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陈列在老火车站(铁路公园)的蒸汽机车</p> <p class="ql-block"> 5月的一天,我俩来到了铁路公园,看到陈列在原明水火车站旧址已退出历史舞台的绿皮火车,竟然感到很亲切。不禁打开了记忆的闸门。</p> <p class="ql-block"> 记得第一次坐火车还是举家从东北回山东,那时我7岁,在火车上没有座位,我就睡在座位下面。父亲把我和母亲妹妹从长春送到天津,两天后送我们上了火车,他就回当时我们在东北的家双阳县,去办调动的相关事宜了。经过三天两夜的颠簸,半夜十分到了普集车站,当时还没有电灯呢,车站里点着小煤油灯。</p><p class="ql-block"> 大学期间从家去青岛,早上坐车要到晚上才到,记得那时停靠的车站特多,从普集到张店,中间就有大临池,306,309,周村等多个小站。 </p><p class="ql-block"> 1992年暑假,和妹妹一家带着孩子去青岛游玩,早6点多上车,一直到晚8点多才到青岛。一路上一到站,不断有小商贩上车兜售。下车一看每人脸上都黑乎乎的,原来是煤灰。因车上那时没有空调,窗子开着,煤烟就随风飘散到车厢里了。</p><p class="ql-block"> 90年在济南齐鲁医院进修,是坐火车最多的了。那时从明水到济南,票价3元。每周休班回家,一个月下来,往返也要48元,当时也是个不小的数目。所以在济南上学的,进修的,基本没有买票坐车的,都是扒火车(逃票坐车)。开始不敢,也不解。心想不买票怎么能上车呢?问了同事才知道不从检票口上,而是从出站口上车。还要理直气壮,大摇大摆的。后来跟同事战战兢兢的坐过几次,就轻车熟路了。以至于车到站具体时间,几号车厢有座,大家都一清二楚。有时从济南回家,早上下了夜班,就为了省那3块钱。也要等着坐晚上6点半那趟不查票的车。每周一早上,少说也有100多人,在那等304车,因为这车不查票。时间上还合适。车站的人也知道都是蹭车的,但也心照不宣,因为大家都是上班族,工资低,上学进修还没有奖金,所以也就睁只眼闭只眼的,饶过这些铁道游击队了。说起来这扒火车还有很多趣事呢,一次我和同事到了出站口,一看表还有一分钟火车就开了,于是拼命跑刚上去就开车了。一同事一次被人逮住了,人家问他是干什么的,他脱口而出回家,结果就放行了。当时他很纳闷,后来才知道,原来车站里面有铁路职工宿舍,以后这个理由用了多次。还有一同事丈夫在济南学习,夏天来回都是穿着那种夹着脚指头的拖鞋,就是为了让人相信是回家。进修结束后一段时间,我去济南还是不买票坐车。一次和儿子一起,他就老是问我怎么不买票?问的我很尴尬。 </p><p class="ql-block"> 火车经过了蒸汽机车(烧煤),内燃机车,发展到了现在时速300多公里的动车,高铁,真是日新月异。最早的蒸汽机车行进过程中声音很大,哐当哐当的响,晚上睡觉每到铁轨连接处都能把人惊醒。后来的内燃机车声音就小多了。有一次回家从铁路路过火车来了竟然没听到,直到火车呼啸着擦肩而过才听到,吓出一身冷汗。原来单位一个同事晚上有心事,在铁轨旁行走,车来了没听到而葬身于车轮下。内燃机车虽然比蒸汽机车(绿皮火车)快多了,但从济南到北京快车也要8-9个小时,哪像现在的高铁。夸张点说一眨眼功夫就到了。</p><p class="ql-block"> 乘坐绿皮车的经历,犹如泛黄的老照片,时常在脑海浮现。虽然它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毕竟承载了伟大的历史使命,是历史的见证,是我们这代人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火车要开了,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