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植树情

县人大 - 张雪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范东升</h3> <h1><b>  当你走进商城县长竹园乡,来到我的老家时,令你印象最深的除了高山青青,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楼房栋栋,汽车穿梭,游人往来……一幅社会主义美丽山村的新画卷外,还有就是范家湾我老家门前,屋边山旁的三棵大树。这三棵树,一棵最高的是水杉,还有两棵是银杏,它们在春夏之际生机勃勃,树冠蔽天,绿荫婆娑;到了霜降过后的初冬时节,树叶逐渐变红、变黄,在青松翠竹的映衬下,煞是好看,又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更想告诉你的是,这三棵树还是我爷爷、我父亲和我,我们祖孙三代人植树造林的纪录,凝聚了我们祖孙三代的植树情……</b></h1><p><br></p> <h1><b>  那一棵最高的水杉,是我爷爷1981年栽的,那一年他八十岁了,身体很好,能干很多农活;还有紧邻水杉的那棵银杏树,是我父亲1974年栽的,那年他五十岁,在两河口学校任教,从两河口村带回了三棵银杏苗,把两棵给了别人,这一棵现在已经是快50年树龄的“古树”了;与这两棵树相隔一道小河沟,正对着的这棵银杏树,是我于1986年栽的,那一年我23岁,我在河凤桥乡任副乡长,观音山林科所的吴联军给了我几棵银杏苗,回来栽植而成。那一年初冬,我与陈瑞结婚,也算是新婚“纪念树”吧!</b></h1> <p>祖孙三代人植的树。从左到右,依次为爷爷爸爸和我分别在不同年代栽下的树。</p> <h1><b> 爷爷出生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他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不同时期。他92岁的高寿,基本上在新中国前后各经历一半。新中国成立之前,他主要给别人打工种田,农闲时砍青山、做木活、放木排竹排,还肩挑贸易,养家糊口。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与村集体劳动,靠劳动获得的工分分得粮食而生活;联产责任制后,爷爷虽然八十多岁了,仍然在自家责任田劳作,在责任山上栽树。其中1981年,爷爷在我们家后山上和菜园边栽了很多水杉树,第二年春天全部成活,在我们生产队成了一道风景,引起了驻村干部的注意,乡领导派一干部来我家采访,把爷爷植树造林的事迹,写成了广播稿,在县广播站新闻里播出。爷爷因为栽树成了“新闻人物”,当我将这件事告诉他时,他高兴地笑得合不拢嘴。</b></h1> <h1><b>  父亲是位老师,是一位“树人”的园丁。可能是生活在大山里,又受爷爷爱树的影响,父亲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爱上了植树造林,干起了“树木”的事业。每到适合栽树的冬春季节,他都要从外面带一些树苗回家里,栽到房前屋后和责任山上,1974年父亲成功栽种的这棵银杏树,就是对父亲植树造林爱好的最好记录。父亲退休后,在家也闲不住,他除了看书写文章,洗衣做饭,照顾爷爷外,对植树造林仍然情有独钟。他从黄柏山上找来银杏果,在家中菜园地里成功培育出一千多棵银杏苗。经过父亲精心呵护,几年后,这些树苗长大了,父亲将这些树苗分别送到黄柏山林场和两个姐姐家,以及村里一些亲戚邻居家中。现在,当你进入我们老家,除了看到这三棵大树外,还能看到一些树龄差不多的银杏树,这些都是父亲培育的银杏苗长大的。在黄柏山林场鲍铺场部大门两边的两棵银杏树,也是父亲送的树苗,由当时的场长陈世煌栽种而成。我两个姐姐的房前屋后,父亲送的银杏苗现在也长成了大树……</b></h1> <p>父亲育苗,送给黄柏山林场的两棵苗,现在已经长成了大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p>父亲育苗,送给邻居家栽植,现在已经长成了大树,随处可见。</p> <h1><b>  我对植树的喜爱,一方面是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我的专业爱好。我大学学的是农学专业,学过《植物学》《植物分类学》等课程,对银杏、桂花这些名树也相当喜爱。当年我在老家栽的银杏树,已经长成了大树。几十年来,我虽然工作地点和岗位变了很多,年龄也大了,但是我对树的喜爱,一直没有减退。特别是我2011年回商城工作后,我将父亲育苗地里的种子多次疏密移栽,并在房前屋后载上了二十多棵桂花树。几年前,我还在信阳居住的小区楼下,栽了三棵银杏树、四棵桂花树。</b></h1> <p>我在信阳家中小区里栽的银杏树和桂花树,银杏树迎来了两只小鸟。</p><p><br></p> <h1><b> 我学习先辈们热爱植树造林的好传统,不仅体现在生活中,而且还运用在工作上。我在白塔集乡任党委书记期间,我带着对植树造林的热爱,根据当时的市场行情,提出在全乡发展植桑养蚕,我和乡干部们一起,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不分白天黑夜到群众家做工作,讲植桑养蚕的好处,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将全乡的桑园面积发展到两千多亩。在商城人大工作期间,我也带着对植树造林的深情开展工作,我任特色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同有关部门的同志一起,梳理出我县的十大特色产业,其中高山茶、山茶油、中药材、林果等特色产业都与植树造林有关。我利用家乡传统的“花朝节”习俗,根据家乡各种树木开花的时间,分别在双椿铺镇、汪桥镇、金刚台镇、长竹园乡等乡镇举办了桃花节、樱花节、桂花节、油茶花节等花事活动,以花为媒、以节会友,打造商城全域旅游的平台。我还带着对家乡植物的一片深情,在近几年写出了《家乡的油茶树,难忘的油茶情》《商城八月桂花开》《家乡的高山茶》等文章,在报刊、网络上发表,不仅宣传了家乡的支柱产业,还宣传了家乡的传统文化、红色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商城。我还带着对植树造林的热爱与有关媒体记者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教授一起挖掘总结商城黄柏山林场三代林场人的艰苦创业史,提炼出新时代的“黄柏山精神”,并联合成立“黄柏山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宣传推广“黄柏山精神”,宣传黄柏山林场的良好生态,把黄柏山林场打造成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艺术写生实习基地,以黄柏山为商城的名片,使黄柏山与塞罕坝齐名,提高了商城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b>。</h1> <p>2020年10月在大别山(商城)首届油茶花节开幕式上发表讲话</p> <h1><b>  爷爷于1992年离开了我们,父亲也于2018年走了,他们除了在我们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更给我们留下了生机勃勃的参天大树。睹树思人,这些树就是对先辈们的最好纪念,先辈们爱树、栽树、育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以此教育后人,养成植树造林的好习惯,保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呵护好我们的美丽家园,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真正让我们家乡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b></h1>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年8月22日<span style=";">(农历七月十五)于商城人大</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