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活跃我市初中英语学科的教学研究氛围和增进学科教学交流,韶关市中小学外语教研会于2021年8月9日-11日在线上开展了2021年韶关市初中英语教学论文交流会,此次交流会从9日到11日,历时2.5天的时间。 这次论文交流会由韶关市教科院初中英语教研员陈文英老师主持,教研活动分成了3天进行,每天都有13-20名教师进行论文宣读,每人宣读时间为10分钟,每3-6篇论文指定一位论文写作的专家型教师负责点评和给予修改建议。<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DAY 1:20篇宣读论文</b></h1> 第一天宣读活动从早上8:30到下午6:00结束,所有参与宣读的老师、点评专家们都在直播间里听取论文宣读和点评,并进行在线讨论。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b></h1> 首先是由广东北江中学的朱立梅老师负责点评的5篇论文宣读,分别是来自于韶关市第十四中学的刘建群、韶关市第十四中学的谢小英、武江区重阳学校的黄英、韶关市韶钢实验学校的陈飞兰和韶关市曲江初级中学的杨福祥。 5篇论文中其中2篇是实验课题终结性实验报告,2篇是结合课题研究撰写的论文,还有1篇是结合日常英语教学实践撰写的论文。朱立梅老师认为:老师们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研究选择论文题目,紧跟当前教学趋势,其中4篇内容是关于人工智能与初中英语学科的深度融合。无论是实验报告还是论文,文章结构均较合理,有理论、有教学实例,举例子的形式多样,较有说服力。但有多篇文章标题偏大,研究对象不明确,缺少观点的提炼,正文部分还不够紧扣标题来撰写,探究主题不够鲜明,理论支撑不够,阐述实例不够严谨和规范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予了修改建议。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b></h1> 接着由武江区教研室的周惠红老师负责点评的5篇论文宣读,分别是来自于韶关市一中实验学校的陈丽霞、南雄市界址中学的赖勇标、南雄市界址中学的赵宝生、始兴县九龄中学的华丹和乐昌市廊田中心学校的黄志英。 周惠红老师认为:5篇论文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选择论文题目,紧跟当前教学趋势,符合论文的整体结构。一实陈丽霞、乐昌廊田学校黄志英论文结构合理,有理论、有教学实例,其中黄志英老师的论文做法阐述有层次,举例子的形式多样,较有说服力。但是,周老师存在以下问题:英语学科特色体现不够明显,有做法但未提炼观点,理论支撑不足,阐述具体教学实例后未回应观点,前后观点之间缺乏层次和逻辑性,参考文献过于陈旧等问题,并针对问题给予了修改建议。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3)</b></h1> 接着由韶关市教科院的陈文英老师负责点评的3篇论文宣读,分别是来自于仁化县实验学校的刘秋琼、翁源县龙仙第二中学的涂慧玲和韶关市一中实验学校的张薇。 1篇是课题结题报告,内容都比较充实,课题实验严谨,研究比较细致,报告能反应实践性和过程性。陈老师给予刘秋琼老师建议:要对自己要求更加高,课题成果的数据呈现手法可以多样化,报告中的主题句要深入提炼,过多截图未能清晰反应数据的结果,翼课网的教学模式要生成。<br> 2篇论文是关于教学实践的,老师们都有自己的实践和总结,研究也比较接地气,有研究的目的,有案例去说明做法。陈老师从论文题目入手,教老师们学会分析论文题目,分析论文的写作重点,如何紧扣标题撰写论文,并针对论文中的一些问题给予了老师们修改建议。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4)</b></h1> 接着由韶关市教科院的钟勇老师负责点评的3篇论文宣读,分别是来自于新丰县第二中学的张红英和翁源县龙仙第二中学的刘云英。 3篇论文都与教学实践结合密切,内容比较新颖,主题设定的好。<br> 钟勇老师建议:老师们要认真分析标题,抓住标题的限定词和中心词,围绕中心进行论文撰写,注意限定词的范围,不要偏题;论文中要形成相应的模式进行说明和举例,要注意举例的完整性;举例后要有反馈到小标题;论文中套话不要太多,要提炼语句。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5)</b><br></h1> 接着由韶关市一中实验学校的林靖雯老师负责点评的4篇论文宣读,分别是来自于曲江韶钢第一中小学的黄艳玲、仁化县第一中学的谌杨明、仁化县第一中学的肖静和广东韶关实验中学的范碧嫦。 林靖雯老师充分肯定了4篇论文撰写的优点:内容比较充实,论文主题比较新颖,但他也对部分论文的标题进行了分析说明,建议老师们要学会分析标题,划分中心词、限定词,注意根据标题进行论文写作,要注意论文中序号的表达方式,举例要和主题相吻合,对于一些核心词汇要进行解释或阐述。同时,林老师也以范碧嫦老师的论文为例,教老师们如何去提炼论文的小标题。<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DAY 2:17篇宣读论文</b></h1> 第二天宣读活动从早上8:30到下午6:00结束,所有参与宣读的老师、点评专家们都在直播间里听取论文宣读和点评,并进行在线讨论。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b></h1> 首先是由浈江区教研室的廖磊老师负责点评的5篇论文宣读,分别是来自于广东北江实验学校的杜颖雯、毛长春、孟琪和韶关市一中实验学校的侯舒琴、武江区龙归中学的谭仕池。 廖磊老师认为:总体来说,五位老师的选题较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逻辑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观点表达清楚,论述全面,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首先,在选择论文主题时,老师们能够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或者课题研究,有的放矢;其次,能够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在实践上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英语学科特色明显,例证充分且多样。同时,廖磊老师也提出了修改建议:注意梳理文章的框架、注意逻辑一致性;写好论文摘要,做到提炼到位,阐述精准;理论依据要准确,理论表述要精简有力,避免拖沓;阐述时要会运用图表,准确表达流程和对比异同。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b></h1> 接着是由广东省北江中学的曾红屏老师负责点评的6篇论文宣读,分别是来自于韶关市第九中学的刘夏君、韶关市第十三中学的谭静、叶敏、韶关市浈江区东鹏中学的聂永祥、南雄市全安中学的刘仕强和韶关市第九中学的涂桂莲。 曾红屏老师认为:6篇论文中,文章阐述都能很好地运用英语核心素养、阅读教学策略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论文框架基本完整,但有的老师框架只有内容没有头尾,如有结束语没有导言,或者是前面背景说明用有大面积的描述,但是运用实操举例说明少。或题目过大或题目与内容不完全吻合。举例实质是用教学设计的模式来描述。论文只是在做总结没有进行提炼。在举例子时较单一的模式,当然还是有个别老师能够全面地把图表数据等模式应用上。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3)</b></h1> 下午的论文交流会于2:30正式开始。由韶关市第八中学的曾伟坚老师负责点评的6篇论文宣读,分别是来自于乐昌市坪石实验学校的邝惠兰、乳源县民族实验学校的肖荔、乐昌市第二中学的何艳英、乳源瑶族自治县乳源中学的邓桂娣、仁化县第一中学的黄嫔和仁化县董塘中学的谭婉文。 曾伟坚老师首先肯定了6篇论文的优点:论文具有英语学科特色,论文框架基本完整,个别题目比较新颖,大小适中,内容也比较充实,论文中有举例,举例能符合主题。同时,曾老师也提出了修改的建议:注意把论文标题再缩小,避免题目过大内容过空;注意提炼观点;要注意论文中的标点和序号的正确性;论文中的举例尽量多样化,对话、图表、数据、图片等科学实用;注意参考文献不能过于单薄,表述方式要正确;举例部分要有理论支撑、英语实例和举例后的文字描述,文字描述要能紧扣小标题等。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4)</b></h1> 最后,由韶关市第八中学的曾伟坚老师进行了2天论文交流会的小结交流会。 曾伟坚老师以ppt的形式说明了2天内宣读的论文存在的共同问题,如:宣读的ppt制作存在问题、论文中举例形式存在的问题、序号错误、文献错误等。其中,论文举例形式的问题比较严重,它包含有以下问题:单纯口语描述做法、大段描述很凌乱、举例只有图片没有文字、举例直接用课件截图代替文字说明、例子没有观点提炼、举例直接贴教案或教学设计等。<br> 针对这些问题,曾伟坚老师给予了一些举例形式多样化的例子给教师们参考:教学步骤+解读、截图+解读、列表对比+解读、调查结果+解读、文字描述+图片+解读、活动步骤简述+解读、课堂对话预设+解读、设计问题列举+解读、教学流程图+解读、表格+解读、图表+解读、课本图片+任务设计+解读等。让老师们通过实例了解到如何举例才能多样化、如何举例才符合要求。<br><div> 同时,曾伟坚老师针对老师们序号错误的问题,提供了正确的序号书写方式,并具体说明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正确表述,为大家的论文写作提供了正确示范。<br> 最后,曾老师建议老师们要重视学习,注意总结反思,善于积累论文写作素材与资源,学会请教,反复修改与定稿,最后形成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br></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DAY 3:13篇宣读论文</b></h1>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宣读活动从早上8:30到中午12:00结束,所有参与宣读的老师、点评专家们都在直播间里听取论文宣读和点评,并进行在线讨论。</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b></h1> <p class="ql-block"> 首先是由韶关市田家炳中学的邓彩芬老师负责点评的5篇论文宣读,分别是来自于浈江中学的李映艳、邹艳婷、韶关市第八中学的朱静、浈江区风采实验学校的曾惠亮和南雄市坪田中学的刘井凤。</p> 邓彩芬老师认为:5篇论文的结构比较完整,主题有学科特色,观点鲜明,内容详实,教学案例实用,可操作性和复制性强,格式符合要求。同时,她也建议:老师们应该要重视参考文献的数量,注意增加理论支撑;注意教材的表达要严谨;文章的案例要多样化,不要写成了流水账。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b></h1> <p class="ql-block"> 接着由韶关市第十三中学的张少阳老师负责点评的5篇论文宣读,分别是来自于韶关市一中实验学校的陈琳、始兴县墨江中学的廖建华、沈宜娟、新丰县第一中学实验学校的潘玉玲和乐昌市第一中学的谭志雄。</p> 张少阳老师认为:五位老师的论文选题都具有明显的学科特色,也很贴近我们真实的初中英语教学,文中五位老师都辅以具体的教学实例具进行佐证,这些教学实例可操作性强,对别的教师来说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同时,张少阳老师也提出了修改建议:要准确表述课程标准和教材名称;部分老师选题过大,抓不住重点来阐述;部分老师在列举教学实例时,只是简单的列举做法,没有提炼观点,没有具体的理论支撑。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3)</b></h1> 接下来是由韶关市教科院的陈文英老师负责点评来自于韶关市第十五中学的黄春阳的论文。 陈文英老师认为:这篇是关于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根据报告中的信息,可以看书课题组有进行课题研究。同时,她也建议:要完整论文的框架结构;要在论文中呈现出教学模式;注意标点符合的使用;注意实验报告的格式正确性;补充参考书目;注意论文与总结的区别,要补充实验过程。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4)</b></h1> 最后是由乳源教研室的秦彩霞老师负责点评的乐昌市廊田镇中心学校的许建华的论文。 由于秦老师参与会议无法线上点评,由陈文英老师把秦彩霞老师的点评意见反馈给两位老师。<br> 秦彩霞老师认为:许建华校长的钻研精神值得大家学校,他的论文写作比较清晰,有理论支撑,有实践的案例支撑,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独特性。但是,论文题目与正文所写内容存在差异。<br> 陈文英老师也同意秦彩霞老师的观点,并提出应注意核心概念、文章内容和模式的构建需匹配。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5)</b></h1> 最后陈文老师组织老师们对许建华老师的论文《大思政视域下初中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交流探讨。 在讨论环节,曾伟坚老师提出了论文题目缺乏英语学科特色,感觉更像德育论文。曾老师也给予了命题的建议,如:《基于课程思政的初中英语阅读课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思政指导下的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模式》、《课程思政在初中英语XX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这些标题都能把课程思政与英语学科相融合,既有学科特色,也有思政的理念。<div> 陈文英老师建议:学科论文还是要聚焦英语学习活动,在这些活动(课程)中去落实育人价值并探讨实现的路径。因此,题目必须要更倾向于英语学科的内容,如课型、知识技能等;如果把思政换成情感策略、情感态度、思维品质等学科核心素养、英语课程标准相关的一些字眼会更有学科特色。同时,论文中的举例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让论文内容更加充实。<br><div> 秦彩霞老师认为:论文紧扣了当前“大思政”观念,谈了背景、必要性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呈现,是一篇规范和条理清晰的德育论文,但对于教学论文,不太切合主题。建议抓住论文的观点“提高思政渗透艺术,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梳理成型,开展相关研究,写深写透。<br></div></div><div> 邓彩芬老师补充到:论文的课堂实例较多,建议把例子更具体一些,补充一些学生的反应内容。<br></div><div> 通过直播间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进行了思维的碰撞,共同探讨了当今热门的“大思政”如何与英语学科相融合进行论文写作更合适,也为其他老师带来了新的理念。</div><div><br></div> 此次论文交流会充分展示了我市初中英语教学的科研氛围,展现了一线教师们的学科教研能力,为教师们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交流会后,每位论文宣读的教师都主动和专家教师线下密切联系,进一步修改自己的论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论文交流会只是教研工作的一部分,我们初中英语学科将继续学习、继续探究、总结反思,进一步做好初中英语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让我们的教研探索之路越走越远,一路芬芳! 指导:陈文英 <br>编辑:曾伟坚<br>美工:张少阳<br>音乐:林靖雯<br>校对:邓彩芬<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