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的“成珠楼”

中国商业印章研究

<p class="ql-block">辛丑夏伏,广东友人梁兄提供一方“成珠”商业印章,说是广州的成珠楼,我却不晓得此楼,经查阅广州的确有个成珠楼,还是个二百多年的老字号。那么此印是否就是成珠楼曾经使用的印章呢?从印章纹饰风格可以看出,此印为民国时期广东商业印章无疑,规格长4.1厘米宽1.7厘米,高3.5厘米,水牛角材质,左侧以及印面有鼠咬痕迹,“成珠”二字刀功深峻,劲健有力,纹饰由宝塔飞檐、亭台楼阁、远山近水、岭南树木构成,布局错落有致,景色怡人。“成珠”与“成珠楼”仅一字之差,那么是一家字号还是两家字号呢?两者既然同属粤地,字号为防止他人假冒,取名避讳相同或相近,以及使用音同字不同的字,另外字号在同业公会或政府部门注册登记,使得字号名称(庄名)以及商标权、经营权得到保障,综合以上特征,两者为一家字号,他便是大名鼎鼎的成珠楼。</p> <p class="ql-block">说起广州市的老字号茶楼,开业最早、时间最长的要数成珠楼。这家历史悠久的茶楼位于广州市河南(现海珠区)漱珠桥畔。成珠楼在解放前参加了茶楼业的同业公会,曾有一块刻着“成珠楼”的樟木牌匾,存放于该会在桨栏路的会址处。牌匾落款署清朝乾隆年代,从匾上所列年份可以推算,1945年是成珠楼开业200周年。那么,至1985年毁于火灾时,成珠楼的历史足有240年了。</p><p class="ql-block">成珠楼本始于成珠馆,是一间不起眼的简易平房(成为两层木楼茶楼乃是咸丰年间的事)。创业伊始,成珠馆属当时广州五大家族(潘、卢、伍、叶、周)之一的伍紫垣所有,为伍氏邸宅内待客的地方。伍氏衰落,馆子转让吴氏,易名为“成珠饼家”,后又兼营茶楼、外卖,之后又数易其主。光绪年间,馆归梁福和堂所有,尚属族产,主持人是梁殿华。成珠楼的发展,便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p><p class="ql-block">成珠楼地理条件优越。清代的广州河南区有三大集市,即福仁市、漱珠市和歧兴市。成珠楼所在地漱珠市处于各市的中心,并且近傍豪门望族的邸宅,著名古刹海幢寺又近在咫尺,故而食客不绝,而成珠楼的龙凤礼饼和其他各种饼食色香味俱佳,并有各款粉面饭品供应,生意自然十分兴旺。当时所制饼食,除柜面零售及在茶座上供应外,还承接成批订购,送货上门。连市外、省外、国外的过路客,也以一试成珠楼精制饼食为快。梁殿华经营有方,使营业不断发展,获利甚丰,为成珠楼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及至于承父业,梁氏第二代续振先辈雄风,把成珠楼经营得更加有声有色。他们聘请名师,严格保证饼饵质量,并注意改革包装,不惜耗资在国内外进行广告宣传,务使男女老幼皆知。梁氏昆仲又花白银2万,把成珠楼里里外外修饰一新。为提防假冒,成珠楼小凤饼在民国3年获准进行商标注册,保障了经营专利。此后,成珠楼雇用职工由原来20人左右增至四五十人(临工不计)。</p> <p class="ql-block">成珠楼以小凤饼成名。关于小凤饼,何时始创,流传着几种不同的说法和记载。按小凤饼成名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因此有说其源于伍紫垣的婢女小凤。小凤是顺德人而姓氏不详。据说某日伍紫垣接待一位外地客人,碰巧点心师不在,而客人欲尝广东点心。伍无计可施,暗暗叫苦。小凤情急智生,把平时私下储藏以备充饥的干饼拿出来招待客人,不料客人吃后大加赞赏,以后还来信称道,念念不忘。其实只不过是小凤把宴客剩下的菜肴收起来,加些梅菜压成饼块,再请点心师傅代为烘干而已。想不到这种饼居然甘香酥脆、油润干洁,十分可口。意外的发现启发了伍紫垣,于是命师傅如法炮制,并把这种饼取名“小凤饼”。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小凤饼是梁氏祖传,因外形酷似小鸡,故尔取名“小凤”。后来,成珠楼确定以小鸡作为小凤饼的商标,正合把鸡雅称为“凤”的民间习俗。不管小凤饼的起源如何,总归是成珠楼的一大发明,由于标新立异,风味独特,质量上乘,难怪问世以来声誉鹊起,而成珠楼更因此名闻遐迩。20年代初,小凤饼曾获“展品赛会最优等奖章”。1931年参加“广州市国货展览会”,获一等奖章。据说当年广播电台曾经编了一段顺口溜宣传:“老乡老乡,几时出省城?省城最有名,成珠鸡仔饼,你去省城最紧要买鸡仔饼。”长期以来,省内外的过客都喜欢手提小凤饼回家,作为到过广州的标记和珍贵的“手信”。国外华侨乃至外国朋友都把小凤饼视为代表中国饼食的珍品,推崇备至。于是,小凤饼的销售点逐渐遍及省港澳。</p><p class="ql-block">1946年成珠楼举行开业200周年庆典,一时轰动河南区。著名书法家麦华三先生书赠成珠楼诗云:“小凤饼,成珠楼,二百年来誉广州。酥脆甘香何所从,品茶细嚼似珍馐。成珠高阁会天孙,绿皑新醅酒令传。醉傲天台左右顾,漱珠桥畔海幢园。”</p><p class="ql-block">回顾成珠楼的经营发展史,并非完全是畅顺无阻的。还在1928年时,成珠楼已经由两层木建筑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楼房,面积达600平方米左右,业务日趋兴旺。正当继续“大展宏图”的时候,广州市地政局以开马路需要为由进行勒索,开口便要白银2.5万元,否则便要将成珠楼拦腰切断。茶楼方面对此不予理睬,最终却斗不过官府的势力,只好任由“腰斩”。于是在开拓马路时,偏要从成珠楼中间部位穿过,这真是个无情打击。面对飞来横祸,成珠楼老板重整旗鼓,把“腰斩”所余的北部改作工场,而南部则扩宽加高,扩建了西邻位置,重建三层楼房,并扩充四楼。当时共有职工46人,其中固定专门制作小凤饼者10人,烘炉6只。由于大量推销小凤饼,于是很快恢复了元气,稳步发展。到1935年间,营业额和盈利均比“腰斩”前高出一倍左右。广州沦陷时期,饮食行业随着各行各业关门歇业而陷于停顿状态,成珠楼自然不能幸免,出现了一个营业低潮,终至暂告歇业。1940年,经营者在恶劣的环境下又重新开业,到抗战胜利之时,已经有了新的发展。1947年,成珠楼重新崛起,还开设了3间分店:一为西关成珠茶楼,一为成珠饼家,一为澳门的支店。此时期内,主持成珠楼业务的,已经是梁氏第三代,可说进入了私营时期的高峰年代。</p><p class="ql-block">解放后,由于成珠楼的业务不断发展,上级投资把右侧平房改建成四层楼,改善了职工的生产条件,同时扩大营业场地,扩至1400平方米。企业内部进行了一系列改造、装饰,面貌焕然一新,座位从解放前的400个增至700个,职工人数达150多人。成珠楼的“成名法宝”——小凤饼的制作配方在1959年已经向社会公开,为商业部饮食服务局编入《中国名菜谱》第4辑,得以流传后世。</p><p class="ql-block">摘自《广州著名老字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5年10月9日夜,成珠楼被一场意外的大火吞没,一对夫妇在成珠酒楼三楼摆喜酒,当时酒楼是木结构,上落就一条木楼梯。当日因未知原因停电(在当时的广州很正常),于是酒楼就开了在楼梯底的发电机,但后来这部发电机不知什么原因忽然着火,烧着左道楼梯。后未就一路烧上去二楼、三楼,当时好多人都是被烟呛死。整场火烧得好猛,整栋楼都烧得通透,由于当时消防系统不完善,根本没有消防栓,当晚出动了20几部消防车,不过因为火势太大,难以扑救,新娘同新娘亲家都烧死在里面:男家新郎和他父亲跳楼逃生了,但摔断了左脚。死亡人数超过100人。</p><p class="ql-block">后来那里就有好多怪事发生,以下就传得最真实的几则灵异事件:</p><p class="ql-block">1、头七夜鬼娶亲</p><p class="ql-block">成珠楼位于当年广州市河南区漱珠桥畔,现在叫海珠区。成珠楼大火的头七当晚,附近的居民半夜集体遇鬼。当晚凌晨子时左右,空荡荡的街道,忽然响起迎亲的奏乐声,很热闹的样子。大胆的人起来偷看,发现是一些模模糊糊的人,衣服都是红色的,很喜庆的样子。队伍走到已经烧黑的成珠楼前面,安静了一阵子,忽然就有人哭了,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哭了,声音凄惨骇人,有老有少。直到天快亮,才散去。</p><p class="ql-block">2、逃生新郎险被砸死</p><p class="ql-block">跳楼逃生的新郎,在百日祭的时候,和家属们去成珠楼烧纸作祭。他们在楼下大门口摆好祭品。准备要开始烧纸,忽然一个拳头那么粗的木头从三楼掉下来,那么多人,偏偏就砸中新郎。所幸未砸中要害,新郎并无大碍。有传闻是新娘舍不得丈夫,要带他一起走,也有的说是冤死的宾客向新郎索命,新娘出手相救。</p><p class="ql-block">3、几次欲重修均遇怪事,工人跑光</p><p class="ql-block">一个黑漆漆的楼总不能就这么不管,而且又是好位置。几个商人都想盘下来,重新开张,于是就雇了工人对成珠楼修缮。开工了几天都没事,第四天就出事了,木工忽然就不对劲了,眼睛往上翻,直直的就要从三楼走下去,幸好被工人们及时发现,给他拉住绑了起来。一个外地来的杂工,并不会粤语,忽然就爬上桌子,唱起了越剧。工人都觉得这里太邪门,纷纷不干了。</p><p class="ql-block">后来有开发商去问高人,传出该事件内幕:当年是3楼摆结婚酒,2楼摆丧酒,结果相冲! 成珠酒楼为了贪钱,所以酿成悲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