的好奇就是想看看电影中贾宝玉的演员长什么样。</p> <p class="ql-block"> 受《红楼梦》和《追鱼》的影响,我的脑子里宝黛是不分的,有王文娟的戏里一定有徐玉兰。</p> <p class="ql-block"> 王文娟是越剧“王派”花旦创始人,其表演文武兼备、细腻传神,善于描摹人物神态,在舞台上出色地创造了多个性格鲜明的舞台形象。</p> <p class="ql-block"> 其表演细腻,塑造的舞台形象中记忆犹新的是《红楼梦》中的多愁善感、聪明伶俐、缠绵悱恻、让人朝思暮念而欲罢不能的林黛玉和《追鱼》中重情重义、为爱甘受煎熬、为情死不足惜的鲤鱼精。</p><p class="ql-block"> 林黛玉的形象更深入人心。</p> <p class="ql-block"> 先欣赏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红楼梦》第三回中写着:“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p><p class="ql-block"> 前世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棵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取水灌溉,得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神瑛获罪下界,她也决定陪其到人间,以一世的眼泪还他灌溉之恩,转生后和神瑛侍者的后身贾宝玉发生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感情,最终心事成空,泪尽而夭。</p><p class="ql-block"> 林黛玉有能让“落花满地鸟惊飞”的美貌,比传统美女的沉鱼落雁更富有情韵。曹雪芹在西施、飞燕等古代美女基础上,赋予她“绛珠仙子”的神话,使她融古往今来之秀美,集仙界凡间之灵慧。</p> <p class="ql-block"> 林黛玉的气质和情态可以说集仙女的神韵、西施的病容,以及淑女的气派于一身。要演好这位“世外仙姝”,除了花容月貌,还要处处<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诗意萦回、时时“寸寸柔肠,盈盈粉泪”,</span>更要把握曹雪芹其实更是大众心中的林妹妹,实属不易。</p> <p class="ql-block"> 而王文娟做到了,一出场就体现了宝玉唱词中“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黛玉眼中的宝哥哥则是“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p><p class="ql-block"> 当宝玉偷读禁书《西厢记》时,第一次表达对黛玉的爱意,直抒胸臆,“我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的反应是“你,该死的!胡说八道,弄出这淫词艳曲来调笑,混帐的话儿欺侮人,我可要到舅舅跟前将你告!”个中缠绵、娇嗔尽显无遗。</p> <p class="ql-block"> 我印象最深的是葬花。这个唱段听多了,也基本会唱了。</p><p class="ql-block"> “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这句中“花”的拖音曲而平、平而折,听得特有味。“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我老是错唱成“猿哀啼”或“哀猿啼”。哀猿啼与猿哀啼,一个是哀之猿的啼叫从来都是悲声,一个是猿啼只是有时悲哀,词序不同意境殊异。哀怨笛,哀猿啼,越剧唱声同音。我就干脆往哀猿啼哭方面去理解延伸了。为自己将错就错找借口!</p> <p class="ql-block"> “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坐愁城。”别人眼中春色满园的去处,黛玉看来全是愁绪的堆砌。“看风过处,落红成阵”,开花时节,落英缤纷,亦是一种美的片段,传递的应是快感。紧接着则全不是那么回事了,“牡丹谢、芍药败、海棠惊,杨柳带愁,桃花含恨”,谢、败乃是自然现象,你方唱罢我登场,花有开必有谢。惊,受惊,被风吹而受惊,是不是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惊的看似海棠,实是剧中主人黛玉。再看愁、恨,本是风吹过后柳枝轻摆、桃花含羞,好不美妙?而黛玉看来则是愁容外露,恨意横生。因而在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人眼中“这花朵儿,与人一般受逼凌”。我曾经学唱这句,把“逼凌”唱成“欺凌”,一字不同,差异甚大。</p> <p class="ql-block"> “我一寸芳心谁共鸣,七条琴弦谁知音,我只为,惜惺惺,怜同命,不教你陷落污泥遭蹂躏。”学唱这段时,我常错“怜同命”为“怜同病”,虽常说同病相怜,只是同一病因、病状、病痛、病理等病情而相怜,怎比得上同命之下的同欢、同乐、同悲、同叹、同苦、同甘?难免黛玉会发出“一寸芳心谁共鸣,七条琴弦谁知因”的拷问,这不仅是黛玉一人的疑问,也是天下人共同的浩叹,古今皆然!</p> <p class="ql-block"> “且收拾起,桃李魂,自筑香坟葬落英。”桃花、梨花盛开的春天,黛玉看到的不是春天的欢笑和喜悦,她感受到的落花就是自己的一部分,不能让落花“零落污泥遭蹂躏”,不能让落花随随便便掉入污泥浊水之中,或任人踩踏,或任污水侵蚀,玷污花瓣的高洁,即使她知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应该有尊严地化泥润物,所以“葬花”就显得尤为必要,原来是弱者怜弱者、洁者惜洁者的自然之举,“自筑香坟葬落英”是为自己而为,是芳心共鸣的最佳选择。</p> <p class="ql-block"> “ 花落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淖陷渠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p><p class="ql-block">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p><p class="ql-block"> 听完这段,人们才会更全面的理解黛玉。今日我葬花,他年谁葬我?但不管他年,今日事今日先尽力,也不枉我惺惺相惜、芳心高洁。</p> <p class="ql-block"> 改开初期,我在山里看过多次《红楼梦》和《追鱼》,电影队放到哪里追到哪里看的事情屡屡发生,虽然《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样板戏唱遍大江南北,某些经典唱段我也会一本正经地依样唱瓢,然而老幼皆知的还是《红楼梦》和林妹妹。</p> <p class="ql-block"> 偶尔看戏的人尚且如此,对于那些越剧戏迷、票友更是情真意切,说某村某后生因经常看林妹妹而郁郁寡欢,某姑娘要改行学演戏实属正常不过,至于娟粉那就更不在话下了吧!</p> <p class="ql-block"> 王文娟演过的经典很多,有武则天、祝英台、春香、孟丽君、严兰贞、鲤鱼精等,还演过杨开慧。</p> <p class="ql-block"> 沉淀在我脑子里的只有林黛玉和鲤鱼精。简单的说,我认为王文娟演活了林黛玉,让林妹妹在观众和听众心中常留悲叹。我还认为王文娟演神了鲤鱼精,让人们改变了妖怪都只是喝人血吸人神的认知,原来还有重情重义的好妖。</p> <p class="ql-block"> 8月7日,我凑出《闻王文娟先生仙逝》诗句如下:</p><p class="ql-block"> 忽闻“黛玉”归西去,遥叹当年剧泪奔。</p><p class="ql-block"> 乱扒强吞盘里食,邻庄踮脚挤台跟。</p><p class="ql-block"> 鱼精揉碎书生梦,倾国姣容化病痕。</p><p class="ql-block"> 自此花飞零瓣落,再无净土葬香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虽然想说王文娟先生走了,再无人葬花,收拾香魂。但我也相信,她的学生、她的弟子、她的传人们一定会扛起她留下的花锄、花篮,传承她的葬花唱腔,履行葬花大使职责,完成葬花大业!</p> <p class="ql-block"> 一代名家王文娟走了,留下的经典永存。</p><p class="ql-block"> 难忘永远的林妹妹!</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