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突然得到父亲患病的不幸消息,我就抓紧时间请假回家看望。尽管我们竭尽全力给父亲治疗,但终究无力回天。父亲一年后去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母全没了,我也就没有家了,只好扎根在运城军分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年,我顺利成为运城军分区的一名正式职工,每月工资38元。我管的2栋军需仓库,宽敞高大,整齐的堆放着2万人份的被服。这就是战备库,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年代的产物。所谓的一份,就是每个人当兵时统一发的17个品种。试想,一个地区战备服装2万份,全国一共有多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主要任务是每年保证顺利的发放三次服装。一是在冬季征兵时,给各县人武部发放新兵服装。海、陆、空军的都有,每个县都征二百多。最多时一个大县能达到征五百新兵。各县人武部的管理员,要带上几辆大卡车来我这里领取。二是每年的五一前,给分区机关、独立营、十三个县人武部等部队发夏装。三是在十一前为部队发放冬装。这三次的发放,要保证及时而不拖泥带水,无误而不发生错误,同时还要避免少发、丢失现象。能做到这些,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通过努力,基本都做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除了给部队发服装外,独立营有二个在劳改农场执勤的连队,编制有“马班”,所以,还要给骡马发装备。光是它们的装备品种就一百多种,质量非常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除此之外,我还要接收上级用火车皮发过来的补充物资。发出了旧的,及时补充来新的。这就要严密组织拉运程序,否则,会发生丢失现象。拉回来的,整包码齐,垒高垛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军队的装备也随之改变,不断有新的先进的服装装备部队。1978年,干部增加了发放三尖头皮鞋,随后又改军衔,大檐帽、领章、帽徽、领花、肩章,改变的品种又多又好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会儿,人们的物资不太丰富,对军队的许多装备,都羡慕不已,期盼拥有,军帽、掛包,更是渴望获得。如果能戴上一顶军帽,挎上一个军掛包,掛包上再绣一个大红五角星,那是多久趾高气扬,威风凛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有些现役军人,把自己省下的衣物给了家人,时间一长,难免就会破损,他们就会托熟人找我,从库存的旧衣物中挑选比较好的换一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时干部、战士,都是交旧换新。个别人不费衣服,可是,到了换发新的时候,只能把好好的衣服上交。交上的旧品,不管多烂都算一件,所以,给他人换一下也无所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工作,隶属于后勤部军需科管理,军需科和财务科是由供应科分离出来的。编制的科室,有时会有变动,这都是为了部队实际的需要,是军队建设的需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时运城军分区机关干部战士总超100多人。共三大部,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司令部主官为参谋长,还有若干副参谋长。下设军务科、动员科、作训科、管理科、机要科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政治部主官为主任,副主任也好几个,下设干部科、组织科、宣传科、保卫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勤部主官为部长、政委,副部长也三四个。下设装备科、军需科、财务科、战勤科、卫生科、营建办公室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随着时间的流逝,军分区的职能渐渐变小,科室的设置,也几经变化。人员也逐年减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县中队,于1976年1月1日,交归运城地区公安处民警科领导,改称“人民武装警察中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独立营,番号由京字377部队早已改为51234部队,于1983年移交武警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人武部,于1986年移交地方,十年后又收回部队。部队整编,科室变化,改装升级,从来都没有停止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军分区大院,占地面积很大,它的前身为运城中学校。所以,后来的运中,一直活动,想方设法地收回这块地盘。最后,还真获得成功。八十年代初期,把大院的西部,独立营北部的养猪场、菜地、还有科长们住的一排房、旧洗澡堂、旧军人服社等还给了中学校。此块土地足有分区大院近三分之一那么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军分区大院的大门朝北,出大门,对正大门30多米处是大门北面的大照壁。所以,马路形成“八字形”,分左前方和右前方二条,连接东西走向的卫东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走入大门20多米,马路又形成“八字形”,分叉向左前方和右前方再拐向正南,这二条柏油路,把大院切分为东、中、西三大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大门进入院内的正前方,也就是中间这一块,是后勤部的二层办公楼,这栋楼年代比较久远,听说是解放初期的建筑物。后勤部办公楼南面隔着几十米的空地,空地中种些树木、花草。紧挨着南边就是政治部和司令部办公的三层楼房,当时叫新楼。新楼北面二边连接一层的建筑,东也是电台室,西边是常委会议室及图书阅览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新楼南几十米,就是招待所的一长排平房。平房南边是礼堂,礼堂南面是一大片蔬菜地和井房。菜地南为独生营的北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再说东半部,进入大门的东侧,由土板墙围着一个苹果园,每年采摘的苹果要贱卖给分区人。苹果园东边,也就是分区的东北角,有一个小院,是宋师傅的木工房和管理科的加工作房,还有部分住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作房是每年深秋,管理科要采购许多大红薯,经清洗、磨碎、水漂等程序,加工成淀粉。然后,用淀粉加水搅拌,舀在有孔的葫芦瓢内,在大开水锅的上方滴露,形成粉条,再经挂在室外冷冻定形,直至晒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种露粉条的活,说起来不复杂,实际是个技术活,全凭多年的经验积累。瓢葫芦孔的大小,和离开水水面的距离,都与粉条的粗细有直接的关系。这些粉条也是要贱卖给家属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苹果园南方是一大片开阔土地,每年要种上小麦的。到了6月初,机关全体干部战士,开镰收割,棵粒归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地南有五六排平房。这些平房是住户、单身宿舍、通信班等用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刚结婚,就住在最北边这一排,与苏助理、杨参谋结为邻居。我们三个还经常在闲暇时一起喝上一盅。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友谊,密切了关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最南边一排平房的南面,就是礼堂前边的东西路,往东走,就是基本不开的东门。往西可去礼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路南有墙,墙南为营建办公室堆积的木料等空地和库房。再往南就是我管的二大栋被服仓库。仓库南三米处为土板墙,墙内又是一个苹果园,每年结不少苹果。后来又在苹果园南边建了二栋五层住宅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西半部也是由北往南叙述。最北边紧靠卫东街是四排平房家属院,每户都是二个自然间,外挎小伙房,还有院。人们在院内种菜养鸡。我在这里曾经居住住了3年,还在院里盖了一间简易防震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家属院低于军分区大院。从家属院向南上坡出来,就是篮球场,篮球场西也有二排平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篮球场南有一排平房,为战士食堂和由李师傅管的,由家属妇女们组成的缝纫组。也有十几二十个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往南就是部门领导居住的平房了,由北向南排列,好像也有七八排。最南的一排南边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路,由此路往东走是锅炉房和礼堂,往西走就可穿入独立营。此路的南面,是首长居住的小院,好像是共八户。南面一墙之隔,就是独立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运城分区的布局简述就是这些。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化,大院也随之变化。1987年我调回雁北军分区后,也曾去过难以忘怀的运城分区大院。只见原来的北大门已荡然无存,新大门向北括展到马路边。最南面的菜地也变成了许多栋新住宅楼了。还有些其他变化。我想,现在一定是又变样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院子变样了,人也变样了,以前在这个大院曾经工作过的人,现在还在这个院子的人,已寥寥无几。当年的年轻人,现在变得走向四面八方,变得逐渐老态龙钟;以前的中年人,现在也变得日薄西山了,有许多也已西去;以前年龄较大者,大都不在了。如当时的首长们,在世的更是凤毛麟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日月如梭,时过境迁,以前一切的一切,只能是回忆、记录、思念了,同时也正在渐渐消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6年6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