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看露天电影

萍水依然

<p class="ql-block">现在四十岁以上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一定会记得许多小时候农村生活的趣事。</p><p class="ql-block">对我来说,小时候在村子里看露天电影的情形印象最深刻,至今和同龄人聊天还经常说起这个话题,多年前的场景还会偶尔浮现在我的梦境中。</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年代,农村各方面的条件还非常落后,不但物质生活匮乏,文化生活更是少得可怜,勉强解决温饱之外,人们不敢有别的奢望了,毕竟实力不允许啊!没有别的选择,多数人就只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我老家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才通上电,那时候很多村子还没有通电,晚上靠点柴油灯或煤油灯照明,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更没有智能手机,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家里会有一台收音机,老百姓俗称“戏匣子”。干完农活,茶余饭后,很多人喜欢到有“戏匣子”的人家蹭戏或评书听,听的最多的就是刘兰芳的《岳飞传》。</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赶着马车的电影放映员是非常受欢迎的,他们的“行踪”也是最受大家关注的,一场电影往往会聚集十里八乡的乡亲。当放映员拿出电影幕布,当看到是宽银幕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们总是一阵欢呼,因为这意味着会放映“香港武打片”。即便夏天要遭受蚊虫叮咬,冬天要忍受冻手冻脚,但每次的露天电影都是村子里一次极隆重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  不管是在本村还是邻近村庄,只要晚上放映电影,男女老少云集而至,看的有滋有味。文化站组织的电影放映队,在各村子轮流放映,禾场上支起银幕,架好放映机就行了。到了晚上,大家早早吃了饭,家家户户开始炒毛嗑、炒苞米花、炒黄豆。便三五成群地奔向放映地,爷爷领着孙子,母亲怀里抱着吃奶的孩子,哥哥姐姐领着弟弟妹妹, 几乎倾巢而动。</p> <p class="ql-block">  大家各自抢占有利位置,本村住户因紧邻放映场地,近水楼台先得月,占据最佳位置,大都自带板凳,地上铺着毛草,没带的就找块砖头、石头坐着,找不到的就站着看,不一会就挤满了黑压压一群人。来晚挤不进去的,被人挡着,急得踮起脚来看,还有的小孩子骑在父亲的脖子上,有的孩子蹲在人家墙头上,也有的干脆到银幕的后面去看了,就是字幕是反的。一两个小时后,随着银幕上出现“完”、“剧终”、“再见”等字幕,电影结束了。 人们意犹未尽地收拾东西,三三两两结伴归家……</p> <p class="ql-block">露天电影最怕下雨,尤其是夏天雨急,你很难想象到上千人的聚集地,突然遭遇暴雨,那场面,孩子的哭喊声,凳子的磕碰声,被踩到脚的叫骂声;很快现场的人就会散的一干二净,只有往各个村庄的土路上,三五成群的人们在奔跑着,回家免不了又要到河里扑腾几下洗去身上的泥污。</p><p class="ql-block"> 看电影是那时最大的乐事,但却不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公社(后来改为乡)电影放映队定期巡回到每个村子轮流放映,有时候一个月也不一定能够看上一次。因此,每次放映队到村里放电影,村里领导都特别重视,大人小孩就像过节一样欢天喜地。</p> <p class="ql-block">农村电影放映员在那个年代非常令人羡慕,是许多农村孩子未来的理想,我当年就想,有朝一日能够当个电影放映员该多幸福啊!电影制片厂分别有珠江厂、长春,但我感觉最好看还是八一制片厂的,每次当看到五角星光芒四射片头时,场上一片欢呼!小时候看露天电影,很少能看到新片,一般都是主旋律的战争片,比如《闪闪的红星》《奇袭》《英雄儿女》《渡江侦察记》,像《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地道战》、《地雷战》、《红日》等打仗的片子,是我们小孩子们最爱的。这村放、那村放,隔几天别的村子也放,重复观看的次数一多,故事情节熟悉到倒背如流。但像《冰山上的来客》、《永不消逝的电波》、《地下游击队》等反特片《黑三角》、《保密局的枪声》,我就看不太懂了,顶多只能根据人物的长相和眼神,猜猜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是特务谁又是地下党员。大人们却看得有滋有味,还一边不断和我讲解,可我还是觉得没看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烦的是大袖子戏,如《追鱼》、《沙家浜》、《天仙配》、《刘巧儿》、《包公赔情》、《乔老爷上轿》、《刘三姐》长长的戏曲声,像摧眠曲一样,看着看着打个哈欠就睡着了。</p> <p class="ql-block">我出生七十年代,老家在富锦县砚山公社连生大队,小时候没有奶粉是喝玉米面糊糊长大的,记得在1981年夏天父亲不小心脚受伤后去砚山乡卫生院缝了好几针。包扎好之后坐着马车回的家,在家里养病百无聊赖,苦闷得很,一天听邻居说晚上演电影,动画片《哪吒闹海》,我们小孩子最爱看动画片了,家里人除了父亲我们都去看电影去了,让父亲一个人在家看家。由于父亲耐不住寂寞,拄着木棍一瘸一拐的挪到大队的露天电影院看电影去了,等电影散场回到家里,发现父亲没在家,我们以为去邻居家串门去了没出找,过了好长时间,父亲一瘸一拐回来了,连忙坐在炕沿上休息一下,脱了袜子发现纱布殷红了一片,将纱布取下在场的人都惊呆了,缝合伤口的线全部绷开了,血顺着伤口溜着。看这场电影太值得了,付出的代价太大了,真是终生难忘啊!不顾自己有伤硬着头皮坚持要去看电影,看电影也成瘾啊!</p> <p class="ql-block">  有一个冬天大哥带着我去大队北面的邻村正阳大队看电影,那时候的三九的冬天特别冷,雪很厚还刮着大烟炮,眼睛睁不开,寒风脸上像刀割似的疼,看了一会电影我就坚持不下去了,在看电影的就零星几个人,我冻手冻脚受不了,不看啦!于是返回回家的路上,刚过村里三四里路,有一片小树林,树木在凛冽寒风中瑟瑟发抖,尤其是晚上发出瘆人的声音,当走在树林里的时候,无意间发现远处有一条狼在动,当时我的脑袋要炸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太害怕了,吓得我都不会走了!大哥连忙把我背在他的后背上,我时不时地回头看看狼追过来没有?大哥魂不守舍的向前奔跑,我身上也冒汗了,不是热的而是吓的。看电影遇到狼的经历,过了好多年心有余悸。 </p> <p class="ql-block">看露天电影是美好的童年的回忆,有的时候大人不让我去其它的大队看电影,我偷偷的壮起胆子跟着看电影的大部队去过双发、正阳、东瑞。有的时候也遇到过白去一趟,没演电影,回来以后小伙伴们问我演什么电影了,我得意洋洋的说:《白跑磨鞋记》还有《站地望蓝天》,哪有这样的电影啊!睁眼睛瞎白活。最喜欢看战斗片了,电影里的日本鬼子、国军、伪军一打就死,而我们的战士就像是超人打几枪都不死。每回红军、八路军、解放军都是胜利,尤其是共产党员负伤快牺牲前总是掏出仅有的钱交党费,难道平时总是欠费?</p> <p class="ql-block">弹指一挥间,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广大农村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也逐渐向城镇化迈进,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家家户户有电视机,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露天电影几乎已经消失。但露天电影曾经给人们带来了节日般的欢乐和美好时光,使那个年代的人们终生难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