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中故事

格子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在指导学生画故事时候,突然萌发了创作的冲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个铁中人有责任传承铁中的历史,重庆铁路中学故事又浮现在我眼前…</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铁中故事》</p><p class="ql-block"> 从前有座山叫王家大山,山下住着一群人,他们是铁中人。今天要讲的是九龙坡九龙半岛黄桷坪王家大山瓦窑湾几代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动力火车》</p><p class="ql-block"> 走进铁中,主干道的雕塑你还记得到不?今天我们来摆一下雕塑《动力火车》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你晓不晓得这个雕塑的来历,不晓得的听我摆。《动力火车》是1996年毕业于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唐勇作品,现任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p><p class="ql-block">2002年 作品《动力火车》入选中法艺术交流展;</p><p class="ql-block">2002年 作品《动力火车》入选重庆美术馆开馆系列展“耐人寻味的艺术”展;</p><p class="ql-block">2003年 作品《动力火车》入选“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p><p class="ql-block">2003年 作品《动力火车》入选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大会雕塑作品艺术展;</p><p class="ql-block">2021年 作品《动力火车》入选中国重庆市铁路中学学校主干道雕塑天天巡回展。</p><p class="ql-block"> 火车的发展经历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动力火车—磁悬浮…未来发展你囊个能想象得到……</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3《电台湾》</p><p class="ql-block"> 一位白衣人提着尿罐,飘过铁中的鱼塘,穿过79级台阶,只听见一片竹林唰唰响,白衣人风一般的消失在铁中的后山…这是我中学时代听过的最具悬疑的铁中故事。铁中后山充满了神秘感,那里到底有什么呢?有山洞。铁中还有山洞?和电台湾那个山洞是不是连在一起的?白衣人到底去了哪里?这一切都值得你到铁中来探索发现…</p><p class="ql-block"> 电台湾又在哪里?就在铁中A-B校区之间的网红书店喜玛拉雅书店内,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某部为躲避日军飞机轰炸而设置的国际电台站。抗战期间很多重要情报都由此处向外界传播,为当时的抗战获取较多重要情报。</p><p class="ql-block"> 这座山洞里的电台遗址,撤离时洞中被火烧得精光。通往防空洞的路已经被封锁起来。</p><p class="ql-block"> 作为这座电台遗址的保护者和文化爱好者,重庆知名雕塑家、喜玛拉雅书店创始人刘景活讲述了关于这座电台背后更多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黄宏嘉老人是新中国的电子学家、微波专家、光纤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还有一个身份--"重庆之蛙"的第一代播音员。</p><p class="ql-block"> 黄老于1944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电讯专业,并应征服兵役,在抗日战争中任远征军少校翻译官,在滇缅公路上一直服务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战后到重庆,当时电台正在招聘外语播音员,黄宏嘉便成为电台的英文主播。</p><p class="ql-block"> 2018年夏天,黄老的儿媳带着为老人圆梦的想法,从上海来到重庆,最终确认电台湾当年发报的地方,就在如今黄桷坪街道小湾社区附近的这个洞穴,山洞宽19.45米,高3.75米,内部面积约60平方米。当把实景照片回传给远在上海的黄宏嘉老人时,老人热泪盈眶:"是这里,就是这里。"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微波电子学家、光纤专家,上海大学教授黄宏嘉,于2021年9月22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p><p class="ql-block"> 现在,这座藏匿于山洞中的电台遗址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今天九龙半岛开发之际,铁中人有义务记录下这片土地的故事,铁中山洞的故事还有待开启…</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4 《铁中的门》</p><p class="ql-block"> 勒不是故事,勒是真人真事,是铁中人自己讲自己的事,时间久了也就变成了故事。你晓得铁中有几个门?有人说3个,有人说4个,答案是6个。啊…铁中有嫩个大呀!</p><p class="ql-block"> 80年,我上中学时候只有2个门,前门和后门,上学我都走后门。这要从铁路的布局说起,九龙坡铁路家属区从滩子口到五龙庙沿长江逆流排开,分别是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六村。我家住二村,是当时的重庆铁路分局文化经济中心,住铁路俱乐部后面,俱乐部有电影院,有图书室,还有篮球场。每到有电影的时候,简直是人山人海,当时就有同学开始锻炼身体了,目的就是长大了好去挤电影票。图书室管理员就住我家后面一排平房,还可以经常去翻翻书,坐在图书室看书是一件上档次的事。当年铁路上各个站段要开展篮球比赛,都是免费看,铁中学生篮球打得好,还上过报纸的,那时我还追过铁中的女篮明星郭敏、付素华…初一那年,我的美术作品在俱乐部展出了,没见过世面的我太开心的,现在都还记得到那幅画,从此立志要学美术…勒和铁中后门有撒子关系呢?二村离铁中后门直线距离不到一千米,但现实距离不是直线,尤其是你看到铁中后门了,还有108步梯坎等你,一般人不歇三道气是走不拢的,每天上学都有爬华山的感觉,到铁中上学必须要学会仰视。</p><p class="ql-block"> 2008年,王家大山开始修商品房了,就是现在的广厦城,为了和市场经济接轨,铁中修了后山门,铁中开始慢慢变大。</p><p class="ql-block"> 2014年,铁中修了新校区,就是高三校区,于是就开了中门。门多了就麻烦,“下班时我在大门口等你哈”同事之间经常有这样电话。“我在大门口等你好久了,你还没出来呀”,“我在大门口的”,“你在哪个大门口嘛”,“山上”,“我说的在正大门等”,你说麻烦不?学校领导果断采取办法,通过分门别类,就有了现在的1号门、2号门、3号门,勒下理清楚就不乱了。现在快递打电话“老师,你快递到了,我在3号门,你在几号门”,“我在1号门,你要从山上下来”,看倒没得,要爬一座山才能从1号门到3号门,你说铁中大不大?</p><p class="ql-block"> 2015年,又增加了两个门,在哪儿?在B区。2015年2月 重庆铁路中学和重庆电厂中学整合为新的重庆铁路中学。 2015年7月13日 正式更名为重庆市铁路中学校。从A区到B区走路10分钟,开车也要10分钟,因为走路可以走后门,开车只能走前门。B区放学时有家长在等学生,学生在后门等,家长在前门盼,要从前门绕到后门,没得半个小时你走不拢,你说铁中大不大?</p><p class="ql-block">“高高的山巅上,滚滚长江边;我们铁路中学,就在绿树环抱间</p><p class="ql-block">高高的山巅上,滚滚长江边;我们铁路中学,就在绿树环抱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5《同学讲铁中故事》</p><p class="ql-block"> 昨天在高中同学群征集故事,郭良鸿同学用了30年时间发酵,30分钟启封,30年后慢慢和同学一起品尝和分享,勒斗是铁中人。他的父亲是郭谦玉,化学高级教师;母亲杨俊书,学校职工;他们都是铁中人,郭良鸿现任大连银行重庆分行行长。我们今天来听他摆故事…</p><p class="ql-block"> 铁中做人民教师的老同学在群里号召同学们写点当年读书时的趣事,突然有一丝写点啥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由于父母是铁中教师,从小就在铁中长大,铁中对于我来说除了是学生时代读过书的母校,更是呵护自已长大的家。</p><p class="ql-block"> 铁中座落在九龙坡黄桷坪王家大山半山腰,当年也主要是为了解决铁路子弟读书而专门设立的中学,同学之间大都从小学到中学就在一起上学长大,父母之间要么是一起工作的同事,要么是家住得近,一起上学、放学,大都知根知底,几年下来同学之间的感情是其他类型学校不能比的,我自己的同学中就有两位与我从小学至中学十一年都是同一班没变过,同学之间的感情往往更深,和外校学生发生冲突打架斗殴时更团结,也就不怪了,一段时间江湖人称铁道游击队。</p><p class="ql-block"> 对于中学期间如何刻苦学习的事早已淡忘,但当年学习条件的艰苦,日常学习的不易却是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 都说重庆是山城,出门就爬坡上坎,上学也一样,特别是上学走学校后门进校的铁路一村、二村、三村等的同学们,必经山脚铁路医院至学校108级石梯,每天爬上爬下两个来回,雷打不动,几年下来这部分同学的小腿绝对比从经学校正大门上学的粗得多,和其他学校比,铁中学生学习好的同时,学生身体素质强,校际体育比赛常胜人一筹也就不意外了。</p><p class="ql-block"> 更可怕的是梯脚旁依着铁路医院的停尸房,一楼一底一小院,象极了当下的别墅,单门独户,只是平时大门紧闭阴森可怖,有需要时开门办正事,从不避讳上学、放学的学生。房后几丛竹子、杂草长成的土堆,是专门掩埋铁路医院救死挟伤后抛弃的断手断脚之地,埋得多了,加上一般沒人敢去,此处的植物异常茂盛。因此铁中毕业的学生普遍胆大,心理素质高,女生也是如此,毕业三十多年了,现今工作生活压力如此之大,还没听说过同学中有抑郁症的。</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教学楼绝对是超高级的,可惜拆了,不然一定成网红,长超70米,宽近30米的三层独幢红砖大楼,估计有两万方,体现了当时铁路工人的专业技术水平,建铁家伙都没问题,建个砖房子更是不在话下,在七八十年代全国其他地区不敢说,在重庆的所有中学里没见过,全校初中、高中所有一千多师生,上课全在此,中间正大门出来,横着两个标准蓝球场,两边端头分别开有侧门,一边开在一楼,朝着后山脚的防空洞,另一边两个进出口,一楼与球场相邻,二楼通过天桥与对面坡上的教师办公楼、公共厕所相近。</p><p class="ql-block"> 上课时还好,同学们陆续进楼,下课、放学时争先恐后,一窝蜂出楼的阵仗,甚是壮观,时常出现拥挤、碰撞甚至踩踏,学生因此受点小伤根本不是啥事,基本不会构成师生、家长关注的新闻。</p><p class="ql-block"> 从教学楼正门出来,穿过蓝球场,顺着一坡梯坎,就会下到同学们引以为豪,最爱去的地方——大操场,几乎是一圈近四百米的标准操场,学校的课间广播操、全校性重大集会、一年一度的校运会,都会在这进行,整个重庆铁路分局当年也无其他更好的露天场地,分局职工运动会、职工足球赛常常借用大操场举办。操场实际上为顺着坡面地势向下开挖土方、找平后建成的,形状象个巨大撮箕,建造中土石方量在那个年代难以想象,好在咱们铁路工人有力量。操场上铺草坪,那是你想多啦,象现在这样铺塑胶也不可能,地面主要由两种材料构成,土和碳渣,现在的学生恐怕没享受过踢足球摔跤摔在碳渣上的待遇,一场交锋下来,如果向前摔膝盖跪地,掀开膝盖皮算是轻的,一把大大小小的碳渣穿透膝盖皮嵌在里面,洗都洗不出来;如果向后摔,大腿跟至屁股部分着地,也不轻松,一条条刷把签似的血痕,可以来一槽。大操场除了为学生提供集会、锻练、课余休闲、消耗过剩精力之外,更是青春期早熟同学们约会的盛地之一,想必成百上千铁中校友的初吻留在了那里。</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最恼火的是解决大小内急,教学楼里没有厕所,楼外两侧百米外分别有两个容量有限、坑位紧张的公厕,课间几分钟之内,高峰期一千多号师生需要去打卡办事,紧俏程度可想而知,课间铃响,冲出教室最猛,皱着眉头、咬着牙巴、夹着沟子,闪着碎步,目光坚毅之人,习以为常,一般是去那里报到…</p><p class="ql-block"> 也许会疑问,几十个坑位如何能满足上千人的需求,其实不用担心,当时的坑周转率之高难以想象,一排战地坑,坑间距三十公分强,之间毫无羞答,几天清扫一次不知,反正不是每天都打扫,小便池经年累积斑驳着几层黄垢,下雨天甚至不下雨,地上也会殿几处砖才可下脚,办事打卡时那味儿会有层次地往鼻钻,甚至熏眼,就算肺活量大的在外面大吸一口,以为能憋,也常出现因功力不够,憋不住反而在里面大吸一口事与愿为,因内急提着裤子不顾一切冲进去,因受不了而草草完事提着裤子奋不顾身冲出来,见怪不怪,风景一道,至今心有余悸,想起仿佛周边就有那味儿。因此从铁中走出来的学生,再艰难的环境,再酸楚的生活,一是能憋会忍敢拼肯扛,适应能力强;二是目标坚定、行动迅速,做事效率高。</p><p class="ql-block"> 毕业30年时,同学相约回学校团聚,许多多年未见的老师、同学聚在一起,热议着过去的往事,回忆共同的少年岁月,兴奋而亲切,这次聚会还在校园里种下了一棵榕树(1),纪念从母校毕业三十周年。而后的时间里,留校当老师的两位美女(2)同学经常把榕树生长的照片发给大家看,几年时间过去,根深叶茂,极其特别,与众不同,几条支干相互缠绕扭在一起形成主干,虽有聚有散,却始终不离左右,相互支撑,象极了同学们毕业后的状态,虽各自打拼,却也时常牵挂,互相支持。</p><p class="ql-block"> 而今的铁中,早已是名贯巴渝的名校,规模更大,办学条件、教学水平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不变的是一届届学生们骨子里与众不同的铁味,坚韧而刚毅的铁味,坚韧而刚毅。</p><p class="ql-block">注解:</p><p class="ql-block">(1)榕树种在2号大门口,郭良鸿从哪里找到的这颗榕树,价值几何?这个故事他没摆。纪念石是嘉航石材的周青同学赠送。</p><p class="ql-block">(2)铁中老师丁萍和刘革化。</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6《传统体育项目》</p><p class="ql-block"> 一“乒”到底,勇登高峰——我校乒乓球队在重庆市2021年中小学乒乓球比赛中取得佳绩,点赞、点赞。体育能取得佳绩 ,勒和铁中的几十年优良传统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都讲特色,铁中的传统体育项目就很有特色。就在的操场边体育办公室那个地方,以前是射击场。那时的体育比赛就有射击项目,铁中的射击队教练是体育老师龚泽林,虽然个子不高,却人称龚大汉,当他讲起训练的故事简直神采飞扬。倨枪,左手向上握托枪身,枪托抵于右肩肩窝处(要用力,防后坐)右手握紧把手的同时,食指贴于扳机外沿,瞄准。三点成一线,当确认瞄准时,应注意不可刻意扣动扳机,“有意识瞄准,无意识击发”也就是说扣扳机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才会打得准,否则有意识扣扳机会造成枪身晃动,影响准确度…我简直都听神了。铁中曾经组织过射击队打比赛,那个亭子是专门为日常训练而修建的,小口径步枪比赛,训练有时会釆用实弹 ,只能利用周日和寒暑假进行。巾帼不让须眉,学校还有女子棒球队,教练是武印香老师,后来教过我们地理,他们当年都取得过不错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老师不但自己练,还教学生练。投手榴弹听过没有?当然手榴弹是假的,更不会爆炸。有一次训练时,由于方法不对,我竟然把手榴弹投到后方去了,还好后面没有站人,有时候出错的事反而不会忘。投手榴弹在1953年曾列为田径运动的比赛项目,后来由于奥林匹克运动会没有这个比赛项目,1979年第4届全运会上就没设这项比赛,这算是学校特色体育课内容之一。</p><p class="ql-block"> 现在有的比赛项目,也没落下。足、蓝、排、田径,那更不用说了,大家熟悉的巴蜀笑星凌琳,比我们大几届,当年在学校可不是以表演出名,而是著名的运动校草,代表铁中百米、跳高,经常拿奖。</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些体育课项目,现在已经看不到了。男子跳箱,还是跳纵箱,那时候个子小的同学多,经常是骑在跳箱上;女子跳山羊,第一次跳的时候,好多同学跑到山羊前就害怕了,但经过几节课勤加练习,大部分同学都能跳过,虽然这不是比赛项目,但是期末考试项目,现在学校的体育老师罗洪泉前几天还和我摆起这件事,跳箱、跳山羊运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胆识和克服困难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在铁中,就是体育比赛没参加也没关系,只要你愿意,都有展示的机会。现在的课外活动我们那时也有。做红缨枪,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那时的学生都要争做“五好学生”与“三红少年”。所谓的“五好”,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后来才简化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三红少年”指的是“脖戴红领巾、臂箍红袖圈、手握红缨枪”的红色接班人。记得当时学校老师也要求我们人手一杆红缨枪,可那时物质匮乏,哪有那么多真材实料的红缨枪啊,再说了,如果红缨枪真的都是钢铁制成,那学生的安全就成大问题了。我们当时所持有的,都是回家让父母用木头削成个木枪头,找上几段旧红布带,往竹竿上一插,就齐活。</p><p class="ql-block"> 讲究点的家长,会找人把木枪头刷层“银铁色”的漆,就更形象逼真了。红缨枪上的红缨迎风一晃,扑啦啦响,给那时的生活增添不少乐趣。小时候看神话小说《封神演义》,最亲切的人物就是少年小英雄哪吒了,尤其是哪吒的三宝“风火轮、混天绫与火尖枪”更是让人神往。其实哪吒的火尖枪就是神话版的红缨枪。</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健壮才会意志坚强,勇敢无畏才会坚韧不拔,铁中讲传承,通过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项目结合,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接触传统体育,理解传统体育文化并将其进行发扬,另一方面也让传统体育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创造革新,在融合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发展。</p><p class="ql-block">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p><p class="ql-block">求实创新、团结奋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7《山洞的秘密》</p><p class="ql-block"> 昨天和刘开渝老师聊天,“我小时候都去挖过山洞的”,啊…原来真相就在身边,铁中山洞的故事又有了新发现。原以为有两个洞口,经实地考察还不止,到底有几个洞口呢?为什么要挖山洞呢?下班后约上同学再一次探讨山洞,郭良鸿揭开了山洞的秘密。</p><p class="ql-block"> 铁中有防空洞,位于后山脚下,如果要问防空洞有几个门,即使是在校教书二三十年的老师也会回答“两个”,学校行政大楼两侧各有一道进出口,更不用说学生了,铁门紧闭,夏天靠近洞口明显有凉意,有时会有冷风拂面的感觉,透过铁栅栏里面黑区区的,看不见几米,不允许进入,也不知道洞中情形,属于神秘之地。</p><p class="ql-block"> 没记错的话,防空洞共有三个门,除大家熟知的那两个以外,行政大楼里还隐藏着一道通往防空洞的小门,就不显眼地开在楼梯旁,常年堆放着撮箕、扫把之类的杂物,如果紧急情况发生可以很便利进入洞中躲避。</p><p class="ql-block"> 60年代初中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而后与当时苏联决裂,69年更是发生珍宝岛冲突,中国北方面临来自苏联的巨大战争威胁,甚至是核战争威胁,为保存战时有生力量,减小战时损失,国家在大力搞“三线建设”将易受攻击城市的重要企业迁入西南后方的同时,还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以应对可能的战争,防空洞就是那段时期的产物,全国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甚至有些城市地下防空洞形成网络,抗战时华北平原对付鬼子的地道战战法,被搬到了城市,至今地方政府还保留有“人防办”的编制对此进行归口管理,重庆著名的沙坪坝地下商场、洞子老火锅等,其实原本都是防空洞,改革开放后才改作商业经营。这也体现了中华文明传承中特有的“底线思维”理念与“忧患意识”,“往最坏的方向去准备,往最好的方向去努力”才能有备无患,“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些常识即使在普通老百姓那里也会获得认同,当下对防控新冠役情所采取的行政措施以及普通百姓主动配合防疫,无不体现着这种“以防为主”思想的精髓,这也许正是中华文明能延续五千年、华夏子孙面对再大灾难也能战胜困难并繁衍生存的重要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铁中的防空洞开修的具体时间不清楚,但直到76年粉碎“四人帮”前还在建设是可以确定的。小学在铁路二小读书,一次放学回家途中正在爬108梯,从上急冲下一群人,架着一个头部受伤之人,满脸鲜血,面目肿大,已分辨不出五官,极其吓人,往山下的铁路医院赶,我们不由朝两侧躲避,冲到近处,受伤之人突然停了下,招呼一起放学回家的一个小伙伴,强忍巨痛问他知道自己是谁不,小伙伴惊颚地呆在原地,不知所措,一群人架着他一拥而过,那人却仍回头喊道:“我是爸爸”。这一幕情景虽已过去几十年了,还沥沥在目,后来才知他正是因带领学生建防空洞放炮时意外受伤。因此铁中修建防空洞的过程中,并非仅仅有铁路站段的工人、技术人员参与,当时铁中高年级的学生、老师也有参加建设,共同努力响应号召,为在校师生受到攻击时提供避难之地。</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防空洞还进去过,五六米宽,一人多高,沿洞壁布有电线,两侧沿壁脚开有沟槽便于排水,隔几米有电灯照明,主洞是贯通的,设有几处附洞用于存放物资,三个洞口可以相互进出,洞里靠近教学楼出口不远处还有一个小蓄水池,用于存储沿洞壁流下的山水,水清彻极冷,喝一口透心凉,与矿泉水无异。在没有空调甚至电风扇的年代,防空洞口是天然的夏季纳凉之处,由于洞内贯通空气交换,阵阵凉风不时从中拥出,呆不了多久还会感觉到发冷,盛夏时节课间同学们都喜欢去洞口享受下难得之清凉,当年高考前,洞口更是同学们躲避酷热认真备考最佳之地,凉快、幽静。</p><p class="ql-block"> 防空洞,这一特殊年代的产物,但愿其建设时的主要功能永远不要被使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8《成长》</p><p class="ql-block"> 黄兴力校长在铁中工作了26年,4年副校长,11年校长。他过去有写教育博客的习惯,讲述校园里的小故事,描写校园中的一景一物。好教育是在细节中形成的,好学校是由好故事串成的。我翻看了他传给我的几十篇文章,感动!感动!有一时期盛行写最多140个字的微博,他随时记录办学的小点滴和小感悟,粉丝量达到36万。我们在和铁中一起成长,远在浙江的他对铁中初心依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曾对校园里的雕塑作品,有自己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绿色浸透的校园,如果能安置一些雕塑作品一定会平添艺术的隽秀之美。终于,浮雕和圆雕作品出现在校园。美的欣赏,就是在做心灵的体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代彩雕《成长》,造型似雨滴,教育是文化的浸润,如春雨润物细无声;造型似种子,种子处于一种原始的生命状态,撒下种子,播种希望。不论是像雨滴还是像种子,都不是大小、形态或颜色统一的,展示了个体生命的丰富多彩。这座雕塑,说明了教育是一种合作式的农业劳动,小麦种子不可能长成参天的黄桷树,这是由它的基因决定的。学校教育犹如给予种子生命成长的营养、阳光与空气,用外因去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火焰,激发每一个学生最大的生命潜能。每一个个体都不同,但都有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学校是多元的,通过多元课程、多元交流、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9《榕树》</p><p class="ql-block"> 铁中的美在“山”,铁中的美在“绿”,铁中的美在“心”;在铁中工作已有2000多个日日夜夜,我见证了铁中人办学的“韧”劲,对教育价值执着的追求就像榕树的根须至上而下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们的“心”都在学生身上。任权民校长在榕树下和学校老师交流着感受。</p><p class="ql-block"> 的确,当你走进铁中校门时,榕树就站在主干道两旁,张开绿冠,迎接你回家。榕树下形成的林荫道,不管是温暖的春天,炎热的夏日,凉爽的秋季,或者是寒风刺骨的冬天,它总是四季常绿。尤其是夏日,阳光透过树叶洒落在主干道,成为铁中最美景观,老师和同学都会在此留影。</p><p class="ql-block"> 铁路中学和其他学校不同的是老师就住在学校。记得初三的那年,张道蓝老师搬新家了,同学都帮着搬书,从红楼搬到操场对面的新楼,楼下就有一颗大榕树。那时下午放学早,张老师会留学生背书,连他自己的儿子、女儿也在其中。1985年,在榕树下背书的桥向东同学考上了复旦大学,后来张老师的女儿张渝、儿子张豆豆考上了北京大学。</p><p class="ql-block"> 铁中1956年建校,榕树见证了铁中的发展过程,所以铁中人的心中都活着这样的一棵榕树:它如一双大手臂,伸展自己宽阔的胸怀;它对一切风雨天灾的无惧;更有它包容一切不利事物的心态。榕树盘根错节,枝干交织,正是这种同根共生、一脉相连的强大凝聚力,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铁中人。</p><p class="ql-block"> “爷爷、爷爷,你看这颗树长胡子了”林荫道上的孙子惊奇的问道。爷爷说:“这些像胡须一样的东西,就是榕树的气根,气根的生命力很强,当它越长越长,垂到地面时,伸入泥土,就形成了枝,枝上再生根,根再形成枝,就这样横干直枝相连,盘根错节。榕树不计较环境,不选择条件,有顽强的生命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去年学校请园林绿化公司修剪主干道两旁的枝。一时间,全校的老师同学都来关注,就连退休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可见榕树已经融为铁中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春天到了,榕树焕发出新的生机,鸟儿飞回来了,松鼠又在其间跳跃,还有两只猫在榕树上讲着铁中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0《铁中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26日,166舰经过复原和加装后,带着毕生荣耀,驶入温暖归宿——重庆建川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国防教育展览。铁中也有博物馆,在哪儿呢?贾志刚老师带我们去一同前往铁中开敞式的博物馆,走起。</p><p class="ql-block"> 春晖楼前的藤架蔓道乍看只是碧树天然汇聚的一隅,微花偶露真容的一域,它们似乎无法逃脱“脚步迈开就过去了,双眼看罢便忘却了”的尴尬结局。尽管如此,我对这处边坡崖壁却情有独钟青睐有加!</p><p class="ql-block"> 这源于它近在咫尺,不仅抬眼便遇,秀色可阅,而且顺阶而下,即刻抵达,占尽地利之便。更重要的是它无声无息地承载着我与过往超40春秋的缘份记忆。回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缄默不语守立于此的两处板报墙台前凭粗粝砂浆的素面陋服示人,后以砖痕累累的真貌呈现,尤其是墙台背面竟然搭建了石质开敞的垃圾仓。每日傍晚教室保洁之时,此地那番纸屑与泥尘共舞,同时伴随桉树叶沙沙作响的场景令人颇感无奈!非但如此每周末全校大扫除之际,这里更是尘土起伏,垃圾焚烧烟火缭绕!同窗戏谑此为“烽火狼烟”!</p><p class="ql-block">我曾为之苦为之忧的校园疮疤,终在15年前逆 袭成了花木画苑,他出人意料地修炼为母校新景,芳圃昂千柱,虬枝散万叶的绿荫幽廊一出场亮相便风华灼灼,抢眼夺目,学生时代记忆里的砖壁报墙让位于镌刻名家风采金句的艺术雕塑,与此同时,那位早已蝶变的同窗好友也常在此开启着弟子们的从艺远途,那时这些被定格了的精美细节与意趣瞬间常常演化为铁中育人环境的崭新符号,它们既鲜活生动地承担着彰显理念的重任使命,又色泽明丽地润饰着校园的文化册页,这样疮疤旧地便化尘浊为靓丽,终与文脉香息贯通交融,也渐萌渐雅起来。</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记录铁路历史进程的图文照片精彩呈现在花廊幽径。在我看来,那些展示新中国铁路辉煌成就的一幅幅写真,虽文字朴实简洁,画影也受制于时代,但低调平实的挂图却极具动人心魄的飓风强力,他们宛若黄钟大吕荡气回肠,可使徜徉者不由自主地从悠游徐行的舒缓节奏,瞬间切换至血沸心卷的激越模式。访客行进至此,便能毫无障碍地触摸到校园深处的血脉根基,代代铁中人亦可零距离地探究母校的灵魂基因与气质密码,从而在精神层面上补钙吸氧,为当下,为明朝且行且担当!岁月积淀,人生川逝,这处香径长廊早已走出了休憩纳凉的苑囿,也越过了丹青怡情的门阶,这方内涵丰盈的文化长廊业已迈入滋育铁中的精神圣地!</p><p class="ql-block"> 朝华瞬,光阴速,这方花木扶疏的景致还是一如既往地妩媚温婉,而鬓秋眼花的我也会在暮去朝来之时,琐事扰神之间,案牍劳形之后,选择踱步曲廊以重拾梦境,或闲憩幽篁来静待花明……我有幸聆听到诸多关于生命生活的经典讲座!</p><p class="ql-block"> 牢记使命扬风帆,赓续文脉开新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1《校园的罗汉松》</p><p class="ql-block"> 二次曝光,你听说过没有?120相机你晓得不?1982年的那个夏天我开始了解,在哪儿了解的呢?就在铁中。铁中在那个时候就开始培养学生玩相机了,还是学校的老师带到一起玩。</p><p class="ql-block"> 记得初三那年化学老师艾启禄带我们学习拍二次曝光,就在老师办公楼前下面一层有一颗罗汉松,在我心中这颗罗汉松身是菩提树,已非凡草木,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记忆,更是校园拍摄的指定打卡点,很多同学的青春都在这里用二次曝光方式定格。二次曝光,就是在同一张底片上进行多次曝光,是许多人接触相机必玩的技巧,神秘又让人难以言喻的视觉效果常常让人沉迷其中,也让我感受到创意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那时学校开设了第二课堂,在教学楼一楼的化学实验室里,第一次走进红色昏暗的、有种神秘感的暗室。老师把冲洗好的胶片放入扩印机的片夹,通过光源的照射使相纸感光,我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着相纸通过显影液、定影液、漂定、水洗,然后夹在线上晾干后,还用剪刀剪出花边形,就成照片了。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成就感会带来自信,自信就会让能力提高,随着这些小小的成就感的积累,慢慢地我自信了很多,后来上大学时选修摄影,走进暗室那一刻,中学的体验又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为了体验自然之美,老师还带我们到南山学习摄影,和同学的合影保存至今。所以听到120、135,还有“双鸟”,即海鸥与凤凰,我们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p><p class="ql-block"> 如今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它已取代了绝大多数电子产品,比如收音机、电视机、MP3/mp4等等,还有曾经风靡于文艺青年的照相机。不得不说,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众多电子产品的兴衰。曾经的青春岁月一去不返,记忆岁月年轮的照相机也渐渐日薄西山,时光匆匆走过,照相机曾留下过美好的回忆,泛黄的照片承载了我们在铁中校园的青葱岁月,你是否也使用过它们来定格美好一瞬呢?那年在铁中拍的二次曝光的照片已烙在我心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2《铁中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铁中郁郁葱葱榕树的绿;喜欢有顽强生命力黄桷树的碧;喜欢历史悠久香樟树的褐;更喜欢花开四季的校园色彩。</p><p class="ql-block"> 每个铁中人记忆中都会有花香,一月教师办公楼前香气四溢的腊梅香,后山上的梅花香也随风飘满整个校园,梅是“岁寒三友”之一,也是“四君子”之一,和铁中传统当中浓厚的文化底蕴相吻合;二月办公楼前的玉兰花开了,红色、粉色、白色含着笑意,盼着老师们归校了,吉祥如意的玉兰花,寓意着新学期美好生活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三月集美楼前、高三校区的迎春花开得黄灿灿的,远远望去,好像一幅黄色的油画,迎接同学们回校,看到迎春花就想起吴久灵大师拍的那些校园故事;四月红楼前谦逊的山茶花也张开了笑容;五月至七月校园最美景观大道上的黄桷兰一路飘香,走过林荫大道转眼紫色的三角梅爬满整个长廊,现在的三角梅好像也没有固定的花期了,想开就开,想长就长,只要有阳光就会灿烂,缺少阳光就给你翠绿的叶子依然美丽,三角梅不拘小节、超越平凡、卓越奉献它的魔力。还有绣球花在教学楼前竞相开放,从白色慢慢变成紫色,从紫到篮的还有高三校区的蓝楹花,随着偶尔吹过的风,大朵大朵的蓝花落下来,落花满地。 </p><p class="ql-block"> 暑假归来,九月黄桷兰的白、三角梅的紫还在等着老师和同学们;十月有红楼前的芙蓉花开;十一月三角梅依然昂首伸眉;十二月腊梅花又悄悄打上了花苞。</p><p class="ql-block"> 花香总是和鸟语相伴;松鼠总是和茂密的树林相伴,可爱的小松鼠白天善于在树上攀登、跳跃,跳跃时用后肢支撑身体,尾巴伸直,一跃可达十多米远,时常引来铁中师生们的驻足。</p><p class="ql-block"> 校园里春季的绿、夏季里的红、秋季里的黄、冬季里的白,你还会想到哪些的色彩呢?在铁中经历过40个春秋的我也只记得这些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3《鱼塘》</p><p class="ql-block">有人问以前铁中的鱼塘故事怎么没写呢?因为鱼塘早已有老师承包了,她从鱼塘里收获特别多,今天春艳老师带我们回放福利。</p><p class="ql-block"> (一)老铁中曾有一个可分鱼的鱼塘。</p><p class="ql-block">隶属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卧于王家大山山麓的最美山地学校,我们的大铁中—1号门的停车场,原来是一鱼塘。一直想追寻鱼塘的来历,有了革化老师那张老照片,看来答案有了:地势低洼地,鱼塘自然成。每年国庆节之际,全校喜庆节日,每位教职工都可以分到鱼。在分鱼吃鱼谈鱼的过程中,享用的鱼味不断,对未来的畅想不断,新分来的大学生一下子找到了单位归宿感。据说,铁中不少老师的孩子还有学校学生经常池边玩水或者在小水沟里摸鱼,童年的快乐从这里开始,铁中的美好印象在这里定格。后来因为修1号门左边那栋楼房,鱼塘被填。鱼塘变篮球操场,篮球操场不久和足球场合并成为标准运动场,操场于是顺应时代改而成现在的职工停车场。</p><p class="ql-block"> (二)由鱼塘延伸开去,故事多多,我们倍感留恋,也能微笑告别。</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学子,对学校充满了很多想象,大草坪,大操场,游泳池,体育馆,科技馆,读书长廊……据80年代末分到学校的老师回忆,那个年代,有教学楼和操场,有办公室和宿舍,有图书室和食堂,大家就很知足了。铁中那时的教室是木地板,课桌椅也是木制的,尺寸和厚度却甚于现代流行的桌椅,坐上去舒适感很强。极简的物质时代,孕育了朴实纯粹、脚踏实地的校风,至今萦怀追恋。 铁中是铁路省重点中学,教师每年有加薪机会,凭职工证件能享受免费乘坐火车的优惠条件,那时地方上老师还是特别羡慕铁路教师的,我们和铁路工人信念一致,保好安全,办好教育,教好子弟,为职工解决后顾之忧。学校开设过建筑、工务、钳工等职高班,为客运段、机务段、车辆段等输送人才。</p><p class="ql-block"> 工会是我家,我很爱戴它。工会经常安排周末食堂交谊舞,纪念日统一发放床单、枕巾、脸盆等生活用品,职工生活之希望和归宿感在单位、在工会。如今,取而代之的发鲜花发电影票写慰问信送生日卡,可见,从物质层面逐渐走向了精神层面,更注重个性关怀和精神成长。</p><p class="ql-block"> 今天,发展才是主旋律。送旧不执念,留恋有美好!</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4《红苹果》</p><p class="ql-block"> 说到苹果,你会联想到什么?代表“平安”的苹果,改变世界的苹果(砸中牛顿的苹果、乔布斯的苹果)……铁路中学的苹果?</p><p class="ql-block">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苹果就是苹果,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水果而已,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却是蕴含着某种寓意。铁中高三校区的解构雕塑《红苹果》你看到过吗?雕塑把完整的苹果分为多片,分割再组合,有点像新高考选择3+1+2,由以前的“套餐”变成了现在的“自助餐”,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菜,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权利。</p><p class="ql-block"> 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体系看起来复杂,但背后的价值指向十分明确——鼓励学生个性需求、高校多元选拔,同时保证制度的公平性和科学性。这无疑传递一个信号:考生、家长和学校都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发展需求。目前,铁中的强基计划、清美计划正是响应全国高考教育体制改革,为国家培养更多英才。</p><p class="ql-block"> 无论怎么变,从青苹果到红苹果,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一片片的苹果味道是酸甜的 。雕塑《红苹果》告诉同学们,要品味成长的过程,成长过程中的痛苦与快乐,失败与成功都值得一生去珍藏。在成功之时,还要学会懂得感恩与分享。</p><p class="ql-block"> 苹果树三年结果,和学生高中三年出结果如出一辙,《红苹果》彩雕放置在高三毕业年级所在的致远楼旁,表达了铁中老师对毕业学子的祝福与厚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5《我的地理老师》</p><p class="ql-block"> 下午放学后,几个男同学在校外108步的阶梯旁打“拱猪”,这时候有个同学说“朱德智来了”,但正打得起劲的同学并没理会。当朱老师走过的时候,其中有个同学故意说“自得猪”(反起念谐音就是朱德智),大家都晓得“堕猪”是打“拱猪”的一种策略。朱老师走过后听见同学一阵笑声,当时觉得是搞笑,现在想来是同学想和老师亲近却又不知如何表达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1984年我在铁中读高二,那时分文理科,我读的文科,朱德智老师教我们地理。全班同学最佩服朱老师的是书就放在讲台上,但上课从不翻书却讲得一点不差。下课时问朱老师“你是怎么做到的?”“每天晚上睡觉前我就像放电影一样把第二天要讲的课过一遍”,惊讶的同时我们产生了敬意。</p><p class="ql-block"> 当时学校正在搞教改,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于我们都是铁路子弟,朱老师说全国铁路这节由同学自己来讲,我大胆的说“我来讲”,学着朱老师没翻书把课上完了。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朱老师说的一句话“你很适合当老师”,之后潜意识里我选择了当老师。</p><p class="ql-block"> 朱德智老师已经离开我们了,但当年铁路一课深深印在我的心里。上课了:80年我国铁路还是“一横一纵”(横:陇海线;纵:京广线)发展到今天我国铁路已是“三横五纵”。南北向的铁路线主要包括:京哈──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北同蒲──太焦──焦柳线,宝成──成昆线;东西向的铁路线主要包括: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沪昆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6《初中班主任》</p><p class="ql-block"> “黄狗(黄勇)、稀饭(黄建希)你们扫前面这块地”,初二的班主任欧刨花(欧木生)安排着周末大扫除。1981年上初二那年,除了自己班教室清洁,每个班级都有划分的“自留地”,我们班每周大扫除就是校园的主干道——现在的铁中最美林荫道。</p><p class="ql-block"> 那时学生常给老师取外号,最多的一种是根据老师的外形特征来取的,欧木生老师由于头发自然卷,像刨花一样,有同学就给他取了“欧刨花“非常形象生动的外号。欧老师教我们数学,一般上课只讲十几分钟,其他时间做作业,只有反应快的同学可以跟上他的节奏,他最喜欢的就是数学科代表“稀饭”,因为他数学好,欧老师给他取了外号,喊起来更为亲切。黄勇同学体育好,一般跳高用背越式,而他用的俯卧式,“黄狗”的外号由此而来,也让我记忆很深。</p><p class="ql-block"> 上学时经过108梯,总看到欧老师在前面走“之”字形,后来才知道,这是利用了功的原理,斜坡坡度越小越省力,上坡时走 “之”字形,相当于把“斜面”拉长,降低了坡度,所以能省力。身后的学生都随着欧老师的节奏走起了“之”字形,远眺犹如一条巨龙在石梯上盘旋。</p><p class="ql-block"> 欧木生老师和黄勇、黄建希同学都离我们远去了,每个人对生活,都有不一样的诠释,可以勇敢追逐梦想,放手去博,生命可以伟大,可以脆弱;生命不是我可以诠释得了的,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悟。</p> <p class="ql-block"> 17《我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走进铁中集美楼,你会看到剪纸的小展览,左边的剪纸颜色变淡了许多,因为已有六年时间。这些剪纸都是今年铁中高三毕业学生谢子玉同学的个人作品。</p><p class="ql-block"> 记得2015年9月,我任初一美术教学工作,《喜庆吉祥的民间美术》中有民间美术剪纸一课。下课后有个小女生走进我办公室,小声地问:“刘老师,可以看一下我的剪纸吗?”看着她手里拿着的剪纸我感到很惊奇,因为谢子玉同学不是美术特长生,不太喜欢绘画,她说:“刻剪纸可以让我安静下来,心里会很安定”。后来她就常到我办公室来刻剪纸,晚自习做完作业的时候也会拿出自己的剪纸细心地刻,她是真的从剪纸中感悟到传统文化的学生。期末的时候,我特意在集美楼一楼给她做了一次小展览《谢子玉作品》,我写了寄语:“相遇剪纸,不再浮躁;相知剪纸,珍惜生活”。初中毕业了,我们也没再见面。</p><p class="ql-block"> 过了一年,在校园偶然看见谢子玉,我问她“还喜欢剪纸吗?如果有时间就到我办公室来吧”,第二天她真的就来了,去年期末在集美楼我又给她做了一次小展览。看着谢子玉初中、高中两个不同阶段的剪纸,感受着剪纸极强的民间灵魂和气息,以及生存力超强,即便经过千年发展,依旧长盛不衰…剪纸从初中时的简单稚嫩到高中时的丰富变化,也看到了谢子玉同学的成长过程。 </p><p class="ql-block"> 昨天谢子玉给我发来短信,她已经考上了重庆理工大学,我祝愿她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次告别,我们在铁中相遇然后各自远航,但我坚信,有一天我们还会在铁中重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8《我的高中班主任》</p><p class="ql-block"> 每年冬至前后,老王(王昱)都会在群里号召同学们聚会,我和丁萍负责给老邓(邓老师)打电话,到南岸的“美堤雅城”接送老邓。 2017年聚会时我们给老邓买了一件红色羊毛衫,2018年聚会时老邓故意敞开外衣,露出去年买的羊毛衫,开心地说:“今天我才看到标签1000多块,下次不能再买了”。原来老邓舍不得穿,今天才穿第一次。</p><p class="ql-block"> 邓奕纯老师是我高中时的班主任,我们都喊他老邓,这样师生关系更为密切。他带着一副眼镜,看起来特别有学问,同学们都喜欢他的语文课,尤其是文言文讲解让我们感受到他的知识渊博。邓老师说:“学习文言文,能够藉先人的经验获得指引,与先人的智慧互相切磋,从先人的感叹中体验人生。”他深入浅出的分析总会带给我们获得感,老师的话不多,分量却很重,话语里的每个字,都轻轻地拨响了同学们的心弦。</p><p class="ql-block"> 除了教学,老邓喜欢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当时流行的运动项目他都会参与。现在已经70多了身体都很强壮,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p><p class="ql-block"> 高三那年(1985年)元旦晚会,教室的黑板旁边有一棵圣诞树,我和周炼穿着当时铁路上发的太空服留下了难忘的瞬间。晚会时邓老师在讲台上的创意我至今记得:“今天是1984年的最后一天,我们将迎来光辉灿烂的1985年”,随即老邓撕下1984年的最后一张日历…1985年铁中高考创造辉煌,果然应验了邓老师的话。</p> <p class="ql-block">铁中故事(19)</p><p class="ql-block"> 铁中不乏佳景,每天上课路过憩园时,那幅对联“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连同简淡朴野的长亭风貌,总会先声夺人映入我的眼,已忘了是何时长出,宛自天开。憩园虽不大,却有小中见大的园林艺术思想。</p><p class="ql-block"> 校园里传统的亭子对联出自清朝邓石如自题于书房的楹联,春风有包容接纳万物的博大情怀,文辞笔墨如秋水一般,不沾染半点世俗尘埃。全句的表面意思是:诗词有大雅的风格,如春风一样包容万物;文章像秋水一样明净,超凡脱俗。深层意义是指作者的胸怀、修养都达到极高境界,人无俗骨,则一言一行无俗气,写诗、作文也一样超逸出尘,不同俗流,和校园的文化相当契合。</p><p class="ql-block"> 邓石如的楹联“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还有横批:“云水襟怀”。暗暗切合了老子《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道理,以及庄子的《秋水》中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走过亭、廊、水、竹、芭蕉后,顺着憩园的台阶来到主干道 ,榕树似乎在对我点头,当回望憩园时,具有现代气息的雕塑《动力火车》正回头迎接师生们的到来。亭要“停、休息”,《动力火车》要“提速、加速”,现代的雕塑与传统的亭子让我有点穿越,而憩园面对新的不期而遇依然昂首挺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