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灵岩书院

米瑞蓉

这个夏日太过炎热,老友约我去他正在修缮重建的“灵岩书院”,我说:等天气凉爽点吧,何必凑着大热天的。<div> 他说:自古青城山就是一个凉爽之地,此时不来更待何日?想来也是,青城山从来都是成都的避暑之地,也就应了下来。</div> 周末的早晨,成都的天竟然下起了雨,我有点失落,好端端的一个出游便是遇上下雨,既然约定便不能反悔,雨中依然驾车前行。<div> 穿过都江堰市区便驶上灵岩山的路,山路崎岖,雨愈发密集。汽车沿着山路盘旋,会车时也格外小心。不多时便来到灵岩书院的山门脚下,山上树木茂密,要不是上山的台阶,怕也是看不见高高的书院大门了。</div><div> 小雨淅沥,湿了台阶,倒也洗净了满山苍翠,想要这雨中漫步的惬意,放下雨伞我拾级而上,灵岩书院就在这烟雨之中。</div> 书院大门的左侧便是1944年谢无量先生为书院写下的门匾“灵岩书院”,据说这失传多年的门匾竟然是在一户农家的猪圈里找回,所幸它还能幸存下来也是书院的福分。 走进书院大门扑面的除了云烟的潮气便是一首诗句赫然入目:<div>“远游何必上青城,一到灵岩便有情。</div><div> 未进山门先一笑,满山红叶读书声。”</div><div> ——谢无量</div><div> 看了诗句难免有些疑惑,是谢老先生眼里没有青城山?还是人们说的灵岩山不幸?不幸被淹没在青城山的名气之中?</div><div> 在我眼里山中有山,山外有山,此山就在彼山中,彼山有灵竟相通,互溶彼此何尝不是一种福气。</div> 走进院子,好一番雅致,围合的院落聚合天地之灵气,一方烟雨滴珠成帘,要不是衣衫已润我倒真想走入其中。<div> 左厢房是笔会之处,也有一席茶座,想必常有文人墨客在此雅集。</div><div> 右厢房是历史陈列,讲述1945年春李源澄老先生在这里创办灵岩书院时的艰辛。</div><div> 正堂便是教书育人的课堂,现在的主人已经重建完毕,虚位以待,重续文脉,传承书香。</div> 在这里有幸遇到王国平先生,他潜心十余载,梳理都江堰文脉,只为这个城市著书论卷。他送我一本他的《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与一座山》,算是入书院之礼。<div> 国平老师拧不过我们的邀请,给我们朗诵了一段他的诗作《我要反复吟唱一个名字》:</div><div>我要反复吟唱一个名字</div><div>一个与水有关的名字</div><div>一个被凿子和锤子反复敲打的名字</div><div>一个被鱼和土地世代感恩的名字</div><div>今夜</div><div>我将端坐于河流的中央</div><div>虔诚地将这个名字反复吟唱</div><div><br></div><div>但是我知道</div><div>我一万次的吟唱</div><div>也比不过一束笔直的炊烟</div><div>抒情地升起</div><div>那么就请允许我们</div><div>站在歌吟的后面</div><div>亲切地叫你一声</div><div>父亲</div><div><br></div><div>而关心农事的我们早已泪流满面</div><div><br></div><div> 一种画面感在我的心里升腾,那“端坐在河流的中央”,那“一束笔直的炊烟”,那“亲切地叫你一声父亲”,那“关心农事的我们”,这都值得我们泪流满面!</div> 国平先生给我们讲起了1945年发生在这里的往事,历史学家李源澄到灌县(今都江堰市)灵岩山创办灵岩书院时,那年正是1945年春。<br> 来这里之前,李源澄找到了时滞留成都的著名学者、大书法家谢无量先生,请谢先生题写了四字院名“灵岩书院”。然后,李先生将字送到灌县赖家装裱店放大,制作成木匾。木匾很重、很大,匾上的每个字大小两尺见方,最后雇了几名工人,中途歇气二十多次才抬上灵岩山……<div> 灵岩书院有学生二十人左右,来自四面八方,年龄差异较大,小的十七八岁,大的三十岁左右,程度不一,有读过中学的,有大专毕业生,也有只读过私塾的。经历各异,有单纯的学生,有教过中小学的老师,也有从事过其他工作的。学生入学不用考试,先生同意即可,完全是孔子倡导的有教无类。<br> 当时入学要求是缴纳一石米(合300市斤)作为学费,生活费自理......<br><br></div> 尽管学生甚少,学费甚低,凭着李先生的人脉和人品,在这书院之中竟云集了三十二位重要的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在这里讲授课程。其中重要代表人物唐君毅、牟宗三,著名敦煌学家、红学家潘重规,新月派著名诗人饶孟侃,著名希腊文学专家罗念生,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等学者在这里讲课,一时间也是文风鼎盛。 雨中,我行走在布满苔藓的小路上,这也是城里鲜有的景致,华表的石柱上一棵小草攀附在苔藓之上,也许它永不会成木,但是雨露的滋润让它顽强的向上,它何不想像那禅寺之中的参天银杏一样,接受上千年灵岩山雾障和阳光的滋养? 此时的我,仰天闭目,古刹的兴衰,想必这参天大树知道,它的根脉,它的躯干,如同回音壁一般,把朗朗的书声收藏。<div> 也许,还会响起书声,那便是重续文脉的那一刻。</div><div> 我仰天闭目,静待佳音.......</div>