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的天下文/郑庆芳2021年8月25日晚

青山绿水,乡情!郑庆芳

<p class="ql-block">现今口罩的款式多种多样,但无论如何也难找到40年前口罩的那种感觉了。</p> <p class="ql-block">提起口罩,忆起过去的口罩用法和款式,与如今的口罩形式大不相同呢。</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前的口罩,都是在国营供销社销售,跟那时候的医院用的一样。那种有三四层的薄沙布而制,洁白无瑕,软绵绵的,样式,质量别致而、精细。</p><p class="ql-block"> 当年除了医院工作人员和护士们工作中戴着它,其次也只有工作或在社会上谋业的,年轻的姑娘,小伙子们劳动中,或需要探家出门时,才会戴上它用来遮风挡寒,或阻隔灰尘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那种口罩,戴在人们的嘴上,显得人特别精神,既文明又洋气,一只口罩能戴上一年都还很实用。不用时洗的亮白,然后格外珍惜的放起来。</p><p class="ql-block"> 那口罩,下面的细白带子套在下巴底下,上面的带子从耳朵后面系在头顶上,很舒服。还可以临时两个带子不离开脖子,而挂在衣内的胸部里。从不封领的衣口里,二面漏出口罩细白带子就更好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去很少有人戴口罩。如果家乡有看着戴口罩的人,就会遭人背地非议。要莫说谁谁是个“文婷";要不就直接嘲讽:你又戴上"驴兜嘴"啦?他们看不惯,觉得你的行为是格格不入的。那些态度既是讽刺又是嫉妒恨,的确如此。</p><p class="ql-block"> 时代不同了,近些年大自然的变化在逆天了,仿佛整个世界都在面临着不断的灾难!</p><p class="ql-block"> 因此 必须的,谁敢不戴“驴兜嘴"?不戴不行啊!而且还是一次性的呢。既普及,又普遍,大规模化的。</p><p class="ql-block"> 然而,当下再也找不到过去那种口罩的模样了。真遗憾,百度里我查了好多遍,却怎么也没发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已是口罩的天下,也是口罩大世界,男女老少,出门必带(戴)。可以讲,不佩戴口罩,便是害人、害己害国家,同样应该说是:严重造成了违法必纠的大是大非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近两年来的疫情患难中,(并包含河南水灾)全国人民饱经沧桑,且暂不讲疫情封城,封路封口等各种紧张局面,或是各种损失,实在令人们的情绪,极度处在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状态中。何时是个头啊?上苍啊,请还给人类一个原有的安宁吧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看看我们仁和镇的每一个疫情防控卡点的志愿者,他们大都是村级或街委老党员干部,和不分年龄的骨干积极分子。</p><p class="ql-block">尤其是这些老同志,他们认真负责的,不分雷电风雨,和白天黑夜,有时他们不惧饥渴,或被大风刮倒了雨棚,淋湿了全身的衣服,并且冻的哆嗦着,还仍然坚持,守卫在露营的卡点,进行监督着每一辆过往的司机和行人,让他(她)们测温和登记,并且一再叮嘱他们必须佩戴口罩。</p><p class="ql-block"> 为了社会和家人的健康与安全保障,人们已习惯和理解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是积极,主动的执行和配合着自愿者们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有时看到卡点的工作人员,那种不计报酬和艰苦的奉献精神,真的非常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去年我住楼上,在阳台上时刻关注着楼下防控卡点的工作动态,心中不住的产生阵阵酸楚和感慨,并且给附近的几个卡点送去了点滴爱心表示。</p><p class="ql-block"> 今年我住在楼下,可以给他们提供电源照明,有时亦可供给些茶水,更多的是可以与他们促膝谈天,增加些气氛,无不是件乐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愿疫情早日消失,卡点早日解封,人们早日向口罩世界永远告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