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岭拍鸟散记-序

悦鸟鸣娴

<h5>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亚欧大陆和印度大陆的碰撞诞生了神奇而美丽的高黎贡山,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在此交汇,造就了高黎贡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span></h5><h5>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高黎贡山保护区标志创意</span></h5><h5>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百花岭的鸟儿,是高黎贡最美的天使。</span></h5><h5>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题记</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1、黑颈长尾雉(雄)</font></h5> <h5>  <font color="#ff8a00">自从喜欢上野生鸟类摄影,位于云南保山的百花岭,就成为我的心之所向。<br></font></h5><h5><font color="#ff8a00"> 高黎贡山横亘在云南省西部,绵延600余千米,地势北高南低,高差达3000多米,这种低纬度高海拔的独特地理方位,形成了动植物种属复杂、新老兼备、南北过渡、东西交汇的垂直分布带谱,热带、亚热带、高原区的鸟类种群都能在这里觅得一席之地。</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1、黑颈长尾雉(雌)</font></h5> <h5>  <font color="#ff8a00">百花岭,位于高黎贡山南段东坡,这里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是高黎贡山鸟类种群多样性的突出代表。据《云南鸟类志》记载,保山地区鸟类有427种,主要集中在百花岭。</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2、血雀(雄)</font></h5> <h5>  <font color="#ff8a00">2016,岁末年初,携三五好友,第一次攀上百花岭,第一次钻进百花岭的茂密丛林,第一次专心致志的玩起鸟类摄影,第一次看到种类繁多、羽色艳丽独特的小鸟在眼前飞来飞去,我只能用新奇与震撼来形容内心的感受。</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2、血雀(雌)</font></h5> <h5>  <font color="#ff8a00">我记得,在百花岭的第一幅美丽画卷是这样开启的:伴随响亮刺耳的叽喳声,几只赤尾噪鹛翩然而至。紧接着,仿佛是应一个美丽的约会,火尾希鹛、橙腹叶鹎、大仙鹟、褐胁雀鹛、黑头齐鹛、红头噪鹛…小鸟们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前方的水塘,立刻变成一个色彩斑斓、鸟声鼎沸的童话世界。鸟儿们忽而上下翻飞,展示自己美丽的羽毛;忽而追逐嬉戏,亲密无间;忽而引颈取水,酣畅淋漓。最可爱的是鸟儿们飞入水塘,扑楞着翅膀,尽情地沐浴,然后飞到塘边,认真梳理清新、靓丽的羽毛,真仿佛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哪里见过这个阵势,何时见过这么多的飞鸟,只能努力地驱动快门,追逐鸟儿变幻的节奏…(顺便说一句,为了行文方便,我罗列了诸多鸟儿的名字,其实在拍摄时,我连一种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3、红喉山鹧鸪</font></h5> <h5> <font color="#ff8a00">  第二天、第三天,连续几天,我们徜徉在百花岭的丛林中,急不可耐的按动快门,收获着快乐与惊喜。</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4、棕背田鸡</font></h5> <h5> <font color="#ff8a00">  此次百花岭之行,让我真正的与鸟类摄影结缘,也使百花岭成为我心目中的一个“圣地”,每到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总想着奔向这个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5、棕胸竹鸡</font></h5> <h5>  <font color="#ff8a00">几次百花岭拍鸟,有幸欣赏到上百种鸟儿的美丽与优雅,有幸用镜头记录下一个个难忘的瞬间,苍凉的心灵,被娇柔的小鸟一次次震撼、一次次感动。这种震撼、这种感动,在熙熙攘攘的职场里不会有,即使偶尔闪过一点温暖的光,也决然不会有如此强烈的感受。</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6、暗绿绣眼鸟</font></h5> <h5> <font color="#ff8a00">  我惊叹于鸟儿造化的神奇,为了种群的繁衍生息,它们居然能够变幻出五彩斑斓的冠羽,展现出婀娜多姿的魅力;</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7、灰腹绣眼鸟</font></h5> <h5>  <font color="#ff8a00">我钟情于鸟儿的纯净美丽,每天,它们都会准时来到水源处,欢快地沐浴、梳羽,出水的鸟儿恰如婷婷玉立的美少女,让人心醉,令人沉迷;</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8、灰卷尾</font></h5> <h5>  <font color="#ff8a00">我欣赏着鸟儿的聪颖机智,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它们总是能掌握住适应生存的道法,寻觅到适合生存的蓝天、森林亦或湖泊、江河,绵延千年而不息;</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9、栗背岩鹨</font></h5> <h5>  <font color="#ff8a00">我敬重鸟儿的善良多益,也许是为博得人的好感,祈求人们放下高高举起的猎枪、收起带来厄运的大网,鸟儿大都远离城市高楼甚至乡村农舍;即使耕作的犁杖离它们越来越近、退无可退,它们仍然会捕食害虫,做有益于森林生长的“益鸟”与“卫士”;</font></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10、灰林鸮</font></h5> <h5> <font color="#ff8a00">当然,我更扼腕于鸟儿的娇小羸弱,艰难求生。当遭受到攻击戕害时,鸟儿只能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有的甚至永远消失在天际。鸟儿的无助,总是触动着我们最柔软的神经。<br>  在率性纯真的鸟儿面前,龌龊之人往往自惭形愧,人性中不纯粹、不善良的“劣根性”往往暴露无遗。</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11、栗臀鳾</font></h5> <h5> <font color="#ff8a00">  匆匆忙忙、跌跌撞撞,生命的年轮在一次又一次的百花岭之旅中不觉已攀上了“知天命”。来不及细细的温故,却在百花岭暖暖的知新。百花岭悠然展露的原始无饰,微漾起我缓缓捡拾随时光流逝的生命的纯粹本真;鸟儿们的从容、洒脱、澄澈、靓丽,浸润着我剥掉浮躁的伪装,淡漠物欲的争夺,遵从深藏心底、不该泯灭的“人之初”的教诲,在微笑与无争中,演绎成熟优雅的人性。</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12、树鹨</font></h5> <h5>  <font color="#ff8a00">“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而我的娴静人生的后半程,一定伴随着百花岭清新的鸟鸣。于是,整理出在百花岭(含怒江的部分鸟种)拍摄的小鸟标准照,回馈予给我快乐、令我醒彻的百花岭和百花岭的鸟儿们。</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13、领角鸮</font></h5> <h5> <font color="#ed2308">  1、黑颈长尾雉(学名:Syrmaticus humiae):</font>又名地花鸡,体长47-104厘米,雌、雄差异极大。主要栖息于海拔500-3000米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疏林灌丛、草地和林缘地带。杂食性,主要以橡实、浆果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国内分布于云南、广西西南隅林区。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稀有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1994年列为稀有种、列入《濒危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1995年附录Ⅰ。 </h5> <h5> <font color="#ed2308">  2、血雀(学名:Haematospiza sipahi):</font>体重36-49克,体长15-18厘米。栖息于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区森林。杂食性,食物中植物、动物均有。国内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及南部。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h5> <h5> <font color="#ed2308">  3、红喉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rufogularis):</font>全长约28厘米。栖息于低山丘陵和海拔30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针叶林以及林缘灌丛和高草丛中。主要以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根、芽、浆果和种子为食。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h5> <h5> <font color="#ed2308">  4、棕背田鸡(学名:Porzana bicolor):</font>俗名:黑尾苦恶鸟。中等体型(22厘米)并具明显栗色和近黑色的田鸡。<br> 通常栖息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溪流、灌丛、湿草地及稻田附近地带。躲躲闪闪,常黄昏活动。主要以各种水生昆虫为食。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h5> <h5> <font color="#ed2308">  5、棕胸竹鸡(学名:Bambusicola fytchii):</font>体长34厘米,体羽主要是灰褐色的鹑类。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坡森林、灌丛、草丛和竹林中,以小群栖居,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不常见。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幼芽、浆果、种子为食。分布于四川西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西部和南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h5> <h5>  <font color="#ed2308">6、暗绿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japonicus):</font>小型鸟类,体长9-11cm。上体绿色,眼周有一白色眼圈极为醒目。下体白色,颏、喉和尾下覆羽淡黄色。 此鸟性活泼,在林间的树枝间敏捷地穿飞跳跃。鸣叫声似“滑儿,滑-儿,滑-儿”,婉转动听。多在南方,主要在阔叶林营巢,巢小而精致,为吊篮式,隐藏在浓密的枝叶间,不易发现。主要以昆虫和一些植物为食物。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h5> <h5>  <font color="#ed2308">7、灰腹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palpebrosa):</font>小型鸟类,体长9-11cm。 栖息于海拔12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多分布在西南地区。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h5> <h5> <font color="#ed2308">  8、灰卷尾(学名:Dicrurus leucophaeus):</font>中型鸟类,体长25-32厘米。主要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村庄附近、河谷或山区以及停留在高大乔木树冠顶端或山区岩石顶上。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种子。分布于中国各地区的候鸟;冬天迁往印度、缅甸、马来西亚一带越冬。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h5> <h5> <font color="#ed2308">  9、栗背岩鹨(学名:Prunella immaculata):</font>小型鸟类,体长13-16厘米。夏季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4500米的高山上部开阔的高海拔疏林灌丛地区,冬季下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河谷、林间空地。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草子、悬钩子等植物果实和种子。国内分布于西藏、甘肃、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域。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h5> <h5> <font color="#ed2308">  10、灰林鸮(学名:Strix aluco):</font>中型鸮类,体长37-40cm,头圆,无耳簇羽,面盘明显。主要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尤其喜欢河岸和沟谷森林地带,夜行性,主要以啮齿类为食。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h5> <h5>  <font color="#ed2308">11、栗臀鳾(学名:Sitta nagaensis):</font>小型鸣禽,体长11-13厘米。是亚热带高山种类,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3000米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性活泼,行动敏捷,能在树干向上或向下攀行,主要食物是昆虫和松树种子。国内主要分布于西藏东部及东南部、云南、四川西部和西南部、贵州西部和西南部、江西及福建。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h5> <h5>  <font color="#ed2308">12、树鹨(学名:Anthus hodgsoni):</font>小型鸣禽,体长15-16厘米。主要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山地森林中。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主要食物。在中国为夏候鸟或冬候鸟。每年4月初开始迁来东北繁殖地,秋季于10月下旬开始南迁。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h5> <h5> <font color="#ed2308">  13、领角鸮(学名:Otus bakkamoena):</font>小型鸮类,体长20~27厘米。主要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现于山麓林缘和村寨附近树林内。主要以鼠类、甲虫、蝗虫、鞘翅目昆虫为食。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  </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