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花鸟专项课结束后,历经半个多月的调整,我们终于在五月十号这天开始了山水专项课的学习。这天,群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同学们以十二分的热情欢迎花覆老师。</p> <p class="ql-block">这位美女就是花覆老师。</p> <p class="ql-block">我们开学的第一课是山光物色弄春晖。纸张是扇面形,规格是50×30。</p> <p class="ql-block">为了较好地掌握披麻皴,我课前练习了一幅,是看伯云老师回放画的。这幅画没安排好画面,最前面的山画小了,又补了补,但画面右侧的缓坡画小了没办法弥补了。以后画之前一定要统观全局,避免出现此类问题。</p> <p class="ql-block">披麻皴技法挺不好掌握的,我线条画的有点儿乱,树画的更差,其原因还是“胸中无竹”嘛!</p> <p class="ql-block">第二课,青山独归远。这节课学习另一种皴法——荷叶皴。顾名思义,山石的脉络就像画荷叶时勾的叶筋似的。规格是33×33。</p> <p class="ql-block">为了较好地掌握荷叶皴的画法,我课前听伯云老师的回放课先画了一幅。忘记画小桥了,补了一下,结果水纹出现在了桥面上,你说好笑不?!</p> <p class="ql-block">这是课堂上跟着花覆老师画的。花覆老师讲课语言不急不缓特别动听,她边行云流水般画着案例,好多的画理画论也如数家珍一般注入同学们的耳际,大家都十分喜欢上她的课。</p> <p class="ql-block">我好喜欢这个题材,第二天又看回放各画了一幅。好多技法像树啦,云啦,在绘画过程中也练习了一下下。</p> <p class="ql-block">没着色的时候是这个样子的,我感觉也挺好看的。</p> <p class="ql-block">交了作业以后,作业批改老师奖励了我一颗“努力之星”,这无疑是我绘画进程中极大的助推力。</p> <p class="ql-block">第三课,咫尺画图千里思,学习重点是折带皴。规格是65×33。</p> <p class="ql-block">课前看着伯云老师回放课画了一幅。</p> <p class="ql-block">这是课堂作业,一入笔,感觉最前面的山石画小了,树也没画好,着色也有问题。强迫自己又画了一幅。</p> <p class="ql-block">这回山石画的还可以,最右边的树又画矮了,从下面补了一下,感觉这棵树长的怪怪的。</p> <p class="ql-block">想不到这课作业又得了个“进步之星”。我好高兴啊!在前进的路上激励机制总是最有效的。</p> <p class="ql-block">第四课,山静凝神气若息,规格是32×45,学习的是斧劈皴的画法。要点是入笔要实,收笔较虚,侧锋为主,刚劲爽利。我感觉这种皴法好掌握些。</p> <p class="ql-block">第五课,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学习的是卷云皴,顾名思义,因其形如卷云纹故而得其名。规格33×33。</p> <p class="ql-block">我比较喜欢这幅。</p> <p class="ql-block">第六课,山黛依江薄雾明,学习的是解索皴。案例规格是外径38×38,内径是33×33的圆形。这种皴法是元代画家王蒙所创,此种画法在他的传世之作《青卞隐居图》中运用的淋漓尽致。听老师讲,这幅珍贵的画作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解锁皴太难画了,前面山石皴的笔法有些乱,还是没真正领悟其章法。</p> <p class="ql-block">第七节课,一江烟水照晴岚,学习的是雨点皴。这种画法的代表人物是北宋年间的范宽,其画作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我们的案例就是老师临摹了其中的一个局部。规格为40×40。(伯云老师的是45×33)</p> <p class="ql-block">这两幅作业自我感觉也还好,老师也如我愿所,奖励了我一颗星星。</p> <p class="ql-block">时间过得好快,转瞬间,我们已经学到第八课了。课题为——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是一幅纯水墨画,规格是33×65。老师说,这是山法的最后一节课了,皴法为米点皴。米点皴,顾名思义因其形如大米粒而得名;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它是南宋画家米芾、米友仁米氏父子所创,因其姓米,后人把这种画法称之为米点皴,常常用来表现江南山中雨景。</p> <p class="ql-block">老师又推荐了我的作业!这是我进入山水画学习后获得的第四颗星星了,我太激动了,这将成为鞭策我努力学习国画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从第九课开始学习树的画法了。与第十课连在一起学习了杂树,从主干到分枝,到夹叶点叶法,内容涉及挺全面的,知识点挺多。这课的规格是65×33。(伯云老师的是45×33)课题是:山花红紫树高低 </p> <p class="ql-block">时间过得好快,每天忙忙碌碌徜徉在山光水色之中,不知不觉中山水课已经学习了三分之一了。杂树过后,开始学习特征较明显的树了。第11课,万条垂下绿丝绦,毫无悬念,要画柳树了。</p> <p class="ql-block">这幅是跟伯云老师画的,45×33。</p> <p class="ql-block">这是课堂作业,65×45。与前一幅同样,都是平远构图。</p> <p class="ql-block">想不到,这次作业又被老师推荐了!心里好高兴。</p> <p class="ql-block">学过柳树之后,我们即将迎来最难画的、也是国画中经常出现的树——松树。第12课,课题是松下茅亭五月凉。规格是33×65。</p> <p class="ql-block">为了更好地完成作业,我先后看了两次回放课,第一遍只看不画,第二遍跟着实操环节仔细认真地完成了这幅画,我自己挺满意的。</p> <p class="ql-block">花覆老师的案例比伯云老师的复杂许多,课堂上我努力跟着画,快下课时终究还是落下了。太累了!剩余的点苔染色等等第二天才边看回放边完成了。题款写“五”时一走神儿起笔写成“丑”了,真懊恼!改的这个“五”真难看!</p> <p class="ql-block">啊!我的作业又被老师推荐了!</p> <p class="ql-block">老师说,学过树法之后,作业就没那么复杂了。果真如此吗?第13课,一人独钓一江秋。主要学习的是点景的鱼禽鸟兽。说不难,其实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鸬鹚还好,人物和小鹿真不好画。我画了四幅,对小鹿的造型都不够满意。</p> <p class="ql-block">哈哈!老师又奖励我一颗“努力之星”。</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14课了,学习的重点是点景人物。课题叫《易得诗人聚会同》。是四尺四裁的。初次画人物,好像还交代的下去。</p> <p class="ql-block">第15课,茅屋数间窗窈窕,学习又一个新内容——屋宇。两幅一个是38×38,一个是40×33的。</p> <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我获得的第八颗星星了!</p> <p class="ql-block">第16课,山雨欲来风满楼,学习市井楼阁的画法。规格是四尺四裁,伯云老师的是四尺三裁的。我先跟伯云老师练习了一下,感觉只要细心 点儿,画好并不太难。</p> <p class="ql-block">正式上课一开始还好,基本上能跟上花覆老师的节奏,到快下课时,终于跟不上了,一把年纪了不服老不行了!唉!</p> <p class="ql-block">楼阁的第一层飞檐画歪了,阳台也没画正,索性又画了一幅。</p> <p class="ql-block">第二幅感觉稍稍好一点儿,可就在点苔点时太着急了,涂色的地方没干,结果晕墨了。真可惜!</p> <p class="ql-block">只要你下了功夫,老师一定会看在眼里的。哈!老师又奖励了我一颗“努力之星”。这已经是我在山水专项课程中得到的第9颗星星了!</p> <p class="ql-block">第17课,云自无心水自闲,规格是外45×45,内圆是42×42的。主要学习云和水的表现手法,这一课感觉难度不大。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经花覆老师推荐,我和同学们一起网购了仿唐蒜头笔,从上一节开始,我就用了这支笔。别说,一文价钱一文货,这支笔真是太好用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按照伯云老师的案例画的,规格稍小点儿,内圆是33×33的。</p> <p class="ql-block">第18课,泉眼无声惜细流,学习山泉瀑布的画法,尺幅是四尺四裁的,跟伯云花覆老师各画了一幅,我好喜欢这个构图啊!</p> <p class="ql-block">这幅是跟伯云老师画的。</p> <p class="ql-block">又得到了一颗星星,是第10颗星星了吧!</p> <p class="ql-block">第19课,扁舟不系与君同。诗句出自唐代韦应物的《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全诗如下: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顺便又搜到了孟浩然的《度浙江问舟中人》,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山水专项课的第11颗星星。</p> <p class="ql-block">充实的日子总是过得好快,在完成了一幅幅作业并颇有成就感的日子里,30节山水课已经学习了近三分之二了。从二十课开始就进入临摹阶段了,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将临摹古代一些传世作品。这节课临的是宋画,马远的山水图。</p> <p class="ql-block">为了多练习一下,我看伯云老师的回放课临了宋代佚名的《雪溪乘兴图》。两幅作品都是33×33的,为避免洇水,我用了熟宣。</p> <p class="ql-block">真心谢谢批改作业的老师,又奖给我一颗“努力之星”,我有12颗星星了!我真的好感谢老师们,在评价作业的同时指出努力方向,并不失时机地给予奖励和激励,让我不断增强信心,坚定信念,沿着绘画的道路一直走下去。</p> <p class="ql-block">这是21课的两幅作业,同样是临的,是元代盛懋的“坐看云起图”。我一幅用的熟宣,一幅是生宣,我更偏爱熟宣这幅。</p> <p class="ql-block">这幅是生宣的。</p> <p class="ql-block">本来是纯水墨的,怎么看上去像上了色的?</p> <p class="ql-block">22课,落花诗意图。临的是明代沈周的作品。两幅规格大小差不多,一幅33×54,一幅33×50。</p> <p class="ql-block">真幸运,又获得了一颗星星。</p> <p class="ql-block">第23节,清代山水逸品图,是王鉴的。尺幅是33×40的。原作上题诗是: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p> <p class="ql-block">第24节,漓江归舟图,临的是近代白雪石的一幅作品。规格是45×55。我忙于交作业,对画作领悟不到位,感觉山之倒影与画的好的同学们相比存在不小差距。</p> <p class="ql-block">竟然又有一颗星星收入囊中!好受鼓舞!</p> <p class="ql-block">25课缥缈营丘水墨仙,是一幅纯水墨画。规格是45×65(四尺三裁)。我跟两位老师各画了一幅,我感觉风格截然不同。</p> <p class="ql-block">这是跟伯云老师画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跟花覆老师画的。点评老师说两幅画都没控好水,水有些太大了。</p> <p class="ql-block">第26课,跟伯云老师画的是三尺整张的,花覆老师的是四尺三裁的。这两幅与前一课一样都是纯水墨的。课题是,欲寄彩笺兼尺素。出自宋代晏殊的蝶恋花,全词曰: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p> <p class="ql-block">这是跟伯云老师画的那幅三尺整张的。</p> <p class="ql-block">第27,28用时两节课画了一幅浅绛山水,这是学习山水画以来尺幅最大的第二幅,三尺整张的。由于画幅较大,两节课根本画不完,一幅画下来差不多得需要七、八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这是跟伯云老师画的,没设色时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好容易画完了一幅,放在地上晾干,结果被弄破了,好不心疼。</p> <p class="ql-block">这两幅画老师点评时告诉我说颜色太淡了,这是我今后要注意的。</p> <p class="ql-block">第29、30课课题是苍山碧水可居仙。规格是内圆33×33的。因为是大青绿山水,所以用的是熟宣。第一节课先勾出轮廓,局部染了一下,第二节课一遍遍渲染,提亮。按照要求,最少要上7、8遍颜色。我最多也就上了5、6遍吧。作业提交后,评讲老师说我的画面颜色过渡不够自然,还须注意加强学习。</p> <p class="ql-block">历经70多天的学习,30节山水课结束了,回想起每一节课,花覆老师的声音言犹在耳,花覆老师的示范历历在目;从头翻看一幅幅作业,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我画的吗?到作业区去数了一数,我总共得到了14颗星星。这既是对我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我莫大的鼓励,它将成为我学习国画的动力。感恩大鹏!感谢花覆老师!感谢南霜老师!感谢每一位点评作业的老师!感谢每一位天南地北的同学,感谢你们的陪伴和各种分享!</p> <p class="ql-block">2021、8、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